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6479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龙战在野--晚唐五代十国北宋的瞬间碰撞

[复制链接]
6479 43
就是一枪  管理员  发表于 2007-8-8 18: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食在广州。
  粤菜制作精细、口味清淡, 在岭南湿热燥闷的环境下享用十分适宜。
  今人坐在风光旖旎的荔湾湖一侧之泮溪酒家饱览景色, 享用美食之余, 可否知道其置身之地实为一千多年前南汉王刘鋹在位时经常举办“红云宴”的御花园“昌华苑”之故地呢?
  
  
  
  
  刘家南汉
  
  
  
  
  刘?, 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生于大唐昭宗龙纪元年( 公元889年 ) 。其祖父刘仁安为官潮州( 今广东潮州 )时, 举家迁入岭南。其父刘谦则因父荫, 在广州( 今广东广州 )做了一名牙将。
  
  其时坐镇广州的岭南节度使为韦宙, 加宰相衔, 是身份显赫的使相。
  韦宙对侍奉左右的刘谦十分看好, 便让其做了自己的女婿。此后, 刘谦逐步升迁,最后在僖宗中和二年( 公元883年 ), 被朝廷任命为封州( 今广东封开 )刺史。
  十年后, 刘谦在任内过世, 封州虽然地处偏辟, 却也被其治理的井井有条。
  
  刘谦去世前, 将刺史的大印交给了长子刘隐。
  刘隐年方二十, 杀伐果敢, 见父亲不少的部属鼓噪抱怨, 图谋做乱。就一口气砍了意欲出头的百余人。
  声威立震!
  后于昭宗乾宁元年( 公元894年 )继任封州刺史。
  
  刘隐斩将立威的消息传到广州, 时任岭南节度使的刘崇龟听后,赞道: “小子, 壮哉!”
  于是加封刘隐为右都押衙。
  
  乾宁二年( 公元895年 ),刘崇龟病故,朝廷令宗室李知柔去广州接替节度使之职。
  刘崇龟的部将卢琚、谭弘圮等人不理诏命,将李知柔阻于城外; 刘隐看到机会来了, 如获至宝地将李节度接到封州暂住, 然后于乾宁三年( 公元896年 )岁末,提兵点将,先沿郁水( 今广东西江 )东下端州, 后顺流直至广州。不久即攻破广州,杀掉卢琚等将。
  刘隐将李知柔请进城来,让其正式赴任, 而自己则担任行军司马之职。
  这个节度使与这个行军司马当然都是名义上的, 广州城里真正的权力控制者是要与这两个职务的名称相互对调的。
  于是李知柔在广州享福; 刘隐则在广州享权。大家是井水不犯河水, 此外刘隐的台面功夫也做的十足, 该行礼行礼; 该磕头磕头, 相安无事, 皆大欢喜。
  
  光化三年( 公元900年 )十二月,李知柔逝于任上。昭宗又令同平章事徐彦若来接替职务。徐彦若混迹官场多年,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广州, 自然会做,立时奏请朝廷提拔刘隐为岭南节度副使, 自己则双手一摊, 做了个甩手掌柜。
  不久, 徐彦若病故, 刘隐被昭宗封为岭南节度留后。
  
  从天复二年( 公元902年 ),到天祐元年( 公元904年 ),刘隐一直是岭南节度留后。为了早日转正--担任岭南节度使。便不时遣使进京, 上下打点。
  其时昭宗被弑, 哀帝当国,朝中大权尽在梁王朱温手中。
  刘隐对朱温是极力讨好, 送去大批岭南特产; 珍珠珊瑚、水晶玛瑙之类在南海甚多, 并不稀罕, 但在中原却是物以稀为贵, 价格不菲; 朱温大悦之下, 不久就授意哀帝晋升刘隐。
  刘隐花小钱, 办大事, 终于如愿以偿, 真是买的没有卖的精!
  广州是岭南第一大镇,刘隐正式接管广州, 为以后南汉王国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天祐四年( 公元907年 ),朱温意图篡位, 授意臣下劝进。刘隐也跟风写了表章。朱温当上后梁皇帝后, 论功行赏, 因刘隐祖籍徐州,便封其为大彭郡王。后梁乾化元年( 公元911年 )三月,又晋封为海南王。
  
  正当刘隐准备大展拳脚之际, 却突生重病, 环顾四周, 委其三弟刘岩为岭南节度副使, 并主内外军政。
  刘岩是刘隐的异母弟, 刘谦的侧室段氏所生; 刘谦的正室韦氏跋扈善妒, 刘岩初出世时,韦氏闻知大怒,拔剑闯入段氏居处,要杀此儿。岂料一见岩之相貌,竟然抛剑于地,说道: “此非常儿,我家之宝也。” 遂夺刘岩为己子养育,三日后杀段氏以灭口。
  刘岩成年后, 似其养母, 为人凶悍暴虐,但却智谋超凡, 亦是乱世中刘隐的一个无奈选择。
  不久, 刘隐病故, 时年三十八岁。刘岩继位。
  
  天祐四年( 公元907年 )十二月,虔州( 今江西赣州 )内乱。刘岩挥军北上夺取虔州与韶州( 今广东韶关 )。
  韶州地处楚粤交界,地势险要, 是广州的门户。之后,又连夺容州( 今广西容县 )、邕州( 今广西南宁 )与高州( 今广东高要 )。
  至乾化二年( 公元912年 ),刘岩基本上控制了岭南地区。与湖南的楚王马殷、福建的闽王王审知成为相持之势。  
  贞明元年( 公元915年 )八月,刘岩为改善与北方楚国的关系, 还娶马殷之女为妻,与马氏联姻。两地关系好转。
  
  趁着中原的朱友贞全力对付河东的李存勖之机,刘岩于后梁贞明三年( 公元917年 )七月,在广州自立为帝,国号大越,改元乾亨,并改广州为兴王府。
  因为刘岩祖籍徐州,有可能与大汉高祖刘邦沾亲带故,于是翌年十一月,改国号为大汉。史称南汉。
  此后李存勖虽消灭朱友贞,统一了中原, 但一直是朝纲不振、内乱不止, 加之北方还有南平与楚国倚为屏障,所以刘岩不急不忙, 关起门来放心大胆地做着皇上。
  由于南汉的地理优势,贸易往来频繁, 商业十分发达, 而刘岩也把生意做到南洋、波斯或者大食一带,获利丰厚。
  暴富之后, 刘岩开始大肆搜罗珍宝, 极尽享乐之能事; 先修昭阳殿, 后筑南薰殿, 皆是黄金装顶、白银饰地, 珍珠玛瑙镶嵌柱墙, 整个宫殿是富丽堂皇, 宛如仙境。
  享乐之余, 刘岩又在自己的名字上动起了脑筋, 由于嫌弃其名平淡无奇, 便于后唐庄宗同光二年( 公元924年 )改名为刘陟。次年, 又改名为刘龚。但是仍然不甚满意, 穷经皓首、搜肠刮肚之下, 最后觉得大周女皇帝武则天自造的“曌”字响亮大气,有“明月悬空”之意。遂也依葫芦画瓢, 自己编造出一个“?”字,以示“飞龙在天”之意。  
  
  不知不觉间, 刘?也在位二十余年, 该考虑安排嗣子了。
  刘?共有十九个子,皆封为王。其中长子次子早夭, 九子亡故; 三子秦王刘洪度遂为长, 但刘?却素喜五子越王刘弘昌。经过权衡, 最后还是决定立刘洪度为太子。
  后晋天福七年( 公元942年 )四月,刘?亡于广州,时年五十四岁。谥号天皇大帝, 庙号高祖。
  
  刘洪度即位,改名刘玢,改元光天。
  刘玢甫一继位, 就花天酒地, 胡作非为,南汉政局迅速混乱。
  由于刘?曾有立刘弘昌为嗣的打算, 所以刘玢对五弟是备加防范, 仅信任四弟晋王刘弘熙。
  不过刘弘熙不是善男, 其为人狡黠、性格残忍,酷似其父刘?, 而对兄长的宝座是垂涎三尺。
  刘玢喜好自由搏击, 刘弘熙便投其所好, 引刘思潮等数位力士觐见; 刘玢大喜, 遂留在宫中充为侍卫。
  后晋天福八年( 公元943年 )三月, 刘玢召各位王弟于长春宫饮宴, 众力士下场表演助兴, 刘玢开怀畅饮, 后不胜酒力, 欲归, 刘弘熙使个眼色, 刘思潮等人便以搀扶为名架着刘玢缓行, 途中暗暗发力将其活活掐死, 并将其左右随从悉数除去。
  刘弘熙弑兄篡位, 谥刘玢为殇帝,短折不成曰殇, 虽然刺耳难听, 却也恰如其分, 同时自己改名刘晟,改元应乾。
  
  刘晟来位不正, 为了防止诸位弟弟起而效尤, 遂大开杀戒: 数月后杀手握重兵的十弟循王刘弘杲; 次年杀五弟越王刘弘昌; 接着杀七弟韶王刘弘雅、八弟镇王刘弘泽; 后汉天福十二年( 公元947年 )二月, 于一天之内连屠六弟齐王刘弘弼、十一弟息王刘弘暐、十三弟同王刘弘简、十四弟益王刘弘建、十五弟辨王刘弘济、十六弟贵王刘弘道、十七弟宣王刘弘昭、十九弟定王刘弘益等八弟, 真杀的是山河变色、日月无光; 并将诸弟家中男丁杀尽, 女子则纳入宫中, 任己狎完, 行同禽兽、令人发指; 后周显德元年( 公元954年 )四月,刘晟再接再厉, 毒死十二弟高王刘洪邈; 显德二年( 公元955年 ), 硕果仅存的十八弟通王刘洪政也遭了毒手。至此, 南汉高祖刘?的儿子们,被刘晟杀了个精光!
  
  朝内杀着弟弟, 朝外刘晟也没闲着, 趁着湖南的舅舅们相互残杀, 于后汉乾佑元年( 公元948年 )至乾佑三年( 公元950年 )间发兵北上, 连取贺州( 今广西贺县 )、桂州( 今广西桂林 )等六州。
  后周太祖广顺元年( 公元951年 ),南唐大将边镐率军进入潭州,楚国灭亡。
  广顺二年( 公元952年 ),王逵与周行逢等将攻击被南唐所据之潭州,南唐军大败,撤出湖南,南岭以北故地遂为马氏故将收复。而刘晟借机又取湖南数州。
  此亦为南唐军继攻灭闽国后再次劳师动众, 费尽心机, 最后却得不偿失的战事, 从此南唐军逐渐衰落下去。
  
  开疆拓土后的刘晟是得意忘形, 自我感觉愈好。
  后来, 后周世宗柴荣夺下南唐的淮南十四州,国威日隆,刘晟遂想借路湖南,向后周称臣,可控有湖南的武平军节度使周行逢不许过境, 刘晟想想: “山高路远, 何需着急; 子孙如何,听天由命! ” 称臣一事, 遂不了了之。
  但是世宗却惦记着这块化外之地, 后周显德三年( 公元956年 ), 周使来聘。南汉地狭力贫, 刘晟却不自量力, 欲夸岭南之强; 遂遣使者以茉莉,茉莉为舶来之物, 原产天竺, 由海路传来, 因其身骄肉贵, 不可受寒, 北方未有种植, 故而使者不识, 于是相问, 刘晟傲然答道: “此为小南强! ” 使者回朝相告, 柴荣一笑了之。
  此后, 刘晟更加放浪形骸、肆意妄为; 醉生梦死、纵情声色。
  显德五年( 公元958年 )八月,刘晟死于广州,时年三十九岁。庙号中宗。
  刘晟其人, 荒淫残暴,却为善终,真是苍天无眼!
  
  刘晟的长子卫王刘继兴即位,改名刘鋹,改元大宝。
  刘鋹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大权尽付大宦官龚澄枢和陈延寿,刘鋹认为有后代的人都不可信,只有无根的宦官才可以信赖。
  其实宦官之祸不下于官员, 前朝大唐的三大祸患中即有宦官专权。前车之鉴, 却不警醒!
  这还不算, 后来刘鋹一拍脑袋, 干了件震古烁今的大事: 以后但凡入朝为官者, 必须先阉再用! 于是这个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独一无二的太监王朝横空出世!
  其时, 南汉人口不过百万,高祖朝宫中的太监不过数百, 其时居然人数近万,都要百里挑一了。不少宵小是成群结队、争先恐后地赶去去势,入宫当差。
  大宦官陈延寿为了讨好刘鋹,又劝刘鋹向其父刘晟学习,诛灭兄弟。刘鋹大悦, 连呼: “国士无双,国士无双!” 其后果然动手。
  
  刘鋹是色中饿鬼, 不理朝政, 终日巡幸后宫, 最为宠爱的后妃是个波斯美女,长得是丰润圆滑, 光艳绝伦; 其与刘鋹一样, 喜欢mop.com L,且擅长mop.com L,刘鋹对着这个洋肉弹儿是爱不释手, 遂赐花名“媚猪” 。
  
  北宋建隆四年( 公元963年 ), 北宋军相继平灭南平高氏政权, 湖南周氏政权。打通了豫湘桂的大通道, 广州的门户韶州完全暴露在了北宋军面前。
  开宝三年(公元970年)九月,北宋太祖赵匡胤以大将潘美为南征军主帅,点军南下。
  潘美先攻贺州,后攻昭州、桂州、连州。
  扫清外围后, 潘美瞄准了韶州。
  
  南汉韶州都统李承渥掌有重兵十万,且有一支王牌部队--大象军; 军中编制每头大象皆身披重甲, 牙挂利矛, 上坐数名全副武装的兵卒,以为先锋。
  双方开战, 南汉大象军登场; 北宋军将士多为中原汉子, 那识得这个? 猛见到这群青面镣牙的庞然大物, 发出撕心裂肺的声音, 呼啸而来, 一时都吓的呆了! 不过主帅潘美见多识广, 首先大呼, 稳定军心, 然后命令弓弩手瞄准象腿, 狠狠发射; 一声令下, 万箭齐飞,众象中箭受伤, 吃痛狂奔, 不受控制, 往来冲撞, 踩踏毙命者无数, 南汉军大乱,韶州失守。
  
  眼见不支, 刘鋹速令水师调巨船数艘, 把宫中财物打包装船, 又送入以“媚猪”为首的嫔妃若干, 准备乘舟下海, 到南洋各地的商业基地继续快活; 谁知棋差一步, 负责此事的太监乐范和其手下弟兄关键时刻监守自盗, 驾船出海, 满载着珠宝美人偷偷地胜利大逃亡了。
  
  此时,
  前方, 北宋大军已至; 后面, 出海退路已无, 刘鋹呼天抢地之余, 只好缚面请降于潘美马前。
  南汉灭亡,
  从高祖刘?称帝算起,历四帝, 五十四年。
  
  开宝四年( 公元971年 )五月,赵匡胤在明德门下举行受俘仪式。封刘鋹为恩赦侯,授紫光禄大夫、检校太保、左千牛卫大将军。后又封为彭城郡公,再晋封为卫国公。
  刘鋹闲居开封时,赵匡胤不时召其饮酒; 一日, 刘鋹见到牡丹, 却不识为何物, 一旁陪饮的大臣则语带双关地说道: “那是大北胜! ” 此为对其父刘晟所言小南强的莫大讽刺!
  大平兴国五年( 公元980年 ), 刘鋹去世,终年三十九岁,谥为南汉后主。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就是一枪  管理员  发表于 2007-8-8 18: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的王朝
  
  
  
  
  刘崇,并州晋阳( 今山西太原 )人,生于大唐昭宗乾宁元年( 公元894年 )。
  少时无赖,嗜酒好赌,喜欢混迹于市井之中。
  因为从兄刘知远战功显赫, 身居高位, 所以刘崇的仕途也很是不错: 后晋天福六年( 公元941年 ),刘知远为北京( 太原 )留守、河东节度使时,荐其做了河东步军都指挥; 天福十二年( 公元947年 )二月,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国号大汉,后赴汴梁建都,遂让刘崇坐镇太原, 为河东节度使,加同平章事。
  
  刘知远在位不满一年即崩, 次子刘承祐继位。
  刘承祐甫掌大权, 进退无据, 朝纲不稳, 更于后汉乾佑三年( 公元950年 )十一月, 擅杀佐命大臣杨邠、史弘肇等, 并诛其三族; 不久又尽屠权臣郭威在汴京的宗亲。  
  亦为佐命大臣的郭威手握重兵, 驻守邺城, 闻之全家被杀,痛哭流涕,遂起兵回京。
  中原大乱。
  
  郭威一路势如破竹, 不久攻进汴梁,军卒乱刀砍死刘承祐。
  控制了汴梁后, 郭威不便即刻篡位, 因后汉高祖刘知远幼子刘承勋一直多病, 而知远又素喜从弟刘崇之子刘赟, 郭威便假意遣太师冯道迎其为帝。
  为了表示真诚, 在探听虚实的刘崇使者面前,郭威指着自己脖子上的刺青,说道: “自古岂有雕青天子,请告之刘公,吾无异心!”
  
  本来闻知汴京骤乱, 承祐被弑, 欲兴兵问罪的刘崇, 见到自己的长子刘赟即将龙袍加身, 继位登基, 遂打消了提兵南下的念头, 于太原静候佳音。
  从镇地徐州出驾赴汴的武宁节度使刘赟刚至宋州,郭威便派部将郭崇威率数百骑前往“迎候”,并命冯道先行回京。冯道一走,郭崇威即宣李太后懿旨,废刘赟为湘阴公。随后杀掉刘赟的数位亲随。数日后,郭威密令郭崇威除掉刘赟。
  乾祐三年( 公元950年 )十二月,郭威自立为帝,国号大周。
  
  刘崇知道被耍: 赔了儿子又失了国家, 不由得老泪纵横,悔恨交加。
  痛定思痛, 刘崇决定化悲痛为力量, 接过从兄刘知远的事业, 把大汉这面旗帜继续树立下去。遂在太原称帝,国号仍为大汉,年号仍称乾祐四年( 公元951年 )。另立次子刘承钧为太原尹兼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与五代共存的十国中,仅此立国于北方,是以史称北汉。
  
  刘崇立国后, 无时无刻不在想着灭后周, 除郭威; 以报亡国之仇, 杀子之恨。
  但由于自身实力有限, 而北汉又处在后周与契丹之间, 所以刘崇决定仿效从兄刘知远的老上司石敬瑭的作法, 投进契丹的怀抱。
  
  其时契丹已改称大辽国, 在位的皇帝是太祖耶律阿保机之长孙、太宗耶律德光之侄, 世宗耶律阮。
  刘崇为了使自己不似石敬瑭一般被人唾骂, 只肯与契丹约为叔侄之国, 而不愿与其定为父子之国, 其实这种五十步笑百步、掩耳盗铃的作法, 是掩饰不了北汉对于契丹卑躬屈膝的形象地! 仍然注定会遗臭万年!
  经过讨价还价, 后周广顺元年( 公元951年 )六月,大辽世宗耶律阮派遣燕王耶律述轧出使太原,册封刘崇为“大汉神武皇帝”,后者改名刘旻, 北向遥拜比自己小二十三岁的耶律阮为叔父, 并现场兑现岁贡钱十万缗的合同。
  
  有了大辽国的“叔叔”靠山, 刘崇便准备出兵攻打后周, 遂请兵于契丹; 不想九月,耶律阮领军南下,于归化( 今河北宣化 )聚饮酒醉时, 被太宁王耶律察割杀死, 契丹宗室平息内乱后, 即拥奉太宗耶律德光之长子耶律璟入幽州( 今北京 )为帝,改元应历。是为大辽穆宗。
  消息传到太原,才当了耶律阮三个月侄儿的刘崇, 不得不又拜这个比自己小三十四岁的耶律璟为叔父。
  
  北汉土地狭小,仅十二州; 人口稀少, 不过四万户, 既要孝敬契丹,岁贡钱财; 又要供养军队, 以图复国, 而这些林林总总的负担最后又都转嫁到了百姓的头上, 真是国贫民穷, 河东苦甚!
  付出如此大的代价, 可是其后数次北汉与契丹联军南下, 却没捞到多少甜头, 只好暂时息兵, 等待时机。
  
  后周显德元年( 公元954年 )正月,郭威病故,柴荣嗣位。
  刘崇年已六十, 知道这次可能是自己最后的机会了,于是领军三万,会同大辽名将杨衮所部万余人马,向潞州( 今山西长治 )扑来。
  二月,刚刚继位的柴荣御驾亲征。
  三月,双方在高平( 今山西高平 )大战一场。
  战前, 刘崇见到周军人少,骄傲地说道: “早知此,何必借兵契丹!” 开战不久,后周大将樊爱能、何徽临阵倒戈,率军奔逃,柴荣身陷重围, 身边只有数千亲兵。危急之刻,赵匡胤挺身而出,引兵突围,左臂中箭仍不断冲杀,和柴荣的妹夫张永德各率两千兵士冲锋陷阵。诸将及士卒在其引导指挥下勇不可挡。最终是反败为胜。周军奋力冲杀,刘崇则兵败将亡,狼狈逃窜。
  刘崇刚入太原, 喘息待定,柴荣就已杀到城下。
  其后大雨连绵,后周军粮草不继; 加之耶律璟知唇亡齿寒之理,出兵来救太原。柴荣遂下令收兵。
  
  刘崇遭高平之败, 围城之辱, 忧愤成疾,不久病倒。
  自知时日无多, 便把军政大权交予刘承钧,令其监国。
  
  显德元年( 公元954年 )十一月,刘崇故于太原,时年六十岁。
  刘承钧继位,遣使告之契丹时, 把自己的辈份提升了一级: 由孙改子,耶律璟也不以为意,遂呼承钧为儿。
  刘承钧终于成为继后晋高祖石敬瑭后的又一位“儿皇帝”, 稍显安慰的是他这个儿皇帝只比大辽的那位“睡王”父亲大了五岁而已。
  
  刘承钧性格谨慎,为人谦恭。继位后,即刻乞兵大辽再攻后周, 结果仍然大败而归。于是罢兵, 转而治理国政。同时暗结后蜀孟昶与南唐李璟,合纵连横, 共谋后周。
  由于礼贤下士, 休养生息, 北汉形势逐安, 社会渐稳。刘承钧觉得治内一片大好气象, 而朝廷却还一直沿用十年前后汉的年号, 已不合时宜, 遂于后周显德四年( 公元957年 )初,正式下诏,改元天会。
  后汉高祖刘知远制定的乾祐年号居然历经两个朝代, 四个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地。
  
  显德六年( 公元959年 )六月,柴荣病逝,幼子柴宗训即位。
  后周显德七年( 公元960年 )赵匡胤陈桥驿兵变,废掉只有七岁, 仅当了八个月皇帝的柴宗训。
  驻守潞州的昭义节度使李筠, 对身位中级将领的赵匡胤扮猪吃老虎, 一步登天, 代周为宋大为不满, 蠢蠢欲动。  
  刘承钧闻讯, 遣使携信潜入潞州,劝李筠共同起兵, 灭掉赵匡胤。
  北宋建隆元年( 公元960年 )五月,刘承钧领兵南下至太平驿( 今山西襄垣 )会师; 李筠看到刘承钧人马稀少,心里凉了半截, 不禁有些后悔。随后抛下刘承钧, 自率三万精兵赶赴泽州( 今山西晋城 )。与宋军大战, 不敌, 最后是举族自焚。
  在太平驿留守的刘承钧得知讯息,连夜回军太原。  :
  
  屡战屡败, 复国无望, 刘承钧觉得前途茫茫,遂颂读佛经, 以避时事。
  
  开宝元年( 公元968年 )七月,刘承钧一病不起,临死前托孤于宰相郭无为。
  
  刘承钧没有亲儿,只有两个养子,长子名刘继恩,次子名刘继元。其母是自己的妹妹。
  刘氏先嫁薛钊, 生子继恩; 后钊死, 改嫁何氏, 生子继元; 未几, 何氏亦亡。
  因为怜悯自己的外甥,刘承钧遂收了这两个无父的同母兄弟为养子, 并改为刘姓。
  
  继位的是刘继恩, 但其却与郭无为矛盾重重, 一直想除掉后者, 不过事泄未成; 郭无为遂指使供奉官侯霸荣等人,趁人不备,杀死了刘继恩。后又杀人灭口, 遣兵卒乱刀砍死侯霸荣一行。
  刘继恩从即位到被杀,仅六十六天,时年三十四岁。因身处服丧期间, 甚至还未来得及改元。随后众人迎立刘继元为帝。
  
  开宝元年( 公元969年 )二月,赵匡胤亲征河东。
  其时大辽穆宗耶律璟因残虐好杀,被近侍所弑; 世宗耶律阮次子耶律贤继位, 是为大辽景宗。  
  
  三月,赵匡胤驾临太原城下。大军围城。刘继元一边死守太原, 一边向契丹求援兵。
  到了五月,赵匡胤掘河灌城,汪洋一片; 太原城中, 人心惶惶。
  郭无为以前与刘继恩相处不来, 现在和刘继元关系照样恶劣, 且其一直主降。而刘继元有耶律贤承诺的援军,而太原又是城坚墙高, 感觉还可死守,于是不听。
  郭无为准备悄悄降宋, 被守城兵将发现后就地处死。
  
  不久, 天降大雨,军士多病; 此时大辽北院大王耶律乌珍率兵驰援太原,宋军不知底细, 只好撤军。
  因事出仓促,宋军丢弃粮饷缁重无数,宋军撤走后,处于崩溃边缘的刘继元出城尽皆搜罗, 恢复了些许元气。  
  
  开宝九年( 公元976年 )十月,北宋太祖赵匡胤突然去世,晋王、开封尹赵光义继位。
  这时南方只剩下泉漳的陈洪进和吴越的钱俶,相继于太平兴国三年( 公元978年 )归降。
  
  太平兴国四年( 公元979年 )正月,北宋太宗赵光义以大将潘美为帅,崔彦进、李汉琼、曹翰、刘遇四将各率一军,分攻太原; 再遣部将郭进防范契丹的援军,统一中原的最后一场战争开始了!
  
  二月,赵光义下诏亲征。同时,大辽援军南下助汉。
  三月,宋军郭进大败大辽军,冀王耶律挞烈战死,靠着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的拼死解救, 余部才勉强逃生。
  消息传到太原城中,刘继元哀叹道: “吾命休矣!”
  此刻, 四路北宋大军已将太原合围; 北汉其余州县,亦多被北宋军拿下。
  四月,赵光义亲临城下,劝刘继元投降, 刘继元依然负隅顽抗。
  赵光义激愤之下,持剑上阵,督军急攻。北汉军则占据有利地形, 继续对攻。
  
  太原之战缠斗了月余, 北汉军已实在是支撑不下去了; 看着北宋军抖擞依旧, 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势头, 刘继元知道是再劫难逃了: 宋军一旦入城, 刀兵无情, 难保不会大动干戈; 识时务者为俊杰, 还是保命投降吧! 遂写好降表,遣使出城。
  五月六日, 刘继元白衣素帽, 于连城台面见赵光义,跪拜请降。
  
  北汉灭亡。
  
  从刘崇在太原称帝至此,历四主,共二十九年。
  赵光义封刘继元为检校太师、右卫上将军、彭城郡公,携往汴梁。于淳化二年( 公元991年 )亡故。
smbh1.jpg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就是一枪  管理员  发表于 2007-8-8 18: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征北战
    ----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的开疆拓土
  
  
  
  
  
  后周显德七年( 公元960年 )正月四日,傍晚时分。
  三十四岁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宰相范质等人的恭迎下,身着龙袍,端坐于汴梁城中皇宫内的龙椅之上,正式接受朝廷百官的拜见。
  初登大位的赵匡胤欣喜之余,心中亦有些许不安--毕竟皇位来的不是名正言顺: 名不正即是倚靠手中兵权,假借民义军心,从孤儿寡母手中篡得了后周帝位; 言不顺则为宫中并无传国玉玺--自从二十三年前后唐末帝李从珂带上传国宝玺,与太后、皇后、皇子等人登上宣武楼自焚而死后,玉玺便从此下落不明、杳无音信。
  前者倒还好说,而传国宝玺却是一日不到手中,一日都不能理直气壮、君临天下!
  
  秦朝之前,印信多以金、玉、银、铜制作,称为“方寸玺”,人人皆可使用。
  大秦一统天下之后,始皇帝令大匠用蓝田美玉制成宝玺,玺钮精雕龙鱼凤鸟之状; 相国李斯以大篆书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刻于玺上,称为“传国玺”。从此以后,只有天子的印章才可称为“玺”,且独以玉制成。而“传国玺”亦开始了其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
  
  祖龙崩后,天下大乱;刘邦领军先入关中,秦亡。
  高祖刘邦大小百余战,击败西楚霸王项羽,建立起了辉宏壮阔的大汉王朝;刘邦登基时,手中即握“传国玺”。
  西汉一朝,“传国玺”安放于长乐宫中,成为皇帝权力的象征。
  
  到了王莽当朝, 为了篡权, 遂命安阳侯王舜逼迫王太后交出“传国玺”。王太后眼见大汉江山不保, 气急之下, 将玉玺奋力掷于地面; 玉玺上的螭( 音吃 )虎之处被崩落一角, 后以赤金镶补。
  王莽篡位不久, 中原大地就爆发了轰轰烈烈地农民起义; 义军立刘玄为更始帝, 更始军攻入长安, 王莽携带“传国玺”仓皇出逃, 被杀猪佬杜吴追上砍死, 更始军将公宾割下其头颅, 取下玉玺, 交于上司请功, 其后玉玺经刘玄、刘盆子之手辗转归于刘秀; 光武帝刘秀重建大汉, “传国玺”遂传于东汉诸帝。
  
  东汉末年, 董卓擅权, 天下诸侯在袁绍、袁术兄弟的率领下合兵讨伐; 洛阳大乱, 董卓西窜长安; 孙坚驻军洛阳宫城, 于一口御井中发现了“传国玺”; 袁绍正有僭( 音见 )越帝位之心, 得讯后, 令人扣押孙坚妻子, 孙坚只得交出玉玺; 袁氏兄弟在于曹操的争霸中败亡, “传国玺”遂归于汉献帝。
  
  大汉王朝覆灭后, “传国玺”归于曹魏与西晋; 此后北方陷于五胡十六国的异族之手, “传国玺”亦悄然落入东晋大将谢尚之手, 后献于东晋朝廷。
  
  大隋灭南朝陈后, “传国玺”回到了北方。
  隋、唐以降, “传国玺”被当朝天子奉为至宝; 直至五代, 后唐末帝李从珂兵败自焚, 玉玺遂下落不明。
  
  太祖赵匡胤当然不会知道直至百余年后的哲宗朝, 即元符元年( 公元1098年 ), “传国玺”才重现于世; 不久, 金兵南侵, 又将玉玺掠走; 又归于蒙元朝廷; 明军灭元, 蒙元顺帝怀揣玉玺北狩大漠, 自此数百年, “传国玺”不知所终!
  
  
  
  
  熊兄赵匡胤
  
  
  
  
  赵匡胤,涿郡( 今河北涿州 )人,后唐天成二年( 公元927年 )二月十六日出生于洛阳夹马营中。
  北宋建立以后,社会上流传后唐明宗李嗣源曾在子夜焚香祈祷: “朕本胡人,不可为中国主; 愿上天早降圣人,为民之主! ” 而其时正是赵匡胤出生之日,暗示上应天命之意。
  
  赵匡胤之父为赵弘殷,自幼善于骑射,以效勇知名。
  后梁时期为赵王王镕的帐下亲吏; 后唐时期为庄宗所喜,做了禁军的飞捷指挥使; 其后于后唐、后晋朝,即从同光至开运二十余年间未有显著升迁。直至受到后汉权臣、未来后周太祖郭威的赏识,赵弘殷的仕途才逐渐顺畅起来,最终累官检校司徒、天水县男。
  
  由于父亲从军,长年在外,身为次子的赵匡胤是乏人管教,少时尚武轻文,十分顽劣,不过也因此练就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成年后,赵匡胤先云游四方,后从军跟随郭威打拼; 后汉乾佑三年( 公元950年 ),赵匡胤与未来的后周世宗柴荣相识,从此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后周显德元年( 公元954年 )二月,郭威去世、柴荣登基的消息从汴梁传向四面八方。北汉国主刘崇立即联兵契丹,打算趁柴荣年轻势薄、登基不久之机报复其父郭威杀子夺国之仇。
  
  后周与北汉的军队在高平一带正面交锋。
  开战不久,后周大将樊爱能、何徽临阵倒戈,率军奔逃; 柴荣身陷重围, 身边仅有数千亲兵。危急之刻,赵匡胤挺身而出,引兵突围,和柴荣的妹夫张永德各率两千兵士冲锋陷阵,左臂中箭仍然不断冲杀。诸将及士卒在其引导指挥下勇不可挡, 最终是反败为胜。
  周军奋力冲杀,刘崇则兵败将亡,狼狈逃窜。
  柴荣班师回京后,即刻晋升赵匡胤为殿前都虞侯、严州刺史; 并让其负责整顿禁军、广训精兵。
  赵匡胤一战成名,从此走入了权力核心,正式成为柴荣的左膀右臂。
  
  后周太祖郭威早年曾与一班中下级别军官结为生死兄弟,号称“十军主”; 其后郭威正是倚靠“十军主”们的支持与拥护才一举登上大宝; 此时手掌禁军的赵匡胤也效仿郭威,结交了包括李继勋、石守信、王审琦等在内的一大批精兵良将,号称“义社十兄弟”; 这班义社兄弟其时虽然官爵不高,却皆为禁军中坚,遂形成了以赵匡胤为首的军事势力。
  
  后周显德六年( 公元959年 )三月,柴荣挥师北上, 意在当年石敬塘为做皇帝而割让予契丹的燕云十六州。此次讨伐,柴荣亲征,赵匡胤领兵随行。仅仅用了四十天时间,后周大军就从契丹人手中夺回了燕南三州十七县。就在后周军队获得大胜,士气旺盛,前锋直指幽州之际; 柴荣猝然病倒,大军被迫班师。
  
  回军途中,世宗阅示文件; 忽然发现中有韦囊,夹杂一块三尺木板,上书“点检做天子”五个字。柴荣立即想到了自己的妹夫--时任“殿前都点检” 的张永德,遂下诏免去其点检一职,转委自己一手提拔的赵匡胤为禁军统帅。
  
  虽然北伐中止,但柴荣的病情仍然由于治疗不当而被耽搁,返回汴梁后,又逢其心爱的小女儿夭折,深受打击的柴荣病情更加严重。
  后周显德六年( 公元959年 )六月,自知不起的柴荣册立自己的幼子柴宗训为梁王,定为皇储; 又将柴宗训的姨母小符氏封为皇后,定为未来太后。
  十天后,周世宗柴荣溘然长逝,享年三十九岁。
  
  柴荣从显德六年( 公元959年 )五月二日病发,到六月十九日逝世,前后不到五十天。
  
  梁王柴宗训即位之后,并不改元,以示对大行皇帝的崇敬。同时大封文武: 范质、王溥、魏仁浦依然为宰相; 李重进为淮南节度使; 李筠为昭义节度使; 韩通遥领郓州节度使; 赵匡胤为校检太尉、宋州节度使。
  
  显德七年( 公元960年 )正月,周朝上下喜迎新春之时,镇( 今河北正定 )、定( 今河北定县 )二州突传军报: 契丹、北汉联军出井径, 大举南犯,边疆告急!
  宰相范质、王溥不行打探、不辩真伪,就上请小符太后诏令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为主帅、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为前锋,北上抵御契丹。
  
  三日,大军出发; 当周军刚到汴梁城北四十里处的陈桥驿时,天色渐晚,赵匡胤即令三军扎营休整。
  进过些许酒肉,赵匡胤安然就寝。
  是夜五鼓,惑于流言、猜测不安的军士们集于驿门,皆扬言策点检为天子。
  天亮后,赵匡胤起身; 赵普、潘美、李处耘等一班部将逼近寝所,诸校皆露刃列于庭,大叫: “诸军无主,愿策太尉( 赵匡胤 )为天子! ” 说罢,众人山呼。
  见到赵匡胤未言,有人便以黄衣强行加于其身,众皆跪拜,群呼万岁。随后又掖其乘马。
  赵匡胤揽辔谓诸将道: “吾有号令,尔能从乎?” 众人回道: “唯命。” 赵匡胤说道: “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辈不得惊犯; 大臣皆吾比肩,不得侵凌; 朝廷府库、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赏,违即孥戮汝。” 诸将皆载拜,肃队以入。
  大军不再北行,而是调头杀回汴梁。
  
  范质和王溥刚下完早朝,未曾出宫; 赵匡胤率军入京的消息就传了过来。
  范质万没想到方面大耳、外表忠厚的赵匡胤居然卑鄙如肆,不禁又悔又恼,情急之下紧紧攥住身旁的王溥,竟将其双手抓出了数条血痕。
  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是柴荣的亲信,见到宰相们如此窝囊,便奔向侍卫司,准备调动禁军进行抵抗。不料石守信早就派人埋伏于半途,韩通遇阻只好逃回家中; 此时赵匡胤的部将王彦升已然率军潜入汴梁,立时杀入韩府,将韩家老幼一通大砍大杀,仅留数人。
  而负责汴梁城防的将领亦被留守京城的石守信、王审琦搞定,赵匡胤得以顺利进城,随后回到殿前都点检官署休息。
  
  不久,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被乱军逼迫,只得对赵匡胤行了三跪九叩大礼,定下君臣之分; 翰林学士陶穀也适时闯入内宫,逼迫小符太后和幼帝写下禅让诏书。
  
  傍晚时分,赵匡胤临驾崇元殿,被服冠冕,在大殿之上举行了所谓的“禅让”大礼; 其后坦然自若地接受以范质为首的文武跪拜欢呼: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因赵匡胤统军之治所为宋州遂建国号为“宋”,并改元建隆。降幼主柴宗训为郑王,小符太后为周太后,迁西宫栖居。
  
  表面上看赵匡胤宽广仁厚: 后周宗室比之前朝夺位,动辄祸灭三族的下场要幸运许多; 其实是为温水煮青蛙,照杀不误! 只不过赵匡胤伪装的好,动作没有那么血腥就是了: 乾德二年( 公元964年 )十月,柴荣六子柴熙谨卒; 开宝六年( 公元973年 )三月,逊帝柴宗训死于房州( 今湖北房县 ),年仅十九岁; 五子柴熙让乱军中不知所终; 七子柴熙诲改名换姓,被人收养,才留下了一条小命。
  
  一天之内,即抢下政权的赵匡胤半晌仍未回过神来--自己居然就是皇帝了,居然就这么容易地成功了!
  开始,自己在世宗面前的那个“点检做天子”的把戏,不过是想碰碰运气: 成则避免张永德因手握禁兵而在幼帝登基后坐大于内廷,败亦于己毫无损失; 岂料柴荣撤换了张永德不算,还把自己安排为殿前都点检,一旦手掌禁军,便开始有了非份之想。
  其次,自己并不是朝中地位最高的武将,不仅不如张永德、李重进,甚至还比不过李筠、郭崇; 但是世宗考虑到这些大将军功甚高,万一自身有故,而宗训年幼,恐京师生变,遂将之悉数委派在外镇守,而其家属皆留于京中做为人质。京中高级将领于是屈指可数,自己更是跃跃欲试。
  再次,便是“主少国疑,趁乱取胜”--十年前,后周太祖郭威的“澶渊兵变”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虽然世宗临终安排: 文倚廉慎守法的范、王、魏三相; 武仗谨厚忠实的韩通; 加之赵匡胤等禁军将领又对上述大臣进行牵制,平衡各方势力,便于维系其子的帝位。但是文之三相、武之韩通皆忠厚有余,机变不足,难以应对突发事变; 而自己统率数万精锐禁军,文有赵普等幕僚谋士,武有义社兄弟等少壮军将,此时不博,更待何时?!
  想到自己亲自参与过的“澶渊兵变”,于是心中大悟; 在与亲信赵普精心策划,与石守信等将领通过讯息之后,军中逐渐传出赵匡胤当为天子的流言; 随后在炮制了契丹、北汉联军南犯的消息,安排妥当三弟赵光义留守汴梁保护家眷后,自己这才信心百倍地出发了!
  富贵险中求,一切居然如此顺利地完成了!
  
  赵匡胤在机缘巧合之下,仿效后周太祖郭威;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干出了黄袍加身,代周为宋的惊天大事。只不过此次赵匡胤的准备工作更为细致,更为具体--仅举一例--十年前郭威披的是仓促之间扯下的黄龙旗,而披在赵匡胤身上的却是一件早就已经准备好了的黄袍!
  果然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中级将领赵匡胤偷袭得手,使得后周江山转瞬易色,前朝官员即使心中无数不满,却也多数抱着观望的态度而表面臣服。但是不依不饶的节度也大有人在: 镇守泽潞的昭义节度使李筠和驻地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就跳了出来,准备起兵反宋。
  
  李筠,并州( 今山西太原 )人,性格孤傲,素以老臣自居; 满朝只听太祖郭威一人之命,连世宗柴荣在位时都不太给面子,如今就更不会向资历远逊于己的后进小子赵匡胤弯腰称臣了。
  
  当使者携带诏书传谕潞州时,李筠先是听从佐僚劝告,勉强同意接旨; 但在其后宴请使臣时,李筠忽然命人拿出一幅后周太祖郭威的画像高悬于壁上,并对之涕泣。左右谋士一时惶恐,忙向使臣解释: “令公( 节度使之尊称 )酒醉失态,幸勿见怪。”
  
  赵匡胤得信,不动声色,亲下手诏慰抚,并召李筠长子李守节为皇城使。李筠得诏,遂安排守节入朝伺探动静。
  
  见到李守节入朝,赵匡胤迎头就问: “太子,汝为何而来!”
  李守节大惊失色,忙跪地解释: “陛下如此说话,定是朝中有人离间臣父!”
  赵匡胤正色说道: “吾闻汝素谏汝父,然其不听; 今若杀汝,不如让汝归去转言,吾未为天子时,任其自为之,吾既为天子,何不臣服于吾焉?!”
  
  志大才疏却又刚愎自用的李筠闻得李守节转告之言,索性派遣使者向北汉求援,公开准备谋反。
  
  北宋建隆元年( 公元960年 )五月,北汉国主刘承钧相约李筠共同起兵, 灭掉赵匡胤。
  
  李筠领兵至会师地太平驿( 今山西襄垣 ),看到刘承钧人马稀少,心里凉了半截,不禁有些后悔。随后抛下刘承钧,自率三万精兵赶赴泽州( 今山西晋城 )。
  
  赵匡胤诏令石守信、高怀德等将率领宋军前去征讨; 两军在泽州城南大战, 李筠不敌, 退入城中; 六月初,赵匡胤亲临督军,李筠最后举族自焚。宋军趁势收复了泽州、潞州。
  在太平驿留守的刘承钧得知讯息,连夜回军太原。
  
  在李筠潞州起兵时,驻军扬州的李重进也蠢蠢欲动,图谋北上。
  李重进,沧州( 今河北沧州 )人,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从血统上讲,他比起身为郭威正妻之侄--世宗柴荣更接近于太祖。
  建隆元年( 公元960年 )八月,李重进扯旗起事。
  
  有了上次月余即平定李筠的战绩,赵匡胤豪情满怀,再次亲征; 率军沿汴河而下,直达淮河北岸。
  十一月,宋军击溃李重进的主力,进而包围扬州,即日拔之。
  李重进步了李筠后尘,亦举族自焚。
  赵匡胤并不手软,将李重进同谋数百人尽数处死,又安排心腹李处耘知扬州,这才回师汴梁。
  
  北宋太祖登基不到半年,就速战速决地平定了李筠、李重进这两个刺头的叛乱,后周的旧臣藩镇皆知无力抗衡,纷纷归依新朝; 而赵匡胤也趁热打铁,决定进一步加强帝王的权力。
  
  一日,赵匡胤召见枢密副使赵普: “唐末至今不过五十年,帝王转易,战乱不息,何故也?朕欲平天下之争,当为何法?” 精计谋、通治道的赵普回道: “无他,盖因地方藩镇手控军政财粮,君弱臣强尔; 如欲翻转乾坤,无非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治矣。” 赵匡胤连连点头,不久便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名闻千古的“杯酒释兵权”之大戏。
  
  建隆二年( 公元961年 )七月,赵匡胤宫中设宴招待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亲信诸将。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赵匡胤挥手让左右侍从退下,突然叹道: “非众卿,朕岂可居于此位?然天子亦难为,不复节度之乐。” 石守信等将大惑: “陛下何出此言?” 赵匡胤说道:“大镇节度,谁不欲居此位?” 石守信等人忙伏地辩解: “天下已定,无人敢有异心!” 赵匡胤回道: “卿等固忠于吾,但人孰不欲富贵,一旦以黄袍强加卿身,虽欲不为,岂可得乎?” 石守信等将听后, 如五雷轰顶, 汗出如浆,结结巴巴的请求皇帝给条活路。赵匡胤见状,好言安慰: “人生苦短,何必贪恋权势; 不若多积钱财,择好田宅,饮酒作乐,安享富贵。朕且与卿等结为婚姻之亲,使君臣不负,上下相安,不亦乐乎?”
  次日,众人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
  
  不久,赵匡胤采用“更戍法”,分离掌兵权和发兵权,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逐渐剥夺节度使的兵、财和人事权; 重文事,抑武将,守内虚外,强干弱技; 并把“抑武用文”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确定了下来。
  但成也于此,败也于此--赵匡胤矫枉过正的此种行为却又导致了大宋王朝的军威不振和百余年后那场令每一个汉人都矢志不忘的岂耻大辱!
  
  处理完方方面面的事情,稳定住内外局势之后,北宋太祖赵匡胤开始着手准备一统天下的战争。
  内事不决问赵普,如此重大的天下之策当然要先与其商议。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赵匡胤轻衣简从地敲开了赵普家的宅门。
  “多日未来,有些想念宰相家的炙肉了!”
  赵普急忙摆酒设宴招待当今天子。
  其时窗外大雪纷飞,银妆素裹; 室内围炉烤肉,热气腾腾; 赵普的妻子和氏在一旁服侍; 肉鲜酒醇,赵匡胤吃得是兴高采烈,屋里充满了欢歌笑语。
  时光过得飞快,赵普看见时辰不早,就使个眼色让周围的侍者退下,面对赵匡胤说道: “天寒地冻,陛下到臣的草舍来不仅是为了一顿烤肉吧?!”
  赵匡胤笑道: “知朕者,非卿莫属! 今天下久乱,正是南征北战,平定四方的大好时机,不知爱卿以为如何?”
  赵普反问: “陛下有何谋划?”
  赵匡胤回道: “朕欲先取晋阳!”
  赵普立即说道:“不妥! 北汉地处西北,背倚契丹,不容小觊; 不若先平南方诸国再图北攻,则天下定矣!”
  赵匡胤大笑: “正合朕意,适才试探爱卿而已!”
  此即历史上著名的典故--“雪夜定策”。
  
  既然君臣制定好了“先难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方略; 事不宜迟,赵匡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就是派遣精兵强将扼守北部边境,防止翦灭南方各国时后院起火; 同时密切关注南方各个政权的一举一动,借以寻找合适的攻击目标。
  
  北宋建隆三年( 公元962年 )十月,割据湖南的周行逢病故,其子周保权继任武平节度使之位。不久湖南内乱,衡州刺史张文表起兵反叛, 周保权遂向大宋求救; 赵匡胤大喜,使出假途伐虢之策,以谋荆湘之地。
  乾德元年( 公元963年 )正月,赵匡胤遣山南东道节度使慕容延钊为湖南道行营都部署、枢密副使李处耘为都监,出兵讨伐。
  宋军以借道荆南的名义,于乾德元年( 公元963年 )二月,迅雷不及掩耳地包围了江陵城; 荆南节度使高继冲无奈之下献出印绶户籍,南平三州十七县之地平和地归于大宋,南平政权灭亡。
  宋军占领江陵后,即与南平军队合兵,继续向湖南进发。
  周保权其时虽已平灭了张文表,但也元气大伤; 三月中旬便被宋军俘虏,周氏政权遂亡,湖南十四州一监六十六县亦属大宋。
  
  如此顺利地平定了荆湘之地,北宋太祖是踌躇满志,又开始准备攻灭后蜀的计划。
  乾德二年( 公元964年 ),后蜀欲与北汉联络,南北夹击北宋; 不料蜀国军吏赵彦起献书投宋; 正愁讨伐无名的太祖赵匡胤不由大笑: “吾西讨有名矣!”
  乾德二年( 公元964年 )十一月,赵匡胤以忠武军节度使王全斌为主帅、武信节度使崔彦进为副帅,率兵骑六万分路进击后蜀; 同时下令在汴梁为蜀主孟昶修建宅邸,待其归降,显示太祖伐蜀的志在必得。
  六十六天后,孟昶归降; 宋朝共得后蜀四十六州二百四十县。
  
  适时,北汉内乱,北宋太祖一度舍弃先南后北的策略,亲征北汉; 并在阳曲和定州大败前来救援的大辽军队。不过终因太原城坚墙厚,又忧契丹大军夹击,南归了事。
  
  既然北伐不成,赵匡胤重新回到“先南后北”的既定方略上来--此次瞄准的是南汉。
  开宝三年( 公元970年 )九月,北宋太祖诏命潭州防御使潘美、朗州团练使尹崇珂二人总领人马,进攻南汉。
  经过五个月的苦战,刘鋹请降,南汉遂平; 大宋又得岭南六十州二百一十四县。
  
  南唐本为江南第一强国,赵匡胤初时与之相处还算和睦,但随着南方其他割据政权的灭亡,北宋太祖的态度逐渐强硬起来。
  开宝四年( 公元971年 ),南唐后主李煜的弟弟李从嘉出使北宋,被扣为人质,数年不得归。
  开宝五年( 公元972年 )起,赵匡胤屡次要求后主进京“入朝”, 李煜深有戒心,皆称疾不行。
  开宝七年( 公元974年 )九月,北宋太祖令宣徽南院使曹彬、山南东道节度使潘美领军十万,战船千艘,打出声讨李煜“倔强不朝”的旗号,全面进攻江南。
  这场规模巨大的战争持续了年余,开宝八年( 公元975年 )十一月二十七日,宋军攻破金陵城,南唐后主李煜奉表纳降。后主连同宗族、群臣,一起为宋军解回汴京。至此,南唐十九州一百零八县归于大宋。
  
  南唐被灭后,江南只剩下吴越的钱弘俶和漳泉的陈洪进了。
  陈洪进地盘狭小,对宋朝是低声下气、卑躬屈膝; 钱弘俶亦于开宝九年( 公元976年 )正月去汴梁觐见北宋太祖,表示要入献吴越十三州。
  
  南方基本统一,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
  开宝九年( 公元976年 )八月,宋军兵分五路,会攻北汉; 九月,宋军一路顺利,party进率领的宋军已抵晋阳城下。
  
  然而,就在此时; 一贯以来吉星高照、顺风顺水的北宋太祖没能再继续其的好运气--
  开宝九年( 公元976年 )十月十日,赵匡胤突然去世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晋王、开封尹赵光义出人意料地继登大位。
  宋军遂在没有取得预期目的的情况之下匆匆撤兵南归了。
  太平兴国二年( 公元977年 )四月, 北宋太祖葬于永昌陵( 今河南巩义 )。
  
  赵匡胤外表憨厚淳朴、了无计量; 实则心思缜密、手段高明。于五代乱极之世勃然而起, 仅用时十数年, 诸侯分裂几尽一统; 又花费极小之代价推动抑武崇文之策, 强化中央集权, 一改其时兵将妄为、士人低下之局面; 从而奠定了大宋王朝三百年的江山社稷。
  
  与唐宗李世民相提并论、笑傲千秋; 宋祖赵匡胤可当矣!
  
  
  
  
  狼弟赵光义
  
  
  
  
  开宝九年( 公元976年 )十月,赵光义继位, 是为北宋太宗。
  因其初登大宝, 无甚军功,便打起了漳泉与吴越的主意。
  
  太平兴国二年( 公元977年 )七月,太宗赵光义诏请陈洪进入京朝觐。
  陈洪进举家北上, 刚一住进赵光义为其在汴梁城中安排好的宅院, 陈洪进即上表请太宗收泉、漳之土: “臣所领两郡,僻在一隅; 自浙右未归,金陵偏霸,臣以崎岖千里之地,疲散万余之兵,望云就日以虽勤,畏首畏尾之不暇。遂从间道,远贡赤诚,愿倾事大之心,庶齿附庸之末。”
  如此地识时务,赵光义自然欢喜。太平兴国三年( 公元978年 )四月,宋朝正式接收平海军,共二州十四县,福建的最后一支割据力量正式消亡。
  太平兴国三年( 公元978年 )二月,赵光义又让钱弘俶进京觐见。
  钱弘俶听说过赵光义的为人,不敢不去。刚至汴梁,就得知陈洪进主动纳土的消息; 遂亦上奏敬请天子接收吴越,为表心意、是连上三章。赵光义装模作样一番后, 便下诏夷吴越国为两浙路,吴越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尽入宋朝,吴越灭亡。
  至此,南方已定。
  
  太宗赵光义遂决定集中兵力,收复境内的最后一块领土--北汉。
  不过出征之前,赵光义尚有疑虑,曾问大将曹彬: “世宗与先帝,皆亲征太原而不克,何故也?” 曹彬答道: “世宗朝,大将史超在石岭关一战即溃,人情震恐,只得还军; 太祖则扎营郊野,士卒多因水土缘由腹疾下泄,也只得提早而返。太原城虽坚,上下一心亦可克矣。” 太宗北伐之意遂决。
  太平兴国四年( 公元979年 )正月,赵光义以大将潘美为帅,崔彦进、李汉琼、曹翰、刘遇等四将各率一军,分攻太原; 再遣勇将郭进防范北方契丹的援军。
  
  大辽得知北宋出兵,迅速派遣北院大王耶律奚底率兵驻守幽州; 南府宰相耶律沙等将领军援助北汉。
  云州观察使郭进久经沙场,率军埋伏于石岭南( 今山西阳曲 )。耶律沙领前部人马刚至白马岭,就见河涧对面的宋军严阵已待; 本想等到大军会合之后再行进攻,但监军的冀王耶律挞烈认定宋军立足未稳,应立即出击, 耶律沙只得下令辽兵进攻。由于山地崎岖,又有河水阻隔,辽军的骑兵失去了机动能力,被郭进的宋军迎头痛击。冀王耶律挞烈战死,靠着及时赶到的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的拼死解救,耶律沙之余部才勉强逃生。
  
  四月,赵光义亲临太原城下,劝北汉国主刘继元投降; 刘继元依然负隅顽抗。
  赵光义激愤之下,持剑上阵,督军急攻。北汉军则占据有利地形,继续对攻。
  太原之战缠斗了月余,精疲力竭的北汉军实在难以支撑下去了。
  五月六日,孤立无援的刘继元白衣素帽,于连城台面见赵光义,跪拜请降。
  北汉灭亡, 宋朝得十州之地; 历时数十年诸侯混战、生灵涂炭的五代十国至此全部结束了!
  
  太宗赵光义自诩“通晓军事”, 实则文人出身, 素不知兵; 所率宋军虽平灭北汉,但是馈饷且尽,军士疲乏。
  但是赵光义却计划一鼓作气,攻取幽燕之地,以建不世之功。
  太平兴国四年( 公元979年 )七月,北宋太宗及至镇州( 河北正定 )。
  虽然军士意怠,士气低落; 赵光义仍然执意北上伐辽。
  
  实事求是地讲,其时的北宋没有与大辽相敌的必胜把握。
  军事方面: 宋朝在太祖开宝年间总军力不过三十余万,且极其缺乏马匹,仅以步兵为主,此等窘况到了太宗执政时亦无多少改善; 反观大辽--传统的游牧民族,有轻骑约三十万众,剽捍勇猛,惯于野战。
  政治方面: 在位的大辽景宗耶律贤虽然体弱多病,但其皇后萧绰( 萧燕燕 )为人精明强干,很好地完成了代理朝政之任务: 萧绰重用汉族文人,大量纳入中枢机构; 整顿吏治,赏罚分明。大辽逐渐完成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国势呈现蒸蒸日上的景象。而景宗亦因此被称为大辽中兴之主。
  
  宋军进入辽境后,开始阶段异常顺利--大辽的各级官吏先后以城来降。
  不久,宋军即包围了大辽的南京--幽州。
  
  幽州乃大辽重镇,地位显要,守城的是燕王韩匡嗣之子、南京留守韩德让; 景宗得知南京告急,忙遣刚刚接替耶律奚底为北院大王的名将耶律休哥会同南院大王耶律斜轸一起前去救援。
  
  盛夏炎炎,而幽州月余不下; 宋军师老兵疲,不禁叫苦不迭。
  此时赵光义的注意力全被南京所吸引,幽州四围竟然未作任何阻援部署。
  正当宋军埋头猛攻之际,大辽南府宰相耶律沙率军驰至; 宋军惊异过后, 便安定情绪, 与之在高梁河( 今北京西直门外 )展开激战。
  耶律沙部人数不多,很快就被宋军击败; 此时耶律休哥领军赶至战场,但其部人马亦不多; 时值傍晚,天色渐昏,耶律休哥灵机一动,遂令所部将士每人手持两把火炬,边行军边挥火炬,并发出阵阵喧嚣之声。宋军不测辽军多寡,其时始有惧色。
  不久,耶律斜轸赶到,两队精骑开始向宋军包抄奔杀过来; 困怠多日的宋军在夜色中逐渐不支。而幽州守军看到援军赶来,士气大振,韩德让等人随即打开城门,率军夹击; 就连开始被击退的耶律沙也重整兵马再返战场。
  宋军则是身陷重围、首尾难顾,最后四散崩溃; 是时死者万余,丢弃的兵仗、粮馈不可胜计。赵光义本人也身中流矢--大腿根部中了两箭,疼痛难忍,只有倚卧在驴车上连夜南逃,心有余悸地返回汴京。
  
  大辽得势不饶人。
  太平兴国四年( 公元979年 )十月,景宗诏令燕王韩匡嗣率耶律休哥、耶律沙南征,以报此前北宋的攻幽之仇。
  不久,宋辽两军到达满城,准备交手。
  
  北宋诸将遣使先向辽军行诈降之计。
  韩匡嗣信以为真,准备迎降。耶律休哥久经战阵,劝道: “彼众整而锐,必不肯屈,此诱我耳,宜严以待。” 韩匡嗣不听。
  见到辽军中计,阵容渐散; 宋军忽然齐声鼓噪,掩杀过去。韩匡嗣登时心惊,不知所措。辽军将士则骤然遇变,全军乱成一团,被宋军斩首万余,获马千匹,生擒辽军大将三人。宋军得以大胜。
  
  为了防御辽军再犯,太宗又调北汉旧将杨业知代州兼三交兵马都部署; 太平兴国五年( 公元980年 )三月,杨业在雁门( 今山西代县 )击败辽军,斩附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都指挥使李重诲。
  
  太平兴国五年( 公元980年 )岁末,大辽景宗御驾亲征,至于幽州。
  宋辽在瓦桥关(今河北雄县)附近开战,耶律休哥身先士卒,辽军大获全胜。
  战后,景宗赏赐耶律休哥玄甲白马,赞道: “休哥率精骑渡水奋进,南师大败,追至莫州,横尸遍野,生擒数将以归,壮哉。” 又亲赐金杯,说道: “卿勇过于名,若人人如卿,何忧不克!” 后来,景宗拜耶律休哥为“于越”--“于越”乃契丹的最高荣誉头衔,地位尤在南、北院大王之上。
  
  太平兴国七年( 公元983年 )五月,大辽景宗再次亲征。却在满城遇败,损兵折将之下只好回军。同年九月,景宗在游猎途中,忽得重疾,故于云州( 今山西大同 ),时年三十五。
  时任大辽南院枢密使的韩德让遂与南院大王耶律斜轸协助萧后易置大臣,拥立十二岁的景宗长子梁王耶律降绪继位,是为大辽圣宗。
  圣宗继位后,在萧太后的示意下,改元统和,又将国号由“大辽”改回为“大契丹”。其后萧后主理契丹大小政事,而韩德让与耶律斜轸则分掌南、北枢密院,权势巨大。
  
  对于高粱河与瓦桥关的两次战败,太宗一直是耿耿于怀,又因收复幽云十六州是北宋的既定国策,见到大辽新君即位,母寡子幼,赵光义便又起了北伐之心。
  
  经过数年的精心准备,雍熙三年( 公元986年 ),太宗赵光义倾全国之兵约三十万众分三路大举攻辽: 东路由曹彬、米信率领,向雄州、霸州方面推进,意在牵制辽军主力; 中路由田重进率领,出飞狐道( 今河北涞源 )北进; 西路由潘美、杨业率领,出雁门合围。
  契丹方面,萧太后等人闻讯并不惊慌,随即下诏令南京留守耶律休哥率军迎击曹彬、米信; 以耶律斜轸为都统,率兵迎击潘美、杨业; 萧太后则带着圣宗亲往前线督战。
  
  战争初期,宋军进展顺利,西路连取寰州( 今山西朔县 )、朔州、应州( 今山西应县 )和云州; 中路攻克飞狐、灵丘和蔚州( 今河北蔚县 ); 原定持重缓行、虚张声势的东路军也破了新城、固安等地。
  太宗赵光义见到中、西路军攻城掠地、不断报捷,心态开始变化,便让曹彬速速北上,早占幽州; 而东路军将领亦因自军战绩有限,纷纷鼓动主帅迅速进军; 此时的曹彬没有显示出高人一筹的策略和魄力,遂冒进涿州; 辽军在优势宋军面前不为所动,而是坚守幽州,且不时派遣精骑劲卒迂回骚扰宋军粮道。由于东路军是宋军主力,人马众多,是以粮草供给较为困难,不久即因乏粮而退军雄州。但曹彬仅稍事休整,便又携带少许补给再次北占涿州。
  
  五月,大辽各路援军陆续赶到,萧太后、圣宗等人亦在涿州东五十里处扎下营寨。
  其时,天气渐热,宋军疲惫不堪、赉粮不继,在涿州待了十数日,只好又一次地南撤。
  辽军发现战机, 敏锐地趁势追击; 耶律休哥在涿州西南四十里的歧沟关( 今河北新城 )赶上宋军,并大败之; 曹彬收拾残兵,夜渡拒马河,辽军再次猛追,宋军溺毙者不计其数; 好不容易退到易州,忽传辽军将至,宋军再次崩溃,争渡沙河,溺死者众多,沙河一时竟然断流!
  十万宋军,损失过半!
  契丹则上下同喜,圣宗还晋封耶律休哥为宋国王。
  
  东路主力军溃败,太宗围攻幽州的战略意图已难实现; 为了避免进一步的损失,赵光义诏令西路军的潘美、杨业引兵护送寰、朔、应、云四州官民内迁雁门关以南。
  辽军则开始反攻,耶律斜轸统十万铁骑攻陷了蔚州、寰州等地。
  由于辽军势大,而宋军的任务只是护送民众南迁,杨业便建议分兵应州佯攻以诱辽军主力,而以强弩扼守要道,以保数州军民顺利撤退。
  时为监军的蔚州刺史王侁却大表异议,要求杨业率军正面进攻寰州,以此阻击辽军。杨业毫不认可。
  王侁大耍威风, 威胁道: “君素号‘无敌’,今日见敌却逗挠不战,莫非有异志乎?! ”
  见到潘美在旁却不动声色,杨业只得说道: “业本太原降将,蒙天子不杀而授予兵柄,今非纵敌不击,而是欲图上佳之策; 现诸君责吾避敌,当死战以明业之志! ” 遂率兵将直趋马邑。
  行前,杨业与潘美约定: 后者埋伏强弩于陈家谷口( 今山西朔县 ),等己军败退到此,伏兵夹击,或有一胜。
  杨业行后,几个时辰都无消息; 监军王侁派人登高眺望,也没有发现辽军足迹,便以为辽兵败退,欲争其功,遂引兵离开陈家谷口出击。面对王侁的擅自行动,身为主帅的潘美并没有制止。不久,杨业败讯传来,王侁又慌忙撤军; 而潘美为了保存实力,竟然不顾事先的约定亦随王侁等人一同后撤,置杨业一军将士生死于度外。
  杨业和部属力战累日,最终浴血退到陈家谷口,却没有见到哪怕是一兵一卒的接应人马; 悲愤之下,回身与辽军再战,手刃敌军数十百人,最后力竭被擒,绝食三日,不屈而亡。其余部数百人亦悉数为国尽忠。
  
  杨业死讯传至宋廷,开始竟被人掩盖真相,后来杨业之妻折氏向赵光义禀明事实,太宗这才恍然痛惜,削降潘美官秩三级,发配王侁于金州。
  
  平岭表、定江南、征太原、镇北门的北宋大将潘美一世英名毁于一旦,次年虽官复原职,但仍闷闷不乐,不久即卒。
  
  杨业阵亡,引发边境骚然,朔、应、云等州守将皆弃城南逃; 而中路军田重进也急忙撤军; 辽军则深入宋境深州( 今河北深州 )、德州( 今山东德州 )、邢州( 今河北邢台 )等地,大肆抢掠,得胜北归。
  
  从此,北宋对大辽从进攻转为守势。
  
  赵光义逐渐丧失胜辽信心,遂采纳谋臣张润洎“来则备御,去则勿追”的策略,在东起泥沽( 今天津 )海口,西至保州( 今河北保定 )之间,构通河渠塘泺,筑堤蓄水,形成东西千里、纵深数十里的水泽地带,并设二十八寨、一百二十五铺戍守,以迟滞、阻遏辽军骑兵,实施防御功用。
  
  辽军仍旧不断兴兵,攻扰宋境。
  
  端拱元年( 公元988年 ),大辽圣宗亲征,连下数城,幸亏北宋名将李继隆等人在唐河( 今河北定州 )附近击败了耶律休哥所领数万精骑,才遏止了辽军的攻势。
  
  端拱二年( 公元989年 ), 耶律休哥再率三万铁骑南侵。
  七月,李继隆派部将尹继伦率千余骑于清晨奇袭辽军位于徐河的营地。
  当时,辽军将士正在早餐, 全无防备。尹继伦冲入中军大帐,见到耶律休哥,兜头就砍; 耶律休哥弃箸欲逃,却被尹继伦一刀扎扎实实地剁在胳膊之上,几成独臂; 其后李继隆等将掩杀过来,辽军死伤惨重。
  宋将李继隆利用契丹铁骑机动灵活的战术特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凭借麾下精锐的骑兵狠狠地教训了对手,是以辽军数年之内不敢南下犯境。
  
  太宗末年,西夏扰边,蜀地乱起,是以宋朝亦无暇再与契丹发生大规模的冲突。
  至道三年( 公元997年 )三月, 太宗赵光义驾崩,死因正是高梁河之役的箭伤复发,引发感染之故。
  
  太宗赵光义具大略却无雄才, 好大喜功又刻薄寡恩, 加之又有一个彪炳史册的兄长赵匡胤; 纵有满腹计谋、无数打算却也仍被世人所漠然。
  
  
  
  
  “烛影斧声”与“金匮之盟”
  
  
  
  
  太平兴国六年( 公元981年 )九月,一个匪夷所思的言论在汴梁城中流传开去: 二十年前,既建隆二年( 公元961年 )六月,本朝太祖的生母杜太后身患重病; 自知不久于人世,便先令大臣赵普于近旁,后侧身询问太祖赵匡胤: “汝自知何以得天下? ” 太祖答道: “皆祖考及太后馀庆也。” 杜太后摇头: “不然, 是由世宗柴氏使幼儿主天下,群心不附故耳。汝与光义皆吾所生,汝后当传位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 太祖顿首泣道: “敢不如太后所言! ” 杜太后遂命赵普于榻前为誓书。藏之金匮,并命谨密宫人掌之。
  
  不久,群臣就惊异地发现--早在开宝六年( 公元973年 )八月,因与太祖有隙而出朝为孟州( 今河南孟县 )节度使的赵普; 虽已于太平兴国二年( 公元977年 )三月,自河阳入朝,并连续升迁为太子少保、太子太保,留京奉朝; 却亦因与太宗关系平淡,不握实权,颇不得志--转瞬之间竟然入主中枢,成为司徒兼侍中,即为首相; 不久又被太宗晋封为梁国公。
  简直就是咸鱼翻身,东山再起!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万事有果皆为有因。
  这一切当然要从开宝九年( 公元976年 )初冬,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的那个神秘的夜晚说起!
  
  关于赵匡胤之死,千余年来风言不断。
  赵匡胤死的非常突然,《宋史太祖本纪》上只有一段简略的记载: 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而野史记载: 是夜天气陡变,雪雹骤降; 急传宫钥召太宗, 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 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 好做,好做! 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此即“烛影斧声”千古之谜的由来。
  北宋以降,不知多少墨客骚人探究过这个宋史第一大疑案--宋太祖究竟是如何去世的?
  
  烛影斧声之言事,真相不明,只能推测。
  赵匡胤如何亡故,历来说法不一; 宋史本纪上没有关于赵匡胤得病的任何记载,只是说在开宝九年( 公元976年 )十月十日那晚说崩就崩了,似有“阎王叫人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 ”之境界; 即便是如此,堂堂一国之君从突病到暴亡,正史中却无明确地记载这多少令人起疑。
  而且赵匡胤死前仅有赵光义一人在场!
  继位后,赵光义为了造成既定事实,早明自己的合法身份; 又冒着不合惯例、且对兄不敬之大不韪,草草改元; 更是疑窦丛生,问题百出。
  所以多数人倾向于赵匡胤命非善终,而赵光义则即位不正。
  当然按照如今公论的“无罪推定”原则--
  “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
  --并不能肯定赵匡胤就是赵光义弄死的,但是赵光义的“非正常即位”却是一般史界所认可的。
  
  对于赵光义的“非正常即位”,《继资治通鉴》根据正史实录、野闻笔记白描出了如下一幕:
  时夜四鼓,皇后使王继恩出,召贵州防御使德芳( 太祖之四子 )。继恩以太祖传国晋王( 赵光义 )之志素定,乃不诣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见左押衙荥泽程德元坐于府门,叩门,与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行,曰: “吾当与家人议之。” 久不出。继恩促之曰: “事久,将为他人有矣。” 时大雪,遂与王雪中步至宫。继恩止王于直庐,曰: “王姑待此,继恩当先入言之。” 德元曰: “便应直前,何待之有!” 乃与王俱进至寝殿。后闻继恩至,问曰: “德芳来邪?” 继恩曰: “晋王至矣。” 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 皇帝在内廷之称谓 ),曰: “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王泣曰: “共保富贵,勿忧也!”
  
  赵光义继位后即时任命四弟赵廷美为开封尹兼中书令,封为齐王; 侄赵德昭为节度使和郡王、赵德芳为节度使。太祖和廷美的子女均称为皇子皇女,太祖的三个女儿还被封为国公主。
  但是,不久:
  太祖次子、武功郡王赵德昭便于太平兴国四年( 公元979年 )因太宗赵光义的一句“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 ”而惶恐自刎,时年二十九岁; 太祖四子赵德芳亦于其兄去世的两年之后即太平兴国六年( 公元981年 )莫名其妙地病故了,时年二十三岁; 同年, 太祖、太宗胞弟,已经晋封为秦王的赵廷美被诬骄恣,恐有阴谋,地位岌岌可危。
  其时太宗召问疏远良久的赵普,赵普一边表示“愿备枢轴以察奸变”, 一边抛出了“金匮之盟”,太宗由是“大感悟”; 因“金匮之盟”较好地为赵光义的“非正常即位”制造了“正常即位”的“依据”。太宗立即对数年来没有重用赵普表示歉意,并拜其为相。赵普赴任后,积极地迫害赵廷美。太平兴国七年( 公元982年 )三月,赵廷美罢开封尹,出为西京( 今河南洛阳 )留守。同年五月,赵普复诬赵廷美与次相卢多逊勾结交通,随后卢多逊全家被流放崖州( 今海南崖县 ); 赵廷美则接连降爵,且其子女被一并剥夺了宗室身份,最后被降为涪陵县公,安置于房州( 今湖北房县 ); 并派心腹阎彦进任房州知州,袁廓通掌房州兵权,监视赵廷美之言行。赵光义还在赵廷美被贬之后向大臣们宣称其并非杜太后这一系嫡出,太宗曾言: “廷美母陈国夫人耿氏,朕乳母也,后出嫁赵氏,生廷俊。” 因为廷美出身不正,所以不符合“金匮之盟”的条件,不能成为“兄终弟及”的合法继承人; 末尾赵光义又欲盖弥彰地加了一句: “朕于廷美,盖无负矣!” 雍熙元年( 公元984年 ),赵廷美不堪折磨、忧悸而死; 时年三十八岁。
  至此太祖一系、秦王一系已无成年后嗣。
  
  现在我们可以梳理一下“金匮之盟”的问题了。
  按照宋史的说法,太宗赵光义是在继位六年之后即太平兴国六年( 公元981年 ),召问赵普,寻查秦王赵廷美有否异谋时; 才知晓“金匮之盟”一事的。
  如果其间赵普亡故,即杜太后、太祖和赵普这三个当事人都不在世了; 那么,又有谁来证明其事的真伪呢?
  
  假设“金匮之盟”真的存在,那么身为孝子的太祖赵匡胤在位时当会公布于天下; 如果其压而不报即可说明赵匡胤不想把皇位传给三弟赵光义,表明首先是赵匡胤违盟; 所以即使以后赵光义也违盟,没把江山传给四弟赵廷美或是侄子赵德昭兄弟, 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反弹了。
  但是如果太祖虽将 “金匮之盟” 一直压而不报,实则还是准备传位于三弟赵光义,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没有遗诏?
  
  仅有《宋史》记载内侍王继恩拿着遗诏去找晋王,而其他的史书包括《续资治通鉴》和《涑水纪闻》都没有提及此事; 脱脱所修《宋史》多以宋朝实录为原本,北宋一朝除太祖之外皆是太宗一系,自然会美化太宗, 故而存疑。
  如果真有太祖遗诏,则无须王继恩私下去找晋王,而是应该集合大臣,公开宣读遗诏,而后在先帝灵柩之前即位,此为古今即位通则,亦是消除众人疑问的不二之法。
  但是,赵光义真的具备合法继承身份吗?
  
  正史记载,赵匡胤崩后,宋后曾经让宦官王继恩急召赵德芳入宫,但王继恩却跑到晋王府叫来了赵光义。赵光义犹豫不决,王继恩着急: “事久,将为他人有矣。” 假如赵光义早就载于金匿之盟或者拥有太祖安排赵光义继位之诏书; 作为一个久经风雨的宦官, 王继恩怎会说出这样轻率急切的话来!而赵光义随着王继恩来到后宫,原想按照基本的禀报礼仪从事,却被身边的亲信程德玄叫嚣: “便应直前,何待之有!” 迫不及待之情跃然纸上。
  其后曾“设黄箓醮”的太祖宠宦王继恩,在太宗朝非但没有去荣,反而权倾内廷,更曾代天子巡视,以平巴蜀起义; 而太祖之后宋氏虽被太宗加封为“开宝皇后”,但其故后,却不按皇后之仪治丧,仅草草安葬了事。
  于皇帝之恩情: 若非救护于沙场,就是私相于内廷了。
  有些明白了吧!
  
  我们来大胆地设想一下:
  赵匡胤一贯看好小于自己十二岁的赵光义; 陈桥兵变后,太祖创建北宋; 朝堂之上,除去赵匡胤,就是晋王、开封尹赵光义最具权势了。
  五代以降,开封尹位高权重,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之一; 且多由皇室中最有可能的继承人担任: 石重贵、柴荣皆是如此。赵光义亦充分地利用主政汴京的十数年时间,编织起了一条枝繁叶茂地的政治权力网络。
  其时天下尚未统一,赵匡胤并不知道自己会早亡,而是一门心思都放在政事之上; 虽然嫡子赵德昭已近成年,却没有立其为太子--及时地定下德昭储君之地位。
  
  开宝九年( 公元976年 )十月癸丑( 10日 ),是夜天气陡变,雪雹骤降; 帝召太宗, 酌酒对饮, 宦官、宫妾悉屏之; 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 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将五鼓,帝崩于万岁殿。
  事出突然,帝未留遗诏。
  宋后遂使内侍王继恩出,召贵州防御使德芳( 太祖之四子 )。太宗素结内廷,尤善帝之亲信王继恩; 继恩亦因太宗势大,不诣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 太宗 )。召告,太宗大惊,犹豫不行,曰: “吾当与家人议之。” 继恩促之曰: “事久,将为他人有矣。” 时大雪,遂与雪中步至宫。继恩止太宗于直庐,曰: “王姑待此,继恩当先入言之。” 太宗心腹程德元曰: “便应直前,何待之有!” 乃与太宗俱进至寝殿。后闻继恩至,问曰: “德芳来邪?” 继恩曰: “晋王至矣。” 后见太宗,愕然,遽呼官家,曰: “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太宗泣曰:“共保富贵,勿忧也!”
  太宗迅即编造太祖遗诏,后受诏于柩前继位。
  
  细节决定结果!
  结交内侍王继恩不过是赵光义政治网络中一个不起眼的部分,得到的回报却是出人意料地丰厚!
  
  作为五代以来的文人皇帝,太宗赵光义亦明拳头才是硬道理,便打算建功立业,统一天下,以此显示自己的能力; 可惜赵光义素不知兵,在和平地收复漳泉、吴越后,仅仅平定弹丸之地的北汉,就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赵光义遂誓志夺回幽云各州,以平军中诸多非议; 然而事与愿违, 太平兴国四年( 公元979年 ),宋军在高梁河大败,接触政务和军事较多的赵德昭却人气日升,“军中尝夜惊,不知上所在,有谋立德昭者。” 赵光义心惊之余, 以论功行赏时的一句“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 ”而令赵德昭惶恐自刎; 两年后即太平兴国六年( 公元981年 )赵德芳也莫名其妙地病亡。
  
  兄长一系的成年子嗣搞定了,太宗赵光义又担心起身旁的四弟秦王、开封尹赵廷美一系来。
  不久,或告廷美骄恣,将有阴谋窃发。
  早年与赵光义不和,并与大臣卢多逊龌龊,远离权力核心许久的赵普适时跳将出来,抛出了精心策划的“金匮之盟”:
  
  六月,甲午,皇太后杜氏崩于滋德殿。后聪明有智度,每与帝参决大政,犹呼赵普为书记,尝劳抚之曰: “赵书记且为尽心,吾儿未更事也。” 尤爱光义,每出,辄戒之曰: “必与赵书记偕行。” 疾革,召普入受遗命。后问帝( 太祖 )曰: “汝自知所以得天下乎?” 帝呜咽不能对。后曰: “吾方语汝以大事,而但哭邪?” 问之如初。帝曰: “此皆祖考及太后馀庆也。” 后曰: “不然, 正由柴氏( 后周世宗 )使幼儿主天下,群心不附故耳。汝与光义皆吾所生,汝后当传位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 帝顿首泣曰: “敢不如太后教!” 因谓普曰: “汝同记吾言,不可违也。” 普即就榻前为誓书,于纸尾署曰: “臣普记”。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同为文人的太宗赵光义自是心领神会,立刻如获至宝地将这个解释其“正常即位”的孤件作为利器到处宣扬; 又立即对数年来没有重用赵普表示歉意,召普言道: “人谁无过,朕不待五十已尽知四十九年非矣”。遂以赵普为司徒兼侍中,即为首相,后又晋封为梁国公。
  赵普任相后,更加卖力地迫害秦王赵廷美, 使其一路贬罚; 赵光义还在赵廷美被贬之后重申“金匮之盟”中杜太后曾言: “汝( 太祖 )与光义皆吾所生”,暗示廷美出身不正,不符合“金匮之盟”中“兄终弟及”的条件; 雍熙元年( 公元984年 ),赵廷美不堪折磨、忧悸而死。
  至此太祖一系、秦王一系已无成年后嗣矣!
  
  再回头看看“烛影斧声”: 既然“金匮之盟”几为编造, 那么“烛影斧声”则多为空穴来风--既然赵光义可以有惊无险地在兄长赵匡胤突然去世之后, 编造太祖遗诏,安然于柩前继位。那么富于心机、善于下毒且在汴京经营长久的赵光义如果有心对其兄下手完全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 而根本不会出现这么多的漏洞与瑕疵!
  至于一贯身强体壮的太祖赵匡胤为何会在盛年于雪夜暴毙, 亦只有从其家族中的遗传病史里查询了!
  
  还是那句老话: 有准备的人未必会成功; 但是成功的人一定有准备!
  屡试不爽也!
  
  太宗赵光义去世的一百六十五年之后, 南宋开国皇帝高宗赵构在其唯一的儿子元懿太子夭折后因性功能障碍而再无子嗣,遂费尽心力,找来北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昚( 赵匡胤四子赵德芳的直系后人 ),收为养子,并于绍兴三十二年( 公元1162年 ),让位于赵昚,是为南宋孝宗。
  
  太宗于北宋二代谋位; 高宗却于南宋二代还位。
  赵光义费尽心力地夺得兄长赵匡胤四子赵德芳的皇位; 而其后裔赵构又费尽心力地将皇位交还于赵德芳的后人手中。
  
  时也! 事也! 命也!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就是一枪  管理员  发表于 2007-8-8 18: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身处乱世渐平时
    ----宋真宗赵恒和辽圣宗耶律隆绪的百年和平
  
  
  
  
  
  史家一般认为有宋一代, 宦官乱政者, 为历代之弱; 其实也不尽然--仅北宋百余年基业间即有首尾两大权势滔天的大宦官: 前者为意欲一手操纵两代帝王权力交接的王继恩; 后者则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宦官王爷童贯! 谁人复言弱也?
  
  
  
  
  南兄
  
  
  
  
  北宋真宗赵恒,本名赵德昌,后改名赵元休、赵元侃。太宗赵光义第三子,其母为元德李皇后。生于开宝元年( 公元968年 )十二月二日; 淳化五年( 公元995年 )被立为太子; 至道三年( 公元997年 )真宗继位。乾兴元年( 公元1022年 )二月二十日驾崩,享年五十五岁,在位二十六年,葬于永定陵( 今河南巩县 )。
  
  太宗赵光义有九子: 长子楚王赵元佐、次子昭成太子赵元佑。
  赵元佐,“少聪警,貌类太宗,帝钟爱之。” 太平兴国年间秦王赵廷美“得罪”了太宗,赵元佐独申救之,不得,后“发狂”; 雍熙年间赵廷美莫名过世,赵元佐更是夜半纵火焚宫。遂被废为庶人。
  赵元佑,因兄被废而被册为太子,不久即暴病身亡。
  赵恒遂顺理成章地成为皇位继承人。
  
  至道三年( 公元997年 )三月,宋太宗赵光义旧疾发作,奄奄一息。
  大宦官、宣政使王继恩准备故伎重演、再次发动宫廷政变: 谋立被废已久的赵元佐登基。
  其时宰相吕端入宫问疾,眼看太宗不久人世; 太子赵恒却不见踪迹,暗想不妙,忙在象牙笏上写“大渐”二字,让侍从急至东宫,催促赵恒即刻进宫“侍疾”; 然后又与王继恩商议新帝继位之事。吕端知悉王继恩图谋不轨,便言中书省的密阁中有太宗在世时写的立储密诏。王继恩信之,不料刚进密阁,就被吕端从外把门锁住,脱身不得。
  吕端立时入内廷,面见明德李皇后。
  
  太宗赵光义曾册封过三个皇后: 后周朝娶滁州刺史尹廷勋女,但其早亡; 再娶魏王符彦卿女,亦短寿; 尹、符二氏后被追尊为皇后。太宗即位后,封“菾谨庄肃,抚育诸子及嫔御甚厚”的枢密副使李处耘女为后,即明德李皇后。
  
  明德李皇后没有成年的后嗣, 此前受到王继恩地鼓吹,认为太宗逝后应立年长的赵元佐为帝。所以,李皇后对吕端说道: “宫车晏驾,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奈何? ”
  吕端回道: “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岂容有异议邪? ”  
  明德李皇后于是“默然”。
  太子赵恒遂在太宗柩前继位,是为宋真宗。
  仪式之上,吕端仍旧不放心,“立殿下不拜,请卷廉,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呼万岁。”
  
  真宗即位,大行封赏; 并追封皇叔赵廷美复为秦王、追赠自杀的从兄赵德昭为太傅、追赠另一故去的从兄赵德芳为太保; 又流放王继恩前往均州( 今湖北丹江口 )。
  真宗赵恒与楚王赵元佐是一母同胞,为李氏所生; 其在太宗朝过世甚早、封号普通,真宗追之为元德李皇后。
  赵元佐对于三弟赵恒的态度是一直避而不见、养疾不朝; 至仁宗年间薨,时年六十二岁。
  
  真宗即位之初,勤于政事。
  始分天下为十五路: 京东路、京西路、河北路、河东路、陕西路、淮南路、江南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两浙路、福建路、西川路、峡路、广东南路、广南西路。
  旦夕工作、习以为常。
  
  真宗咸平二年( 公元999年 )九月,大辽太后与圣宗亲临南京,以皇弟梁王耶律隆庆为先锋,开始大举南伐。
  十一月十六日,北宋真宗下诏: “边境驿骚,取来月暂幸河北。” 十二月五日,真宗的亲征大军从汴梁出发,九日进驻澶州; 十二日,真宗在澶州行宫里宴请随驾大臣,并出示阵图,分配任务; 十五日,车驾到达大名府,驻营于此。
  但是辽军其时并没作过多纠缠,大掠淄、齐数州而归。
  
  咸平六年( 公元1003年 )五月,大辽萧挞凛等将率军进攻定州,激战之后,生擒北宋云州观察使王继忠。
  王继忠是真宗为藩王时的亲信。真宗曾唤卦者为身边随从卜相,到了王继忠时,相士百思不得其解: “此人可讶,半生食汉禄,半身食胡禄。” 真宗笑而遣去。
  皆谓王继忠战死,真宗闻之嗟悼。
  
  景德元年( 公元1004年 )闰九月,大辽太后和圣宗再次南伐。先锋兰陵郡王萧挞凛和六部大王萧观音奴领众号称二十万同行。
  消息传至京城,朝野震惊,真宗急问宰相寇准。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 今陕西渭南 )人。生性豪爽,不拘小节。太宗太平兴国五年( 公元980年 ),十九岁时考中进士。由于曾支持太宗赵光义立时为襄王的赵元侃为太子,所以真宗继位后很信任寇准,并任命其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寇准回道: “陛下欲了此,不过五日尔。” 随后要求真宗亲征澶州。
  朝臣多惧,欲退: 参知政事王钦若,江南人,请幸金陵; 佥署枢密院事陈尧叟,蜀人,请幸成都。
  真宗又问寇准,寇准装若不知,说道: “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贼乘势深入,天下可复保邪? ” 再请真宗亲征澶州。
  为了防止王钦若坏事--继续向真宗进言,寇准便将其调离京城,外任为地方官员。真宗见状, 只得决定亲征。
  
  此时真宗却收到了王继忠的亲笔信,具言: “臣尝念昔岁面辞,亲奉德音,唯以息民止戈为事。况北朝钦闻圣德,愿修旧好,必冀睿慈,俯从愚瞽!”
  原来年前被俘的王观察使并未死节,如今见到辽、宋两军欲战,便力劝双方讲和。
  经过君臣廷议,真宗以手诏令付王继忠: “朕丕承大宝,抚育群民,常思息战以安人,岂欲究兵而黩武! 今览封疏,深嘉恳诚,诏到日,卿可密达兹意。果有审实之言,即附边臣闻奏。”
  虽然两国有意言和,可为了今后谈判时争取更多的主动,手下的军队都没闲着。
  
  十一月二十五日,真宗一行抵达澶州南城。
  澶州以黄河为界,分南、北两城; 真宗想于南城扎下御营,但寇准坚持要皇帝前往北城,寇准劝道: “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今四方征镇赴援者日至,何疑而不进? ”
  殿前都指挥使高琼也劝真宗过河,并不等其反应过来,即麾卫士进辇,真宗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
  巡视完毕,真宗把军事大权交予寇准,自还行宫; 而留后者居于城上。
  不久,辽军三面包围澶州。
  真宗内心颇为忐忑,频频使人视寇准何为。为了稳住皇帝,寇准方与杨亿饮博,歌谑欢呼。真宗于是放心: “宰相如此,吾复何忧? ” 情绪亦逐渐稳定下来。
  
  宋、辽两军在澶州相持了十余日。
  北宋名将李继隆先在城墙四围布置了许多强弓劲弩; 大辽统军萧挞凛自恃勇猛,亲率数十骑在澶州城下巡视地形。当时,守城的威虎军军头张環,于不远处的辽军中发现一骑高头大马、着华丽服装者; 料到此人身份贵重, 便暗暗使用床子弩,一箭即把萧挞凛射于马下,登时毙命。
  闻此恶号,萧太后等人是痛哭不已,为之“辍朝五日”;而辽军则士气顿泯。
  
  出师未捷即失大将, 萧太后遂生退意--又秘密遣使求和。
  真宗见好就收,委派阁门祇使曹利用前往辽营议和;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事未决”,萧太后便派大辽左飞龙使韩杞跟随曹利用入澶州,面见北宋真宗,继续谈判。
  寇准此时是雄心万长,欲邀辽使称臣,且献幽州地。真宗却厌兵,欲羁縻不绝而已。有谮前者幸兵以自取重者,寇准不得已,只好妥协。
  真宗遣曹利用返大辽军中商议岁币时,叮嘱: “百万以下皆可许也。” 寇准则召曹利用至幄前,警告: “虽有敕,汝所许毋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吾斩汝矣。”
  寇准文人出身,却性情旷直, 言语直接; 动辄以杀头相威胁,倒也有趣。
  
  经过几番激烈交涉、数次唇枪舌剑, 两国议和成功。
  和约规定: 宋朝每年付予辽国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以为“军饷”,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 因北宋真宗比大辽圣宗年长两岁,所以真宗为兄、圣宗为弟,真宗又称萧太后为叔母。
  此份盟约由于在澶州签订,城西有湖泊称澶渊,澶州亦名澶渊郡,故而史称“澶渊之盟”。
  
  曹利用回到澶州,真宗正在行宫进膳,未即见,但又关心岁币的数目,就边吃边派内侍去询问具体金额; 曹利用调起了口味: “此机事,当面奏。” 真宗急得不行,复使问道: “姑言其略。” 曹利用终不肯言,而以三指加颊。侍者入内说道: “三指加颊,岂非三百万乎? ” 真宗闻言,吓了一跳,失声说道: “太多! ” 不过,真宗很快便调整了心态,既而自我安慰: “姑了事,亦可耳。”
  “帷宫浅迫,” 真宗的自言自语让曹利用听得一清二楚。
  “及对,帝亟问之,” 曹利用再三称罪,说道: “臣许之银绢过多。” 真宗问道: “几何? ” 答道: “三十万。” 真宗有了三百万的保底,忽然得此消息, “不觉喜甚,故利用被赏特厚。”
  宋辽和议,大告成功。真宗大散财物,赏赐将士。圣宗亦派人送来御衣、契丹美食。真宗起驾前,又再三嘱诫“诸将勿出兵邀其归路”,惟恐两国再生事端。
  
  自从北宋太祖朝起,直至真宗朝初年,数十年间,宋辽两国交战,大小十数次,互有胜负; 双方开支沉重庞大、人口消耗惊人,特别是河北、山西一带作为主战场,“丁壮毙于传输,膏血涂于原野”,生灵涂炭。战争结束,北宋与大辽边境的数州人民才得以过上平静、正常的生活。况且区区三十万岁币,对于其时的北宋go-vern-ment而言,简直不值一提。
  真宗朝go-vern-ment岁入过七千万贯,至于仁宗朝更在一亿贯以上( 即便是纯货币收入,真宗朝亦近三千万贯,仁宗朝均在五千万贯 )。岁币仅及go-vern-ment财力的百分之一。
  数年后的大中祥符元年( 公元1008年 )十月,真宗亲去泰山行封禅礼, 是次所谓的“东封”,即耗钱八百余万贯; 大中祥符四年( 公元1011年 ),真宗又奉“天书”出潼关,祭祀汾阴,亦费钱一百二十万贯。可知本朝财力之雄厚。
  
  其后百余年间,宋辽双方基本上没什么大的战争发生,可以用“百年和平”四字来概括两国关系。
  凡是有利必有其弊--北宋的基本国策本就是重文事,抑武将,守内虚外,强干弱技; 加之于北朝契丹平息干戈、社会转型; 如此一来, 短期尚可, 但是长时期的“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终于导致了大宋王朝的军威不振和百余年后那场令每一个汉人都矢志不忘的岂耻大辱!
  
  
  
  
  北弟
  
  
  
  
  大辽圣宗耶律隆绪,字文殊奴。大辽景宗长子。生于大辽保宁三年( 公元971年 ),乾亨五年( 公元983年 ),景宗在游猎途中,忽得重疾,故于云州。时任大辽南院枢密使的韩德让遂与南院大王耶律斜轸协助萧后易置大臣,拥立十二岁的梁王耶律降绪继位。
  圣宗继位后,在其生母萧太后的示意下,改元统和,又将国号由“大辽”改回为“大契丹”。其后萧太后主理契丹大小政事,而韩德让与耶律斜轸则分掌南、北枢密院,权势巨大。
  
  统和四年( 公元986年 ),辽军大败北宋攻伐之师,俘获名将杨业。
  统和十六年( 公元998年 )十二月,契丹于越、宋国王耶律休哥过世,大辽圣宗为其在幽州建立祠堂。
  统和十七年( 公元999年 )七月,大辽圣宗下诏诸道,集兵合军。
  九月,萧太后与圣宗亲临南京,以皇弟梁王耶律隆庆为先锋,开始大举南伐。此时魏王、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却因病在军中去世,但此并未影响到契丹的军事行动,圣宗让韩德让代替其职务,大军继续南下。
    
  北宋得知契丹将要南下。已经做了布置。
  战事随即胶着。  
  十一月十六日,真宗下诏: “边境驿骚,取来月暂幸河北。”  
  十二月五日,真宗的亲征大军从汴梁出发,九日进驻澶州,十二日,真宗在澶州行宫里宴请随驾大臣,并出示阵图,分配任务。十五日,车驾到达大名府,驻营于此。河北镇、定、祁、赵、邢、洺一线被辽军搅得天翻地覆,大名府以北一片大乱,真宗不敢冒险北进。
  但是辽军其时并没作过多纠缠,大掠淄、齐数州而归。
  
  北宋朝廷自从雍熙北伐( 公元986年 )惨败后,即对大辽心存畏惧,逐渐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 与之相反,大辽对于北宋却是步步紧逼,不依不饶。其时宋军的名将虽然不少,但由于本朝的基本国策是重文事,抑武将,守内虚外,强干弱技; 加之辽军数量众多,剽捍勇猛,惯于野战,战术灵活; 且契丹亦逐渐完成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国势空前强大,所以北宋的边防压力十分沉重。
  此外,本朝西南有川蜀军变,西北有party项敌患,可谓是内忧外患集于一身、棘手非常。
  
  统和二十二年( 公元1004年 ),大辽萧太后与圣宗深入河北,十一月兵迫澶渊。
  与马上立国得天下的本朝太祖、太宗不同,从小生活在深宫中的赵恒性格较为柔弱、平和有余而胆气不足,不过在强硬派寇准的反复强调下,真宗同意御驾出征。
  在安排雍王赵元份留守京城后,真宗于十一月二十日出发,二十五日,抵达澶州南城。
  在部将的簇拥下,真宗渡河到了北城。宋军将士看到城楼上飘扬的黄龙旗,得知皇帝驾临,立即高呼万岁,士气大振。
  
  宋、辽两军在澶州相持了十余日。
  北宋名将李继隆先在城墙四围布置了许多强弓劲弩; 大辽统军使萧挞凛自恃勇猛,亲率数十骑在澶州城下巡视地形。当时,守城的威虎军军头张環,于不远处的辽军中发现一骑高头大马、着华丽服装者; 料到此人身份贵重, 便暗暗使用床子弩,一箭即把萧挞凛射于马下,登时毙命。
  闻此恶号,萧太后等人是痛哭不已,为之“辍朝五日”;而辽军则士气顿泯。
  萧挞凛“幼敦厚,有才略,通天文”,可算文武全才。此人之死,其实是辽宋澶渊之盟的关键点--《辽史》记载: “将与宋战,挞凛中弩,我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
  
  出师未捷即失大将, 萧太后遂生退意--秘密遣使求和。
  真宗见好就收,委派阁门祇使曹利用前往辽营议和; 经过几番激烈交涉、数次唇枪舌剑, 两国议和成功。
  和约规定: 宋朝每年付予辽国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以为“军饷”,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 因北宋真宗比大辽圣宗年长两岁,所以真宗为兄、圣宗为弟,真宗又称萧太后为叔母。
  此份盟约由于在澶州签订,城西有湖泊称澶渊,澶州亦名澶渊郡,故而史称“澶渊之盟”。
  
  统和二十七年( 公元1009年 ),萧太后归政于圣宗; 同年十二月,病逝,终年五十七岁。次年,葬于乾陵( 今辽宁北宁 )。
  大辽圣宗统治契丹四十九年,勤政理国,运势昌盛; 使契丹从一个野蛮落后的奴隶制国家变成了一个先进发达的封建制国家; 故而《辽史》记载: “辽之诸帝,在位长久,令名无穷,其唯圣宗乎!”
  
  澶渊之盟以后,辽宋双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封建化后的大辽也逐渐感染上了与北宋同样守内虚外,强干弱技的病症, 亦导致了大辽王朝的军威不振和百余年后被大金铁骑所蹂躏的悲惨命运!
  
  
  景德元年( 公元1004年 )统和二十二年, 宋辽签署“澶渊之盟”。
  百年和平。
  保大五年( 公元1125年 ),天祚帝耶律延禧被俘, 大辽灭亡。
  靖康元年( 公元1126年 ), 徽宗赵佶、钦宗赵桓被俘, 北宋灭亡。
END.jpg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9

关注

75

粉丝

937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5-1-9 21:35 , Processed in 0.029551 second(s), 2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