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6333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龙战在野--晚唐五代十国北宋的瞬间碰撞

[复制链接]
6333 43
就是一枪  管理员  发表于 2007-8-8 17:5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弟相残家国灭
  
  
  
  
  后唐明宗李嗣源三子李从厚,原封宋王,镇守邺城。明宗去世前,遣使召其入京继位。赶到洛阳时,明宗已于龙启元年( 公元933年 )十一月戊戌日故去了。
  同年十二月癸卯日,李从厚继位。翌年改元应顺。
  
  李从厚,小名菩萨奴,少年继位,性格柔弱,只知重用朱弘昭与冯斌, 此二人一无威望; 二无才干,只会争权夺利、排挤异己,却掌握朝廷大权。众人都是敢怒而不敢言。其时朝中李从珂和石敬瑭的势力庞大。朱、冯都将李从珂视为最大的威胁,想尽办法以除之。李从珂亦有戒备,经常称病,不去朝廷。在朱、冯二人不断的鼓吹下,李从厚开始害怕李从珂闹事,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于是采取措施: 任命李从珂为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成德节度使。
  
  身为凤翔节度使的李从珂担心在赴任的路上被害,便在接到旨意的夜里让人起草了檄文散发到各地,以清君侧除奸臣为名,请求各地节度使共同出兵攻打洛阳,杀掉朱弘昭等人。
  
  李从厚震怒,速命将领王思同集结各路兵马前去讨伐凤翔。
  
  凤翔城墙低河浅,无法固守。在朝廷的重兵攻击之下,东西关的外城先后失守,李从珂的部属伤亡巨大,继续打下去,城池难保。
  李从珂站在城头,眼见自己要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焦急万分; 生死关头,不由得放声大哭,声泪俱下,哽咽着说道: “吾不及二十即随先帝出征,奔走天下,创伤遍身,出生入死,毫无怨言,尔等与吾同随先帝四战者众,亦为国家社稷立下功劳。而今朝廷奸臣当政,对吾猜测陷害,前对尔等何如,尔等心中明白,为何要被奸臣利用,替其杀友? 朝廷听信谗言,说吾谋反,要致吾于死地,尔等岂可骨肉相残,不肯相救? 吾有何罪? 竟至于此! ”
  城下的将士们都被李从珂的言语感动了,有的甚至伤心得落下泪来。进攻的将领中有个羽林指挥使杨思权曾在李从珂的手下任职,交情不错,见状就对众人大声说道: “大相公乃吾主也! ” 众将士也齐声应和。杨思权又不失时机地拿出一张纸对李从珂说道: “希望大王攻下京城后任命吾为节度使,不要给防御使或团练使。” 李从珂立即在纸上写下让其做节度使的字样,杨思权于是领兵从西门进入城中,听候李从珂调遣。
  听到西门归附的消息,指挥攻打东门的都指挥使尹晖也率军从东门而入,归附李从珂。归附的将士是接连不断,外面攻城的其他部队都被击退了。为答谢众将士救难之恩,李从珂又搜括了风翔城中的所有财物,赏赐给降兵。
  随后李从珂整军杀出凤翔城,王思同的兵马不堪一击,被李从珂打得大败。
  
  稍事休整,李从珂于应顺元年( 公元934年 )二月,汇集各路降兵降将后,向东进发,直逼京城洛阳。
  
  李从厚闻讯, 焦急万分,派亲军出兵抵抗。事先召集将士赏赐财物,使之能够为己卖命,慌乱之中竟将国库都搬空了,接着又用宫中的锦衣和珍玩赏赐。李从厚生怕兵卒嫌赐财不丰,还许诺平息李从珂兵变后每人再赏赐二百缗钱( 一缗合一千文 ),将士们听后, 纷纷说道: “到了凤翔, 再请一份!” 这句话的意思很是暧昧,可以理解成到凤翔后再向李从珂请一份赏。不幸言中,出征的官军与李从珂的军队相遇后,没有开战即归降了。
  
  不久, 李从厚听说李从珂即将杀到,便考虑去魏州避难,但大臣们谁也不肯同行,最后只得率领五十名骑兵,从玄武门出皇宫,匆匆逃离京城,奔向卫州。
  
  是夜投宿于驿馆之中, 遇到了姐夫石敬瑭。李从厚要其出兵进攻李从珂,石敬瑭不愿救助这个大势已去的小舅子。一言不和, 双方发生了冲突。石敬瑭的牙将刘知远得讯后赶到驿馆,率众杀死了李从厚的骑兵侍卫后,与石敬瑭等人扬长而去。剩下李从厚孤身—人,瞠目结舌地流落在驿馆。而卫州刺史王弘贽见李从厚失势,对其也不加理睬。
  后来石敬瑭说自己后悔当时没有帮助李从厚, 这句话也许是真的。因为李从珂上台后,对石敬瑭的猜疑远甚李从厚当政时,以至于最后, 两人翻脸为敌,即便是被李从珂哭得归顺的将士也颇有悔意,因为李从珂对待下属比李从厚更为严酷。
  
  应顺元年( 公元934年 )四月,李从珂称帝,废李从厚为鄂王,由王弘贽派人将其迎到卫州州衙居住。
  戊寅日,李从珂派王弘贽之子王峦从洛阳赶到卫州,命其父子二人设法除掉李从厚。王弘贽父子先向李从厚敬请毒酒,李从厚生疑, 不肯端杯; 王峦按捺不住, 就用帛带将李从厚勒毙。
  
  李从厚在位不足五个月,死时仅二十岁,庙号闵帝。

  李从珂,原姓王,镇州( 今河北正定 )人,生于平山( 今河北平山 )。李嗣源征战时路过平山,偶遇李从珂的寡母魏氏,惊艳之下,将其与年已十几的儿子一起掠走。后收养其子,取名李从珂,并像亲生儿子一样对待。
  
  李从珂小名二十三,又唤阿三。少时谨慎稳重,沉默寡言。长大后,才貌雄伟,身形健壮,因在李嗣源的诸子中排行最长,李嗣源打仗时总喜欢带着他。其骁勇善战、名震三军。颇得李嗣源喜爱。
  
  李存勖和后梁军队激战胡柳陂、厮杀得难解难分之际,李从珂护着李存勖夺取了一座土山,振作起本军的士气,最后击退了强敌。李存勖叹道: “阿三似吾一样敢于死战啊! ”
  
  后来,晋、梁两军在黄河岸边大战,梁军不敌,呼啸退却,李从珂居然领十数名骑兵混在梁军中和敌人一起后撤,抵达梁军营寨后,李从珂大喊一声,杀死几个敌兵,麻利地用斧头砍下敌人的中军大旗后从容地回归晋军营寨。
  李从珂的这个果敢举动使一贯喜欢冒险作战的李存勖是大为振奋。大声呼道: “壮哉,阿三! ” 又让人拿酒来,亲手赐其一大杯。
  
  当后唐出兵荡灭后梁之时,李从珂随李嗣源先袭占郓州,后生擒王彦章,接着昼夜奔袭后梁京城汴州。功成之后,李存勖慰劳李嗣源说道: “兴复唐朝社稷,爱卿父子之功也。”
  
  而在李嗣源领兵进军洛阳,争夺帝位时,李从珂也从北方的曲阳( 今河北曲阳 )、盂县( 今山西盂县 )等地领兵南下,助了义父一臂之力。
  
  李嗣源即帝位后,李从珂曾任职河中节度使,因与枢密使安重诲有些过节。长兴元年( 公元930年 ),被安重诲使用手段解除了军权,回京师洛阳居住。
  李从珂是明宗名义上的长子,位高权重,权臣安重诲当然不会放过他: 李从珂有了过错,安重诲便要大臣们讨论如何治罪。群臣认为应交李嗣源处理,安重诲却不死心,自己向明宗上奏要求严惩,李嗣源不理。安重诲连续奏报数次,要求用律法制裁李从珂,李嗣源大怒,说道: “朕初为将校,家中贫贱,衣食不足,全仗此子背石灰、收马粪供奉养家,如今朕贵为天子,竟不能保护一个儿子? ! ” 又令李从珂回家躲避,不用上朝,李从珂在家仍然惧怕安重诲加害,只有日日读经念佛,祈祷平安。
  次年( 公元931年 ),安重诲失势,被李嗣源赐死,李从珂再受重用,这才放下心来,先任左卫大将军、西京留守; 后晋太尉,长兴三年( 公元932年 ),又改任为凤翔节度使。长兴四年( 公元933年 ),晋封潞王。
  
  应顺元年( 公元934年 ),李从厚即位,李从珂开始被朝廷所猜忌。
  二月,李从厚听信朱弘昭、冯斌的建议,对调各大节度使,以削其实力,李从珂恐惧,遂反。李从厚命大军讨伐。
  三月十六日,凤翔即将陷落,紧要关头,李从珂抓住官军将兵骄横,贪图赏赐的命门在城头上是灵魂附体,激情无比的行为艺术了一把,诱使官军叛变,最终是反败为胜,不久, 又以摧枯拉朽之势向京师洛阳进军。
  李从厚大惊失色,责备群臣说道:“先帝驾崩之时,朕在外藩,没有想来做皇帝。诸公选了朕来入继大位,朕年幼,把大事委托给了诸公。李从珂是朕之长兄,朕从不信其会造反,诸公又言此为国家大事,关系社稷,定要如此,朕也只好听之。当初都言,凤翔城小力单,一扑就灭,而今事已至此,如何是好? ! 朕打算亲迎李从珂,让其皇帝之位,即使被弑,朕亦甘心情愿! ” 朱弘昭、冯斌不敢吱声。禁军将领康义诚站了出来,劝其抵抗到底。于是李从厚就让康义诚带领禁军去抵抗,又召石敬瑭出兵,同时杀了留京的李从珂长子李重吉,以示和李从珂死战到底的决心。
  三月二十日,凤翔军的前锋到了长安。长安守将不战而降,李从珂进了长安后,照例征收民财,用以犒赏士兵。李从厚手足无措, 又派人去找朱弘昭商量对策。朱弘昭却以为皇帝要杀他,自己跳井而亡。洛阳巡检安从进,听说朱弘昭自杀,便把冯斌一家老少杀了个干净,再将朱弘昭、冯斌的首级送给了李从珂。
  李从厚听说李从珂即将杀到,便考虑去魏州避难,但大臣们谁也不肯同行,最后只得率领五十名骑兵,从玄武门出皇宫,匆匆逃离京城,奔向卫州。
  在驿馆之中, 遇到了奉诏前来的石敬瑭。李从厚要姐夫出兵进攻李从珂,平定叛乱; 石敬瑭却不愿救助这个大势已去的小舅子。一言不和, 冲突起来,石敬瑭的部将刘知远将李从厚的骑兵侍卫统统杀死后,扔下李从厚一人,扬长而去。
  四月三日,李从珂进入洛阳; 四日,太后下令废李从厚为鄂王,李从珂监国; 五日,又下诏令李从珂登基; 由于李从珂成事太快,李从厚还没来得及埋葬父亲李嗣源,就被废黜了。翌日,李从珂在李嗣源的灵柩前即皇帝位,改元清泰; 九日,李从珂派王峦将逃亡在外的李从厚弑杀。
  
  三月十六日,李从珂还在凤翔城浴血苦战,并为城池将破而向官军痛哭流涕; 十日后,他就进入西京长安,大局初控; 又过了十天后,更是一步登天, 当上了皇帝! 实在是五代季世时才有的奇观!

  李从珂以李嗣源的长子自居,为了显示是李嗣源的正宗传人,登基后的头一件事就是大张旗鼓地安葬李嗣源。
  
  但是,李从珂这时才发现,自己非但没有多少财物可用在李嗣源的葬礼上,另外还亏欠军队一大笔赏钱--攻入洛阳后,就发现朝中钱财严重不足,搜括居民的财产,才得到数万缗钱; 后又想尽办法,甚至动员太后、太妃们把首饰体己都捐了出来,亦不过二十万缗。将士们大失所望,不禁后悔当初推翻李从厚而扶立李从珂。
  
  好不容易敷衍完劳军之事,隆重地举行李嗣源的葬礼。
  作为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也参加了。
  不久石敬瑭生病,骨瘦如柴。李从珂见状,就让其回镇养病。
  石敬瑭回到太原,很快痊愈了。
  
  李从珂夺取帝位后,一度重用枢密副使刘延朗,此人只知专权受贿; 后来宠信的重臣皆为平庸之辈,其中最出名的是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马胤孙--此公的为政之道是: 入朝印不开、见客口不开、归宅门不开。时人讥之为“三不开宰相”。
  不过李从珂对待直言进谏的大臣还是比较宽容的,很有些度量。
  太常丞史在德在给李从珂的奏折中对大臣中的一些人抨击得很尖刻: 称武士者,不闲计策,虽被坚执锐,战则弃甲,穷则背军; 称文士者,鲜有艺能,多无士行,问策谋则杜口,作文字则倩人。要求对群臣进行考核,论才干决定官职大小,无才的降职使用,有才的授予高官,发挥其才干。
  奏折引起部分大臣的反对,但谏官却很赞赏,要求将史在德的言论公布于众,让大家讨论是否实行考核。最后,李从珂就此事下诏,在表扬史在德的同时,对一些大臣要求罢免史在德的做法作了一番训斥。
  
  对于逐渐坐稳帝位的李从珂来说,最大的隐忧是身处河东的义妹夫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的主要责任是防卫北方契丹的入侵,石敬瑭不断要求朝廷给其增兵增粮,又接连把自己在洛阳的财物运入太原,对外则说以助军资。
  
  一次,端明殿学士、给事中李崧退朝后,对同僚吕琦说道: “对石郎一事有何看法?” 吕琦回道: “河东若有异谋,必结契丹。契丹述律太后屡求和亲,只因今上不愿放契丹俘虏回去,故而未成事。如放回俘虏与之和,再岁以礼币十万缗,必成盟友。如此,河东无能为矣。” 李菘说道:“此吾志也。然钱谷皆出三司,宜与张相谋之。” 遂告宰相张延朗,张延朗点头称是: “此法甚佳,不惟可以制河东,且可节省大半防范契丹的军费。若主上听从,库财之事吾以供之。” 李崧与吕琦于是联名向李从珂密奏,李从珂点头后, 二人迅速写好国书,等着李从珂正式发布。
  此时,李从珂把计策告诉了枢密直学士薛文遇,薛文遇不以为然,说道: “以天子之尊,屈身以求契丹,不亦辱乎!若契丹循故求公主和亲,何以拒之?” 然后又意犹未尽地加了一句: “安危岂能托妇人? !”
  薛文遇的理由不过是两条: 一、华夏天子不能求于蛮夷; 二、华夷和亲不可行。其中的关键点就是丧失天朝尊严,伤害皇帝自尊。
  李从珂听了薛文遇的一席话后,改变了主意。并急召李菘、吕琦到宫中,责骂他们: “卿辈皆知古今,怎会为谋如此?!朕之女尚幼,卿竟欲弃之沙漠苦寒之地?且欲以朕养士之财输予契丹,是何居心?” 两人见势不妙,说道: “臣等志在出力报国,非为契丹谋利,请陛下明察。” 并不停地磕头,李从珂尤自怒骂。自是群臣中再无人提和亲之策。
  数日后,吕琦被改任为御史中丞,以示惩戒。

  清泰三年( 公元936年 ),石敬瑭为了试探朝廷,上表说河东要防范契丹,战事繁忙,而自己病重,希望能调换到他处担任节度使。
  李从珂打算准奏, 李崧、吕琦等皆力谏,以为不可,认定此令一下,石敬瑭必反。李从珂犹豫起来。
  
  五月二日夜,李菘请假在外,薛文遇一人在内廷值班,李从珂和他又商量起河东之事。薛文遇说道: “谚有之: ‘当道筑室,三年不成。’天下大事当天子自断,群臣皆为自身谋计,安肯尽言!依臣看,河东移反,不移亦反,既然如此,何不先下手图之! ” 李从珂说道: “卿言正合朕心矣,无论成败,朕决行之。”
  初三,李从珂降旨,调石敬瑭去郓州为天平节度使。
  
  石敬瑭当然不会接受旨令,上表道:“皇上乃先帝之养子,不应承祀,请传位许王李从益。”
  
  十日,昭义节度使皇甫立奏报石敬瑭造反。李从珂把刚刚收到的奏章撕得粉碎扔到地上,破口大骂,直接下诏: “汝与鄂王( 李从厚 )的关系亲密,亦杀尽其侍,天下皆知; 今又复言拥立许王,何人肯信!”
  十四日,下令剥夺了石敬瑭的所有官爵,又杀其两个在禁军做官的儿子, 表明决心。并令各镇节度使总领数万人马围攻太原。
  
  抵抗到七月,太原告急。石敬瑭的脑海中浮出了个主意--向契丹人求援。
  当时的契丹国主是耶律德光。石敬瑭让桑维翰起草表章向耶律德光称臣,并表示愿意拜其为父,还约定打退李从珂之后,把燕云十六州的土地献给契丹。
  耶律德光本就想南扩土地,看到石敬瑭提出如此优厚的条件,自是喜出望外,一拍即合,答应等到秋高马肥之时,倾国赴援。
  
  九月,耶律德光果然统领五万精锐骑兵,号称三十万,去救太原。
  双方合兵后大败唐兵。
  石敬瑭出城迎接耶律德光,卑躬屈膝地态度令耶律德光满心欢喜。
  耶律德光经过观察,觉得石敬瑭的确是死心塌地投靠自己,就对其说道: “吾奔波三千里,救援成功。今观汝之器貌识量,真中原之主也。吾欲立汝为天子!”
  石敬瑭装模作样地推辞一番后,经部将略微劝说,就接受了。
  
  形势日渐不利。李从珂每天忧沮于色,酣饮悲歌。有人建议他御驾亲征,他却吓得不让人提石敬瑭的名字,竟然说道: “卿勿言,石郎使我心胆堕地!”
  
  闰十一月十四日,李从珂接到消息: 契丹和石敬瑭的联军击败朝廷的军队,诸将或死或降。契丹已立石敬瑭为晋帝,大军南下。李从珂召李菘商议对策,薛文遇也不懂味地跟了进来。李从珂看见薛文遇,气得浑身哆唆, 脸色都变了,李菘忙偷偷地踩踏薛文遇的脚,薛文遇这才醒悟过来,退了出去。李从珂说道: “朕见此物肉颤,恨不能抽刀手刃之。” 李菘劝慰: “薛文遇小人而已,浅谋误国,杀之益丑。”
  
  石敬瑭大军日益逼近,历史开始重演,李从珂派去抵抗的将领纷纷投降。
  
  二十六日( 公元937年1月11日 )绝望的李从珂带上传国宝玺,和太后、皇后、皇子等人登上宣武楼自焚而死。
  死后无谥号及庙号,史家称之为末帝。
  
  后唐亡。
untitled.bmp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就是一枪  管理员  发表于 2007-8-8 17: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古恨
  
  
  
  
  一提起汉奸,人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起汪精卫的身影,往前推一点,是吴三桂,再往前推一点,则为秦桧。
  中国的汉奸,真是前赴后继,层出不穷。
  不过在大大小小的汉奸群像里,五代时期后晋太祖石敬塘即便不算最著名的,也绝对能稳进十强之列。
  
  石敬瑭,沙陀人,《旧五代史》记载: 石敬瑭, 太原人,汉朝景帝时期丞相石奋的后代,汉末大乱时,石奋之后流落到西北,其中的一支在甘州定居,石敬瑭的四世祖石景即是这支石氏的后人。石景后来跟着李克用的曾祖父朱邪尽忠从灵武归附大唐。不过《新五代史》则坦称“不知其得姓之始”。
  从保存原始资料的角度看,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之史料价值不如薛居正等的《旧五代史》,薛居正等人基本上拥有五代时期的人生经历: 北宋建立时薛居正年已四十有八,而在石敬瑭建立后晋之时,其也二十四岁了。因为对五代史有着非同旁人的亲身感受,这样的人生经历足以让薛居正了解五代十国的历史事件,且作为身奉宋皇之命修的官史,更有优越的条件可以接触当时各种各样的史料,所以薛居正旧史的权威性较强,即使是放在今时, 《旧五代史》中所保留的一些原始资料也还是极具历史价值的。欧阳修的新史则是在金章宗时期被定为官史,虽然研究历史首先看重的是史书的历史价值,而不是文学价值。但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文章绝世,且欧史简而薛史繁,所以欧史远比薛史出名,于是薛史渐渐淡出世人眼界。直至清朝,欧阳修的新史流传了五百余年,是以欧史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薛史反是少人知晓了。
  对于帝王身世, 薛居正等的《旧五代史》的资料主要源自各朝大臣修的《实录》,而欧阳修的《新五代史》由于要进行道德上的批判以及资鉴后世的行为,似乎更加可信一些。
  
  石敬瑭其父名臬捩鸡,因为能骑善射,为后唐建立了军功,并有一定的政治才能,所以受到后唐太祖李克用和庄宗李存勖的赏识,曾做过洺州刺史,后来死于任上。
  
  其子石敬瑭, 性沉淡,寡言笑,及长,喜读兵法。
  
  李嗣源为代州刺史时,十分器重石敬瑭,招其作了女婿,倚为心腹。李存勖听说了石敬瑭的骑射之能,便经常招致旗下一并攻伐四战。甘陵之战中,石敬瑭仅带十余骑横槊深入,东西驰突,使立阵未稳的李存勖得以安全,后来这位本身就十分英勇善战的皇帝亲抚其背夸奖: “将门出将,言不谬尔”,并把自己喝过的酥油茶赐给石敬瑭,由此,石敬瑭显名于世。
  还有一次, 石敬瑭与岳父李嗣源侦察地形,轻装简行之时,忽然遭逢梁兵袭击,刀锋几及李嗣源后背。石敬瑭大喝一声,策马冲奔,一击而落敌兵数人,救了李嗣源一命。
  李嗣源称帝后,封石敬瑭为宣武军节度使,开国公,加驸马都尉,后改河东节度使。
  
  凤翔兵变,兵士推潞王李从珂为帝,闵帝李从厚诏石敬瑭赴阙救援,双方相遇驿馆。
  乱世之际,忠义最难,石敬瑭权衡利弊,终于尽杀李从厚左右,而奔投李从珂,最后致使自己的小舅子李从厚被李从珂毒杀。
  石敬瑭称帝后,谥李从厚为“闵帝”,封土坟高仅数尺,路人观者皆悲之。
  石敬瑭的性格,以委屈求全为主。虽然打仗勇猛,但遇事却不敢作出决断。李嗣源在的时候,他只要一心跟着李嗣源打天下就行了,这个性格的弱点还看不出来。等到李从珂造反,闵帝出奔,石敬瑭应该明白,李从珂得了天下后,不可能容得下自己,当时如果当机立断,全力讨伐李从珂,有李从厚的正统地位做号召,麾下有刘知远、桑维翰这样的人才,河东军又素以悍勇著称,李从珂的兵力主要是刚刚投降过来的,只要石敬瑭出头,恐怕会大半散去,真正愿意为李从珂卖命的可能只有其在凤翔的老部下,石敬瑭再拿李从厚来号召其余各地的军队,胜算极大。而事成之后,想做曹操,或做郭子仪,都由自己了。
  
  后唐末帝李从珂继位后,对石敬瑭根本放心不下。
  一次,石敬瑭的妻子到洛阳为义兄李从珂祝寿,宴饮过后要归河东,李从珂趁者酒醉说了句半真半假的话: “为何如此着急,是不是要回去和石郎一起造反啊? ”
  为了试探李从珂对自己的态度,石敬瑭不久上奏请辞军权,要求调到他处任节度使。李从珂准之。事已至此,石敬瑭撕破脸皮,上书说李从珂不是李嗣源亲子,应让位于许王李从益。李从珂大怒,派人下诏给石敬瑭: “父有社稷,传之于子; 君有祸难,倚之于亲。卿于鄂王( 李从厚 ),故非疏远。往岁卫州之事,天下皆知; 今朝许王之言,人谁肯信! 英贤立事,安肯如斯! ” 继而征兵进伐石敬瑭。
  
  石敬瑭以河东一镇对抗天下,绝非李从珂对手。遂遣使向耶律德光求助,引契丹为援。
  
  清泰三年( 公元936年 )九月,耶律德光亲率号称三十万,旌骑不绝五十多里的契丹军自代州南下。
  石敬瑭连夜出城,拜见耶律德光,双方相见甚欢,因李克用和耶律阿保机年龄大致相当,有过兄弟之约。李嗣源是李克用的养子和继承人,石敬塘是李嗣源的女婿,而耶律德光是耶律阿保机的小儿子。算起来,石敬塘恰比耶律德光小了一辈。于是石敬塘不顾比耶律德光大十数岁的事实,主动给其当儿子。石敬瑭这一招,连心腹刘知远也看不下去,劝他说道: “称臣就可以了,奈何以儿居之! ” 石敬瑭不听,而耶律德光则大喜。在得到石敬瑭割送燕云十六州,并年输财帛三十万,自称儿皇帝的许诺后,马上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改元天福。
  
  燕云十六州具体是: 幽州( 今北京 )、蓟州( 今天津蓟县 )、瀛州 ( 今河北河间 )、莫州( 今河北任丘 )、涿州( 今河北涿州 )、檀州( 今河北密云 )、顺州( 今北京顺义 )、新州( 今河北涿鹿 )、妫州( 今被官厅水库淹灭 )、儒州( 今北京延庆 )、武州( 今河北宣化 )、蔚州( 今山西灵丘 )、云州( 今山西大同 )、应州( 今山西应县 )、环州( 今山西马邑 )、朔州( 今山西朔县 )。
  
  自唐朝以来,燕云十六州作为北方的屏障,地势险要,面南是富庶的中原地区,背北是苍茫大漠,进可攻、退可守,对唐朝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燕云地区还是重要的粮食产地和战争资源产地( 兵卒和马匹 ),守住燕云地区就等于守住了中原。
  唐朝从天堂跌入地狱的安史之乱之祸首安禄山正是依靠燕云地区的强大综合实力才敢发动叛乱,这里也是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后方基地,安史乱军有了燕云地区,就可以直接面对富庶且没有防御优势的平原地区,就可以长趋直进,这和后来女真南下攻击北宋的路线差不多。虽然中唐以降国力严重衰弱,但燕云地区一直掌握在朝廷手中,直至唐朝灭亡后的梁晋( 后唐 )争霸时期,燕云地区还是被中原王朝牢牢控制。但自从石敬瑭把极具战略优势的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已经基本上完成封建化的契丹人,中原王朝的北方防线从原来的长城一带被迫南迁至最利于发挥机动骑兵优势的冀中平原一线,中原地区便受到了契丹强大军事力量的严重威胁,因中原无险可据,契丹军队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南侵,中原军队却只能被动的进行防守,根本无力对契丹军队进行反击。由此,北方少数民族可以策马直犯黄河岸边,而中原政权长久地失去了此前历朝历代一直恃为天然屏障的大部分地区。
  十数年以后,雄武过人的周世宗柴荣雄心勃勃的北伐契丹,但仅收回了易、应、瀛三州之地,就因病返回,北伐被迫中止。
  宋朝建立之后,丢失燕云地区的恶果真正显现出来,宋朝有过数次北伐,但均未成功,虽然宋太宗的军事能力远不如周世宗和宋太祖,但军事战略上的劣势也是宋朝北伐屡屡失败的重要原因,在冷兵器时代,战略地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了燕云十六州这样极佳的地理优势,契丹人就可以随心所欲的南下攻击宋朝,放马黄河,离京咫尺。一百多年后,女真人南下灭宋的路线和耶律德光南下灭晋的路线基本一致,丢失幽云十六州对中原政权来说是毁灭性的,以致北方民族不断利用在冷兵器时代所占的军事优势不断南下侵略,对中原政权的先进文明给予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与没有燕云地区的外线防御有着非常重大的关系。
  
  石敬瑭为了个人的利益,让广大的中原人民和其所创造的先进文明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这等无耻下作的卖国行为自然受到了历史的批判,这本是毫无争议的。但近些年来,社会上却开始刮起了历史翻案风, 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历史在一些人手中成了文字游戏,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说是根据某个集团的政治利益,进行公开翻案。石敬瑭也不例外,有一些人就为这个对中华文明的发展造成严重伤害的汉奸卖国贼喊冤叫屈,最常见的一种说法即: 石敬瑭不是汉人,所以,称石敬瑭是汉奸卖国贼是不正确的,这也几乎成为对石敬瑭汉奸卖国贼行为翻案的一根救命稻草。
    
  汉奸其实是一种很广义的说法,并不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至少在目前并不具备。
  今日“汉奸”这个词语主要是受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影响,其实所谓的“汉奸”是代替“中华民族奸细”这个复杂词语的含义。指的是为了个人之私利,做出分裂国家、残害自己同胞之事情的个人和团体。只要是代表着中华利益的政权却作出了出卖中华利益的事情,就应该算是汉奸。
  石敬瑭虽是沙陀人,但中国长久以来就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唐朝更是如此,只因汉族占主要成分,以及汉朝的深远影响使得“汉”这个字在大多数的时候成了代替中华民族的简称。 
  因为石敬瑭所建立的后晋是中原政权,而这是后来历代所承认的正统合法政权,其主体民族是汉族,统治基础是汉族地区,国家制度也是汉族的制度,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即是对中原汉族人民的背叛,并给中原汉族人民的利益创造了毁灭性的损害,仅凭这点,石敬瑭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汉奸。
  
  讨好强势一方, 多数人都有个底线。一般情况下送送礼,说说奉承话也就行了。可是石敬塘送礼割地不算,为了个人利益居然还主动给小自己十数岁的人当儿子,分析一下石敬塘的心理: 自己虽比耶律德光岁数大,但算起来,却比耶律德光小了一辈。且值得自我安慰的是: 叔叔比侄子小是很正常的。但即使是外人为其叔父辈,却也不能改变石敬塘品质卑劣的性质,如此这般不但没有道德,连最起码的人格、尊严都没有了,并且不在传统的伦理道德容忍的范围之内。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石敬瑭在契丹人马的增援下,直攻洛阳。
  盛怒之下的李从珂连诛石敬瑭留京的两子石重英和石重裔,并把石敬塘弟弟石敬德一家也杀干净后。复酣饮悲歌,形神惨沮。在败绩连传,臣下劝其亲征的情势下,从前勇猛绝伦的李从珂却全无昔日胆气,回道: “卿辈勿说石郎,使我心胆堕地!”
  城陷前夕,京城父老上奏,劝李从珂道: “前唐皇帝每当中原有难,多幸蜀地以图进取,陛下何不入西川?” 李从珂倒有自知之明,答道: “本朝两川节度使皆用文臣,所以玄宗、僖宗避寇幸蜀。今孟氏已称尊矣,吾何归乎!” 恸哭之余,李从珂奔入后宫,与太后、皇后等人携传国玉玺等上玄武楼,举族自焚而死。后唐亡。
  
  石敬瑭千辛万苦地当上皇帝,摆在面前的却是和他前任一样的混乱局面: 政治上四分五裂,军事上藩镇跋扈,经济上人口流散,而外交上则是外族虎视眈眈。
  石敬塘推诚弃怨以抚藩镇,卑辞厚礼以奉契丹,训卒缮兵以修武备,务农桑以实仓廪,通商贾以丰货财。短短数年,天下稍安。
  公正的讲,石敬瑭的政绩还算差强人意。可是石敬瑭即使努力执政, 但面对耶律德光这个贪得无厌的契丹干爹, 又不得不低声下气地接待倨傲的契丹使者,复而跪地拜受契丹国主的诏敕。同时不仅按时上缴金帛财物,每有( 契丹帝后 )节日生日、吉凶庆唁,还要进献大量奇珍异宝。
  儿皇帝日子的甘苦味道, 也只有自己才知晓。
  
  天福二年( 公元937年 ), 魏州节度使范廷光起兵反叛,石敬瑭派灵武节度使张从宾东讨延光,张从宾复叛, 虽然叛乱最终平定。可是石敬瑭的两个儿子楚王石重信和寿王石重义也被叛军杀害了。
  
  天福六年( 公元942年 ), 镇州节度使安重荣也起兵反叛。
  安重荣是朔州人,孔武有力,精于骑射,其有名言: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石敬瑭派妹夫杜重威迎敌,双方相遇于宗城,安重荣一鼓而溃,部下被杀及冻毙者两万余人,最后本人也被斩首。
  
  第二年,五十一岁的石敬瑭苦闷无比地得病死去。  
  
  石敬瑭有六子,一子早夭,二子为李从珂所诛,二子为范、张叛军所杀,而幼子石重睿尚在冲龄,于是众大臣拥立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贵为帝,是为后晋出帝。  
  
  景延广是石敬瑭的侍卫军都指挥使,对石重贵有拥立之功。石重贵即位后,景延广窜掇他对契丹“称孙不称臣”,惹得耶律德光大怒,遣使责备。景延广取蛮横无比,反劝出帝尽杀在中原的契丹商贩,并大言: “先帝( 石敬瑭 )则北朝所立,今上( 石重贵 )则中国自策,为邻为孙则可,无臣之理。” 又扬言: “晋朝自有十万口横磨剑,要战则早来!” 于是,与契丹公开决裂。
  
  天福八年( 公元943年 )十二月,契丹军队来攻。
  开运元年( 公元944年 )正月,契丹军攻陷甘陵。石重贵惊骇,亲率军队进驻澶渊。契丹兵至城下,派人向城头高喊: “景延广唤我们来相杀,何不急战!” 景延广闭栅自守,始终不战。对此,朝臣们议论纷纷,都讲: “昔与契丹绝好,言何勇也;今契丹至若是,气何惫也。”
  三月,耶律德光自引十余万兵来攻,石重贵也御亲军列为后阵,东西济河,为偃月之势,旗帜鲜明,士马严整,耶律德光对左右说道: “杨光远( 后晋降将 )言晋朝兵马半已饿死,今日观之,何其壮耶!” 契丹骑兵冲阵,晋军严立不动,万弩齐发,飞矢蔽空,契丹军死伤甚重,正要退奔,有奔降的晋兵告知晋军阵东兵少,契丹军集中军力猛攻阵东,晋军不敌败走,契丹骑兵乘胜追击。当时恰有数千晋军在河堤处赶筑水寨,岸边露出不少旗帜,契丹人以为是晋军伏兵,没有再追。双方是你来我往,战场之上,人马尸首、堆积如山,断箭成镞、横厚数寸。夜幕降临,契丹军鸣金而退。
  转年三月,双方又大战于阳城。契丹铁骑如墙,后晋方阵似盾,后选劲骑迎击,契丹骑兵不敌,渡白沟而去。双方骑、步兵扭打撕杀成一团,呼声震地,其时后晋士兵口渴无水,便取泥水绞汁而饮,艰辛异常。鏖战正酣之时,忽然大风扬尘,风势转猛,犹如黑夜,晋军齐力勇击,契丹大败,耶律德光本坐于御车内指挥,败退后眼见追兵渐及,忙跨上一匹骆驼,狼狈奔逃。
  后晋众将欢腾踊跃,皆要击鼓而进,身为统军的杜重威却说道: “逢贼不死就是万幸,还想活命后再取便宜吗?” 于是下令停止追击,丧失了击灭契丹的绝好时机。
  
  开运三年( 公元946年 )冬,石重贵下命让姑夫杜重威统领十万大军再次北去抵御契丹。杜重威先驻军武强。听说耶律德光南下后,立即西趋镇州,在中渡桥与契丹夹滹水而营。
  
  十二月八日,晋将王清等数千人渡河进击,为契丹所败。但晋军主力未伤,且以前因大胜契丹,上下士气正旺。不过作为统帅的杜重威却害怕莫名,暗中遣人前往契丹营帐,向耶律德光表示效忠。耶律德光正在思考对晋之策, 突然天降馅饼, 自是喜不自禁,满口答应杜重威将来会象扶立石敬瑭那样扶其为帝。杜重威竟也深以为然。
  转天,杜重威埋伏甲士于大帐,召诸将议事为名,突然软硬兼施地表示要领军向契丹投降。诸将愕然,却又不得不俯首听命。其后,杜重威集合十万大军训话。众军士以为要与契丹决战,正在摩拳擦掌之际。不料统师下令解甲投降。沉默过后,晋军营内恸哭一片,声如雷震。
  从前血战契丹的大将见状,也纷纷降敌,杜重威、张彦泽等人则不仅投降,还为契丹军打头阵、做前锋,转头攻入京城。
  宫中相继起火,石重贵与后妃十数人,要赴火自焚,为御林兵所阻,不得已,奉表请降。
  
  首挑争衅的景延广在出帝后期即被罢免兵权,迁为洛都留守,由于深知契丹强盛,国家危急,只好纵夜长饮,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契丹军入洛阳,耶律德光专门派军去逮捕景延广,并叮嘱说道: “如果景延广向吴蜀方向奔逃,一定要追获他。” 由于顾虑一家老小,景延光没有逃跑,并去拜见了耶律德光。耶律德光当面痛责他。并召昔日驻后晋的使臣与其对证,景延光只得低头。其后耶律德光派人绑缚景延广,把其押送往北。景延广自知没有活路,夜间,趁人不备,挣脱绳索,引手自扼而终。虽事已穷顿,然人亦壮之。
  
  为契丹人做马前卒,率军反攻洛阳的后晋大将张彦泽是突厥后裔。
  石敬瑭在位时,张彦泽曾因擅杀大臣被判极刑,因桑维翰惜其勇,力救得免。出帝即位后,张彦泽在抗击契丹战之中屡建殊功,大家都认为其是报答先皇不杀之恩。不久, 契丹人为招降张彦泽,暗中送了不少金帛财物,封官许愿。转瞬之间,张彦泽弃之旧恩如同陋履,欣然投敌,并在招降杜重威的一幕中扮演了关键的说客一角,最后张彦泽又斩关入京,把石重贵俘获后送给了契丹人。
  张彦泽自认为有大功于契丹,进城后昼夜酒乐,强抢出帝弟媳,恣行杀害与己有过节的大臣。还纵军大掠,烧抢达数日之久,并派人把皇宫中的奇货异宝都用大车运送到自己的宅邸里。当年的救命恩人桑维翰以开封尹的身份面见他,斥责道: “去年拨公于罪人之中,复领大镇,授以兵权,何负恩一至此耶!” 张彦泽先是无话可说,复又恼羞成怒,当夜就杀掉桑维翰,尽取其家财。
  耶律德光虽没有进驻洛阳, 但由于后晋降臣们不断地诉冤,加之张彦泽擅自剽掠京城,耶律德光恼怒之下命令将张彦泽斩首弃市,由叔父兄弟都被张彦泽残杀的后晋官员高勋监刑,行刑时, 先断其四肢,再斩首,后又剖心以祭慰死者。由于张彦泽的仇人太多,冤死的家属们争其肉而食之。
  
  翌年二月, 耶律德光衣汉家天子袍服于洛阳崇云殿会见百官,对左右说道: “汉家仪物,其盛如此,我得于此殿坐,岂非真天子邪!” 又改晋国为大辽国。同时任命契丹部族首领为诸州镇的刺史和节度使,搜刮天下钱帛以赏军。由于没有固定的粮草供应,契丹人常派铁骑四出劫掠,号为“打草谷”,中原两、三千里地的范围之内,契丹兵卒是杀掠奸淫,广大汉人对契丹人痛恨到了极点。
  不久,一直在忻口、朔州等地和契丹人作战,屡有胜绩的幽州道行营招讨使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后领兵攻入开封,建国号为汉,史称后汉。
  各地州镇守将也纷纷杀掉契丹官员归附后汉,耶律德光大惧。加之天气转热,水土不服,便驱赶大批后晋宫娥、官吏,并车载财物北归。自黎阳渡黄河,行至栾城,耶律德光得疾,于杀胡林暴死,时年四十六岁。契丹人剖开耶律德光的胸腹,摘除五脏,放满盐粒,北载而归。
  
  耶律德光还在中原时即册封石重贵为负义侯,遣送于极北的黄龙府安置,同行的有太后李氏、太妃安氏、皇后冯氏、皇弟石重睿,以及两个年幼的皇子和宫嫔、内官数十人。在遣送过程中,途经中途桥杜重威十万兵众曾经驻营的连营大寨,石重贵仰天大呼: “我家何负,为此贼所破,天乎!天乎!” 嚎哭而去,闻者动容。
  自范阳开始,一路乏食,宫嫔、内官采野菜、野果供食。一行人千辛万苦到达辽阳,遇见契丹永康王,石重贵的幼子和幼女及内官十数人均被抢走,不久,宠妃赵氏、聂氏也被契丹贵族强掠而去。
  在东北建州苦寒之地,石重贵一直熬了十八年,至北宋太祖乾德二年( 公元964年 )才受尽折磨,抱病而亡。
  
  北宋史家薛居正在《旧五代史》中关于后晋出帝的记载是痛苦不堪地: 族行万里,身老穷荒。自古亡国之丑者,无如出帝之甚也。千载之后,其如耻何,伤哉!
  
  但历史是惊人地--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距石重贵被俘才一百八十余年后的北宋靖康二年( 公元1127年 ),北宋的徽、钦二帝就被代大辽而兴起的大金俘掠而走,俘辱更甚!
  
  不过历史也是无情地--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又过了仅仅一百余年的时间,在同样的地点,竟又上演了同样悲惨的一幕。
  大金开兴二年 ( 公元1233年 ), 蒙古大军把金国都城汴京围得水泄不通,城内粮尽,居民饿殍遍地。不久,金朝京城西面元师崔立赴蒙古兵营议降。
  五月,崔立转交金朝的太后王氏,皇后徒单氏、梁王完颜从恪、荆王完颜守纯以及宫内有位号的嫔妃美女,宗室男女五百多人予蒙军主帅速不台,以三十七辆大车装载北行,送俘蒙古都城和林( 今蒙古哈尔和林 ),同行的三教、宫匠、绣女无数。凡此种种,同百年前的悲剧主角北宋皇族的悲惨情状如出一辙,而此刻的悲剧主角则正是当年胜利者女真皇族的后代。而在道中之艰楚万状,又尤甚于徽、钦之时。惟一的分别是当时的金朝皇帝奔逃在外。
  
  历史真是一出看不尽的大戏!
untitled.bmp
2.bmp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就是一枪  管理员  发表于 2007-8-8 17: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沙陀谢幕
  
  
  
  
  刘知远,沙陀人,世代生活在太原。
  刘知远从小就体弱多病,同时性格内向,寡言少语,不好嬉戏。给人一种沉稳威严的感觉。由于家境贫寒,父亲和祖父等人的事迹在史书上都没有什么记载; 而生活困难,又备受歧视。在一次牧马时,因为马踏坏了寺庙属地的庄稼,被僧人捆绑起来,打了一顿。刘知远不甘心这样下去混一辈子,就寻找时机出去干一番事业。
  
  不久刘知远投军到了李嗣源的手下,由于作战勇敢,被升为偏将,和石敬瑭一起共事。在李嗣源和后梁军队激战于黄河岸边的德胜( 今河南濮阳 )的时候,石敬瑭战马的护甲突然断裂,影响了行进, 几乎要被后梁军队赶上。这时,刘知远将自己的坐骑换给了石敬瑭,自己则骑上石敬瑭的马,掩护石敬瑭后撤。石敬瑭感而爱之,以其护援有功,在自己担任河东节度使后,将刘知远留在自己帐下,做了一名牙门都校,成为亲信。
  
  在李从珂起兵争夺李从厚帝位时,在石敬瑭的示意下刘知远杀死了李从厚的所有随从,导致后来李从厚被李从珂派人杀死。
  事后, 石敬瑭更加重用刘知远,让其担任了马步军都指挥使。
  刘知远治军非常严格,对于将士一视同仁,所以他的部队军纪很严,战斗力也很强。
  
  李从珂即位后猜忌石敬塘,后唐清泰三年( 公元936年 ),派大将张敬达率兵五万攻打晋阳。石敬塘闻讯,让刘知远负责守卫晋阳。又派桑维翰到契丹上京( 今内蒙巴林左旗 ),以割让幽蓟十六州( 今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北部 ),并拜耶律德光当义父为条件换取援助。刘知远得知,不同意石敬瑭既进贡称臣又称子的做法,觉得没有必要许诺这么屈辱的条件。对石敬塘说道: “将军向契丹太宗称臣就行了,何必拜他当义父; 可以送给他金银珠宝,不应割让土地,否则契丹国将来肯定成为中原地区心腹祸患,后悔不及。”
  石敬瑭一心想做皇帝,已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担心条件低了契丹不肯出兵,一意孤行地说道: “这件事早想好了,将军不必多嘴。”
  最终给自己留下了千古骂名。
  
  负责晋阳军事的刘知远对待嫡系部队和此前陆续归附的各藩镇军队以及城中的百姓都一视同仁,军纪严明,在他的指挥下,仅有五千兵马的晋阳城得以坚守两个多月。
  等待耶律德光与刘知远里应外合,打退后唐的进攻后,封石敬塘当儿皇帝,建立了后晋,是为后晋高祖。刘知远的统驭能力和军事才干也深得耶律德光的赏识,在他北归之际,指着刘知远嘱托石敬瑭: “此将很是勇猛,以后不要随意舍弃。” 石敬瑭对于这个心腹之将也是非常满意的,石敬塘定都大梁后,刘知远以其军政才能和显赫战功,成为开国元勋之一,备受石敬瑭宠眷,历任检校司空、侍卫马步都指挥使、点检随驾六军诸卫事、许州节度使、朱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北京( 今太原 )留守、河东节度使等职,手握重兵,身莅重镇,日趋显贵。
  所有这些官职中, 刘知远最为看重的是北京留守,一旦踏入晋阳这个龙兴之地,野心勃勃的刘知远就开始重复李渊、李存勖、石敬瑭相同的故事。
  刘知远到晋阳不久,就招降了山西北部的游牧民族士谷浑部,但这个民族行为放纵,违反法律的事情经常发生,刘知远对此予以严厉的制裁,一部分土谷浑人于是北逃归降了契丹。刘知远担心土谷浑部发生变乱威胁晋阳的安全,找来大将郭威商议对策,郭威听说土谷浑首领白承福十分富有,喂马用的都是银槽,于是建议夺取他的资财充当军费。不久,郭威引诱白承福等人住进晋阳城,然后诬陷他们谋反,诛杀了四百余人,土谷浑部从此衰落。
  
  石敬瑭当了七年儿皇帝,于后晋天福七年( 公元942年 )死去。侄子石重贵即位,是为出帝,刘知远也迁检校太师,进位中书令。
  石重贵即位后,后晋对契丹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两国之间的战争爆发。
  
  后晋开运元年( 公元944年 ),耶律德光率军南下,刘知远作为幽州道行营招讨使,在忻口大破契丹军,累迁太原王、北平王,幽州道行营招讨使、北面行营都统,之后又在朔州阳武谷再破契丹。心怀异志的刘知远在这段时期的主要意图是称霸河东,成就王业,因此对朝廷的诏命半推本就,除了保境安民之外,对后晋王朝出征的诏令或置之不理,或逗留不前,手握重兵却始终是坐观成败而不发一兵一卒出晋施以援手,刘知远认为: 契丹乃游牧部族,贪残且失人心,加上中原人民的不断反抗,不会久居不退; 而石敬瑭对其有知遇之恩,自己曾表示“予未忍忘晋”,马上就与朝廷反目,显得不够仗义,还需要等待时机。刘知远趁着乱世在晋阳广募士卒,养精蓄锐,为自己积累起了一支步骑五万的大军。
  
  后晋开运三年( 公元946年 ),耶律德光再次率契丹军大举进兵,终于攻入开封,石重贵投降,后晋灭亡。整个中原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当时,后晋的各地节度使被迫前往大梁晋见耶律德光,刘知远则仅派遣部将王峻前往。有些部将主张起兵,刘知远则以为用兵有缓有急,现在契丹正得势,不可轻举妄动,契丹并无大志,重在搜刮财物,天气渐暖,势难久留; 而后晋藩镇纷纷投降,也是暂时的,且其中并无图谋中原的豪强之辈; 当待契丹去而出兵取天下,可以万全。
  
  在中原地区民怨沸腾,契丹的统治开始动摇的时候,刘知远感慨道: 胡人入侵,中原无主,致使藩镇向外投靠,我身为一方主帅,实在感到惭愧。刘知远手下那些渴望建功立业谋取富贵的将士们也都纷纷劝说他早日称帝。刘知远看准时机,于后晋开运四年( 公元947年 )二月辛未日,在太原自立为帝,建立了后汉政权。为了掩饰政治企图,他不改国号,而是延用石敬瑭的年号,称天福十二年( 公元947年 )。
  刘知远封李氏当皇后,杨邠当枢密使,郭威当枢密副使,史弘肇当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面对郭威等众大臣的朝拜,刘知远惭愧地说道: “全靠众位爱卿拥戴,朕今日才能登基,可惜府库空虚,没有财物用于赏赐。朕准备让晋阳百姓捐献财物,分赏众位爱卿。”
  话音未落,皇后李氏对刘知远谏道:“陛下倚靠河东开创大业,方今起事,号为义兵,民未知惠而先夺其财,殆非新天子所以救民之意也。今后宫所有,请悉出之,虽其不足,士亦不以为怨也。”
  
  李氏, 榆次鸣李人, 出身农家女儿,她与刘知远的婚姻,是充满传奇色彩的。
  刘知远少时在晋阳牧马,邂逅李氏,遂生爱慕之情。刘知远托人向李父求亲,李父嫌其家贫而拒绝。刘知远请了几位朋友,乘夜到李家抢亲,生子刘承佑。后来,刘知远以军功升河东节度使,封北平王,封李氏为魏国夫人。
  刘知远与李氏的爱情故事,被元人刘唐卿改编成《刘知远白兔记》,亦有《磨房产子》、《井台会》、《磨房会》、《红袍记》等剧目,李氏在戏中称李三娘,通过京剧以及川、滇、湘、豫、汉、潮剧等地方剧种的形式出演,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刘知远纳谏,果然深得人心。接着,刘知远下诏禁止为契丹搜括钱帛; 慰劳保卫地方和武装斗争的民众; 在诸道的契丹人一律处死等等。这些措施意在振奋人心,争取后晋旧臣的投诚归附铺平道路。
  刘知远让从弟刘崇留守晋阳,同母异父弟弟慕容彦超进攻镇宁( 今河北正定 ),史弘肇进攻潞州( 今山西长治 ),自己统帅大军自晋阳出发,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占霍邑( 今山西霍县 )、晋州( 今山西临汾 )、绛州( 今山西绛县 )、仅二十一日后就进入洛阳,又八日后兵临大梁城下,迫使耶律德光丢下大梁,退回辽国。刘知远定都大梁,改天福十三年( 公元948年 )为乾佑元年,又冒称为东汉明帝第八子淮阳王刘昞\之后裔,修建祖庙,供奉刘邦、刘秀、刘昞\、刘湍、刘昂、刘僎、刘琠的牌位。刘知远追封高祖父刘湍当文祖明元皇帝、曾祖父刘昂当德祖恭僖皇帝、祖父刘僎当翼祖昭献皇帝、生父刘琠当显祖章圣皇帝,封儿子刘承训当魏王( 今河北大名 )、刘承祐当周王( 今陕西西安 )、刘承勋当陈王( 今河南淮阳 ),又让刘承训兼开封尹、刘崇当丞相。减免赋税,大赦天下,堂而皇之地做起了皇帝。
  
  契丹人走后,刘知远为招抚反复无常、生性无耻的杜重威,任其为太尉,拜宋州节度使。但杜重威与幽州指挥使张琏固守邺城,略无降志。刘知远让刘承训留守大梁,自己带着慕容彦超北上,率兵围攻,久战不下。最后,城中食尽援绝,刘知远为求生路,邀朝廷信誓, 以杜重威许之不死才开门投降。
  
  岁末,刘知远凯旋还朝,年仅二十一岁的太子刘承训却病故。刘知远悲痛欲绝,渐成痼疾。刘知远召道士进宫看病,道士忙活半天,劝刘知远改名叫刘暠,才能去病消灾,延年益寿。刘暠改罢名字,病情丝毫没有减轻,反而更加严重,已是奄奄一息。他赶忙找来苏逢吉、杨邠、郭威、史弘肇,反复叮嘱道: “朕驾崩后,立刘承祐当皇帝,你们当佐命大臣,小心杜重威造反。”
  刘知远在位不满一年,便于乾佑元年( 948年 )元月丁卯日,驾崩于汴京。时年五十四岁。
  高祖一咽气,朝臣就把杜重威及其三子在都市以叛逆罪凌迟,由于怨恨之人太多,大家一冲而上,食肉寝皮,仍不能解众人之恨。
  
  刘承祐登基继位,把刘暠埋葬在葬于睿陵( 今河南登封东南测景台左 )。谥为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刘承祐尊李氏当皇太后,封从叔刘信当蔡王( 今河南汝南 ),让郭威主持朝政。
  
  辽世宗得知刘暠死掉,发兵南下,进攻后汉。刘承祐不敢怠慢,让郭威去邺城做留守防御辽兵。刘承祐送走郭威,自以为从此高枕无忧,打算封最宠爱的妃嫔耿氏当皇后,遭到杨邠、史弘肇反对,只好作罢。不料耿氏因为没有当上皇后,竟然活活气死。刘承祐大怒,在宠臣郭允明、李业的怂恿下,准备杀死枢密使杨邠和都指挥使史弘肇,告之李太后。太后说道: “此大事也,当与宰相议之。” 太后之弟李业在旁说道: “先皇帝平生言,朝廷大事,勿问书生。” 太后力劝无效,隐帝拂袖而去: “何必谋于闺门”。杀杨邠、史弘肇。
  郭威在邺城闻讯,给刘承祐呈上奏章,替杨邠、史弘肇鸣冤叫屈。刘承祐接到奏章,又起了杀心, 李太后则劝道: “郭威本吾家人,非其危疑,何肯至此!今若按兵无动,以诏谕威,威必有说,则君臣之际,庶几尚全。” 刘承祐不听, 当即动手。郭威见全家被杀,痛哭流涕,咬牙切齿,在邺城和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王殷等举兵造反。郭威率兵南下,兵临大梁。
  郭威很有心计, 打出的旗号是“清君侧”, 并有令--打进京城准许抢掠十日, 以便士兵为其卖命。结果七日后郭威的大军就到了汴京城下,隐帝慌了手脚, 要亲自出城迎战, 李太后再次劝说道: “郭威乃先帝故旧, 自家人, 何至如此无情? 只要守住京城, 再派人去安慰一番, 误会可消除! ” 刘承祐就是不听, 而让慕容彦超率兵出城迎战,慕容彦超全军覆灭,逃往泰宁( 今山东兖州 )。郭威攻进大梁,杀掉刘承祐,葬于颍陵( 今河南禹县 ),谥为隐帝。
  
  后汉亡, 后汉所占区域与后晋差不多,共传二帝,历时四年,是五代史上最短命的王朝。
  
  郭威进汴京后不便马上称帝, 与大臣们商议后, 请李太后做主, 一切事物由太后临朝, 又请太后指定储君。李太后知道郭威的用心, 不肯做主, 后来虽然改立刘崇之子刘赟当皇帝, 还是让郭威摄政, 后刘赟被中途除之。
  
  公元950年残冬,刺青天子郭威出征契丹,在澶州导演了一场兵卒哗变、皇袍加身的闹剧,军士拥之以归,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
  回京后, 郭威仍尊李太后为母。李太后自知大势已定,能保住性命就万幸了, 乃迁居太平官,上尊号昭圣皇太后。
  郭威对其以礼相待, 直至李太后三年后去世, 时年四十二岁。
  李太后是个很有见地的人, 在高祖和隐帝之时都提出过不少建议, 可惜因为无力节制其子刘承祐, 致使后汉四载而亡。不过, 她的睿智却使自己在国破家亡之后拥有了一个还算不错的结局。
untitled.bmp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就是一枪  管理员  发表于 2007-8-8 17: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场游戏一场梦
  ----竞为他人作嫁衣的后周帝王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曾经作为大大小小、或长或短封建王朝都城的古代城池也为数众多。其中西安、洛阳、北京、南京被称为中国的“四大古都”。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学术界开始把开封列为古都之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又有把杭州加入古都之列的六大古都之说法,且颇具影响。而在公元1988年,著名地理学家谭其骧提议安阳为大古都,于是后来就有了“七大古都”之说法。
  到了公元2004年, 中国古都学会认定, 经过数十年的考古发掘和相关学科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 郑州商城作为早期商王朝的都城,已有三千六百年的历史。是中国古都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在探索夏、商、周三代文明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于是中国古都数目上升至八个,合称“八大古都”。
  
  郑州位列八大古都,不是没有异议的。但是郑州地处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和中心地带,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据可考的历史一直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除了商代早期都城,还有西山古城、禹居阳城、郑韩故城等一个庞大的古都群, 其跻身八大古都应是当之无愧。
  其实郑州除了上述古都遗址外, 还有轩辕丘黄帝故里、北宋皇陵等文物古迹。而位于郑州城郊十三公里处的后周帝陵也是不可遗漏的。
  
  后周帝陵位于新郑市郭店乡, 是五代时期惟一保存下来、较为完整的帝王陵墓群。包括嵩陵、庆陵、顺陵与懿陵等四陵,主体建筑是后周王朝第二代皇帝--“五代第一名君”周世宗柴荣的庆陵。
  
  庆陵在郭店乡陵上村西一百米处。封土原高二十米,周长一百零五米,明朝初年朝廷曾对陵墓有过修整,修起了陵门和陵墙,古柏参天。民国初年陵墓已基本被毁。现在所剩封土高不过十米,周长数十米,封土东西侧分别被房屋和麦田蚕食,已看不到任何陵墙陵门的遗迹。
  陵上村的村民都姓乔,祖先是明朝初年按照政策从山西洪洞迁徙到此的。出于一种泛神的意识,每年正月初一、十五, 村民们都会到庆陵前烧香拜祭。
  公元2001年, 庆陵被确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新郑市go-vern-ment于该年底在封土堆前树立起“周世宗陵”的陵碑,并栽种了一些柏树。陵碑后方是历代皇帝、官员和文人墨客留下的赞颂周世宗功业的石碑数十块,还有一些古代的残碑散落陵前。此外还有两块石碑惹人注目--陵前神道左侧的石碑上写着“party员干部廉政建设教育基地”;神道右前侧的石碑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周皇陵”。
  
  庆陵正东一百米,是世宗之妻符皇后的懿陵。懿陵是后周皇陵中唯一留存下来的皇后陵墓,其单独设陵对宋代皇后不与皇帝合葬而单独设陵有着启示和先导作用,是研究中国皇陵制度演变的极为珍贵的历史遗产。懿陵东北六百米处,是世宗、符后的儿子--后周第三代皇帝恭帝柴宗训的顺陵。
  
  在郭店乡周庄村南约五百米处的麦田中,还有一个较高的土堆,即是后周开国皇帝周太祖郭威的嵩陵,它与庆陵南北同处于一条轴线上。其没有像庆陵那样经过修整,封土上被一层小灌木覆盖。嵩陵上有两块石碑。一块是公元1963年新郑县人民go-vern-ment立的,碑上刻着“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郭威墓”。另一块碑是公元2001年树立的,正面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周皇陵”,背面详尽地记载了这位皇帝勤政廉洁的事迹。郭威称帝后废止酷刑,严惩贪官,安抚饥民,提倡节俭,使晚唐以降混乱的北方政局开始走向安定;郭威临终前只求瓦棺纸衣以葬,故而如此简朴的皇帝陵墓,也是在中国封建社会所少见的。
  
  按照常理,生性俭素、不重奢侈的后周帝王陵墓对于盗墓贼来说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但是人性的欲望与贪婪是丑陋而可怕的,随着时光的推移,到了二十世纪末期,后周帝陵还是在劫难逃:顺陵、嵩陵与懿陵相继被盗!
  公元1991年,顺陵首先遭殃,盗墓贼从陵墓的东北角打入了一个硕大的盗洞。事后文物工作者在墓室勘察中发现了两幅壁画《武吏端斧图》、《文吏迎侍图》,另外墓室穹隆顶有天象图等。因为没有进行发掘,有无其他遗物尚不能确知。
  公元1997年,嵩陵也被盗墓贼盯上。
  大年初一,周庄村的村民就发现了盗墓贼从嵩陵水沟一侧挖的盗洞;正月十六,村民们又发现从洞中挖出的新土。村民们向上级机关报告,有关部门来人把盗洞给封上。至于有没有盗走东西,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至于懿陵,极具讽刺意味地在后周帝陵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的次年--公元2002年被盗。懿陵在陵上村中、居民院内。胆大包天的盗贼竟从懿陵东北侧闲置的空房内打洞进入地宫,周围的数户村民居然无一人发现。真是令人无语!
  
  果真是悲情天子命该如此? !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就是一枪  管理员  发表于 2007-8-8 17: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刺青天子
  
  
  
  
  郭威, 字文仲,邢州尧山( 今河北隆尧 )人。原姓常,其生父早死,其母改嫁郭氏,故而姓郭。因郭威在颈项之上雕刺了一只飞雀,又被人称为“郭雀儿”。
  
  郭威十八岁时投潞州李继韬入伍当兵。不久,后唐庄宗灭后梁,杀李继韬,郭威就变身为后唐军。
  后晋代后唐,郭威成为了后晋军。
  后晋被灭,郭威的身份又转换为后汉军, 并累迁授权至枢密副使、检校司徒。
  
  后汉高祖刘知远因太子刘承训早夭, 悲痛欲绝,在位不满一年,便于乾佑元年( 公元948年 )元月丁卯日,驾崩于汴京。临终前他以苏逢吉、史弘肇、杨邠、郭威四个人为佐命大臣, 辅佐次子刘承祐登基,是为后汉隐帝。
  
  后汉隐帝即位后,苏逢吉任集贤殿大学士;史弘肇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杨邠任枢密使、同平章事;郭威任枢密副使兼侍中, 平稳过渡。
  
  不久,朝廷爆发了永兴赵思绾、凤翔王景崇与汉中李守贞三人的联合叛乱, 其中以李守贞为甚。
  李守贞本是后晋高祖石敬瑭手下,立功不少。后晋出帝时,李守贞与杜重威一起投降契丹,坏事作尽。后汉高祖称帝后,李守贞又入朝称臣。后汉高祖死后,杜重威被诛,李守贞因惧思反。此外李守贞十分迷信, 曾有术士给其儿媳符氏算命,言此人大富大贵,当母仪天下。李守贞对此深信不疑--认为自己儿媳要当皇后,则自己的儿子肯定会当皇帝,那自己肯定也是皇帝了。
  郭威奉命讨伐。
  郭威接见宾客时宽袍大袖,风度儒雅,但上阵打仗时必身着短装,临矢石,冒锋刃,必以身先,与士伍分甘共苦。
  李守贞溃不成军,最后只得与妻儿自焚而死。郭威把其剩余的儿子与女儿押送京城,皆凌迟处死。其间郭威见李守贞儿媳符氏貌美,仪态端庄,便动了私心,嫁与自己的外甥柴荣。后来柴荣继位为帝,符氏果然成为皇后。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命里有时终需有, 命里无时莫强求!
  至于王景崇也在凤翔大败,最后不得不举家自焚而死。而赵思绾是独困长安,负隅顽抗。赵思绾残暴异常,好吃人胆,喜欢一边饮酒一边生吞活人胆,并大言:“吞此至一千,即胆气无敌矣!” 经年粮尽, 赵思绾只得投降,被后汉官兵诛尽其家。长安之围,居民被杀掉做军粮以及饿死的,有十数万之众。
  
  三叛既平,刘承佑日渐骄纵,尤宠茶酒使郭允明和飞龙使后匡赞两个近臣。而郭威功高震主,难免遭到隐帝的猜忌。刘承祐曾不无忧虑地对郭威说道:“朕夜里梦见卿变成了驴,驮着朕升了天,等朕下来后,卿又变成了龙,离开朕向南去了。” 郭威听后一笑了之。
  
  此时契丹兵马得知刘知远亡故, 时常南下劫掠,进攻后汉。朝中大臣便建议郭威镇守邺都,防御契丹。
  郭威与刘承佑辞行时,不忘进忠言:“太后从先帝久,多历天下事。陛下富于春秋,有事宜于禀其教而行之。亲近忠直,放远谗邪,善恶之间,所宜明审。苏逢吉、杨邠、史弘肇皆先帝旧臣,尽忠徇国,愿陛下推心任之,必无败失……”
  
  刘承祐送走郭威,自以为从此高枕无忧,打算册封最宠爱的妃嫔耿氏为皇后,遭到杨邠、史弘肇反对,只好作罢。不料耿氏因为没有当上皇后,竟然活活气死。隐帝心痛得不行,欲以埋葬皇后的礼仪对耿氏风光大葬,杨邠、史弘肇又在朝中不许。刘承祐大怒,在宠臣郭允明、李业的怂恿下,准备杀死杨邠和史弘肇。
  
  后汉乾佑三年( 公元950年 )十一月十三日, 杨邠、史弘肇与三司使王章上朝途中,在广政殿东侧被埋伏已久的禁军所杀。接着隐帝大开杀戒。三大臣的三族被诛,昔日party与、傔从不分贵贱,一律被朝廷斩首。不久又尽屠郭威在京城的宗亲。
  郭威尚在幼年的儿子青哥、意哥,未成年的侄子守筠、奉超、定哥;郭威养子柴荣的长子宜哥、连同名字都还没来得及取的次子;郭威的第三任妻子吴国夫人张氏;柴荣原配之妻彭城县君刘氏都在眨眼间变成了刀下冤魂。
  
  历朝历代的顾命大臣辅佐少帝,最后多数会陷入相互残杀的怪圈。
  刘承祐与其辅佐大臣们之间的关系发展也未能幸免于此。
  
  郭威闻之全家被杀,痛哭流涕,咬牙切齿,在邺城和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王殷、宣徽使王峻等举兵造反。
  
  郭威一路势如破竹。大军入滑州,抵封丘,京城大骚。
  
  为激励士气,郭威还许诺获胜后允许兵士抢掠。不久,兵临大梁。隐帝大惧。
  
  慕容彦超率兵出城迎战,结果全军覆灭,最后率亲兵十余骑,逃往泰宁( 今山东兖州 )。
  
  郭威攻进大梁,军卒乱刀杀掉刘承祐。苏逢吉、郭允明等人知大势已去,皆自杀。
  
  郭威进汴京后请李太后临朝, 表面上一切事物由太后做主, 其实是以其名义任命自己的亲信王峻为枢密使,王殷为侍卫骑军都指挥使。又请太后指定储君。李太后知道郭威的用心, 不肯做主。因后汉高祖刘知远幼子刘承勋一直多病, 而刘知远又喜爱从弟刘崇之子刘赟, 郭威便假意遣太师冯道迎其为帝。为了使刘崇放心, 面对刘崇的使者时,郭威指着自己脖子上的刺青,说道:“自古岂有雕青天子,请告之刘公,吾无异心!”
    
  不久, 郭威以契丹入境为由,率大军出发,对外声称是北往御寇。京城大事,皆委之于亲信王殷、王峻二人。
  
  后汉乾佑三年( 公元950年 )十二月十六日,郭威大军渡河,在澶州驻军。
  二十日,清晨,诸军将士大噪驿舍,郭威闭门拒之。军士登墙越屋而入,请郭威为天子。乱军山积,登阶匝陛,扶抢拥迫,或有撕扯割裂黄旗以被郭威驱体,以代赭袍,之后三军用命, 呼天震地, 继而诸军拥郭威南返汴梁。此时郭威也闭口不提契丹战事。
  事已至此,宰相窦固贞遂领百官出迎拜谒。李太后也只好下诏任命郭威为“监国”。  
  是时,被使臣迎奉为帝的武宁节度使刘赟已经行至宋州,郭威便派郭崇威率数百骑前往“迎候”,并命冯道回京。冯道一走,郭崇威就宣读李太后诰旨,废刘赟为湘阴公,重兵看押。同时,又杀掉刘赟从徐州带来的数位亲随。数日后,郭威密令郭崇威除了刘赟。
  
  郭威变家为国,竟成帝业。
  
  新朝开基后,一个大问题就是如何对待功臣。
  郭威并未大肆屠戮功臣,可算老成厚道之君。
  
  郭威起初封王峻、王殷这两个功臣为枢密使和同平章事。
  王峻性轻躁,多计数,好权利,喜人附已, 骄横跋扈。郭威非但不恼,还时常呼其为兄。王峻却得寸进尺,要求除枢密使之外,另受藩镇,郭威如愿予其平卢节度使的职位。王峻还十分反感郭威的外甥柴荣,一直阻止他入朝朝见。身兼使相后的王峻又[s:119]自己门下文士取代郭威一直倚赖的宰相范质、李谷二人,并在朝廷上与皇帝力争,非让皇帝即刻下诏。退朝后,郭威招来太师冯道,抱怨王峻欺人太甚:“欲尽逐大臣,剪朕羽翼。朕惟一子( 柴荣 ),专务间阻, ( 王峻 )岂有身典枢机,复兼宰相,又求重镇!观其志趣,殊未盈厌。无君如此,谁则能堪!” 皇帝权衡之下,最终把王峻贬为商州司马。王峻到贬所后,水土不服患上腹疾,郭威又忧悯之,遣其妻去商州探视。之后王峻病死,实为善终。
  贬放王峻后,镇守邺都的王殷心里忐忑不安,郭威派王殷在京城任职的儿子告之王峻获罪的原由,以安其心。不过王殷最终还是因为不知韬诲而枉自送了性命。
  
  当初郭威大军攻入汴京时,士卒得到允许,全城大掠,四处杀人取财。时为后汉右千牛卫大将军的赵凤在京城居住,愤恨乱兵劫掠烧杀,便在巷口踞于胡床,手持弓箭,大呼道:“郭太尉兴义兵, 清君侧, 安国家,尔等趁乱剽掠,实乃强盗,今为太尉除之!” 言毕连发箭矢,射杀数十抢劫的兵卒,得以保全居者数千家。郭威闻讯后觉得赵凤不仅做事果敢,而且维护了自己的声誉, 大为满意。可是不久,听闻路途有“赵氏合当天子”的谶言,郭威便招义子柴荣说道:“观此人不俗,不早除之,吾家难保!” 于是,郭氏父子派人诬告赵凤谋反,逮捕杀掉了赵凤。不料十数年后,终归是一位赵氏( 赵匡胤 )代周建宋, 灭了其家社稷。
  
  至于其他方面, 郭威做的都不错。
  
  政治方面,郭威废除后汉“盗一钱即死”的酷法,又知人善任,察纳雅言。在惩贪治污方面,则大刀阔斧,严惩不怠。
  
  经济方面,郭威废止后汉时期的苛绢杂税,首先是取消“牛租”,并允许农民销售自家的牛皮。
  当年,后梁太祖朱温征讨淮南之时曾抢掠数以万计的耕牛,朝廷把这些耕牛租给农民使用,收取租金。数十年之后, 耕牛大都病老而毙,且其间改朝换代多次,但朝廷却照收租金不误,民甚苦之。于是郭威悉除租牛之课,把租金全部免除。而牛皮虽是战备物资,郭威在战争频繁的情况下仍然下诏:“约每岁民间所输牛皮,三分减二。计田十顷,税取一皮,余听民自用及买卖,惟禁卖于敌国。” 之前的后汉是“贩私牛皮一寸即死”。
  郭威曾说:“利在于民,犹在国也。” 接着下诏:各地官吏不得以任何借口加收百姓赋税,原先普遍存在的正税以外的杂税一律废除。郭威又招抚流民,给授荒田,均定田赋,鼓励农业生产,还释放国家农奴,使数万耕田的“农匠”成为自由民。
  种种措施使得后周治下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
  
  军事方面,除派遣将领抗击另立朝廷的刘崇以外,郭威于后周广顺二年( 公元952年 )六月率兵亲征兖州,杀掉反叛的慕容彦超, 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威望。回师途中,又以天子之尊在曲阜入孔子祠庙进行祭拜。有大臣说道:“孔子,陪臣也,不当以天子拜之。” 郭威驳斥:“孔子百世帝王之师,敢不敬乎!” 在五代这个重武轻文之风盛行的年代此举实属罕见。
  
  后周广顺三年( 公元953年 ),郭威的妻氏董德妃过世, 郭威深受打击, 随后染上风疾。过了数月, 郭威大渐。临终前,嘱托义子晋王郭荣( 柴荣 )道:“朕若不起此疾,汝即速治山陵,不得久留殿内。陵所务从俭素, 陵寝不须用石柱,费人功,只以砖代之,用瓦棺纸衣。临入陵之时,召近税户三十家为陵户,下事前揭开瓦棺,遍视过陵内,切不得伤他人命。勿修下宫,不要守陵宫人,亦不得用石人石兽,只立一石记子,镌字云:‘大周天子临晏驾,与嗣帝约,缘平生好俭素,只令著瓦棺纸衣葬。’若违此言,阴灵不相助。” 郭威还嘱咐,每年寒食节不忙时可差人洒扫,如果没人去的话,只要遥祭一下就行了。最后他强调:“千万千万,莫忘朕言。” 言讫,郭威崩逝。时后周显德元年( 公元954年 )正月,年五十一岁, 仅在位三年多。
  
  晋王郭荣继位,是为后周世宗。追谥郭威为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并遵其遗嘱--将其前后四任妻子共计一后三妃,同葬一陵,号嵩陵。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就是一枪  管理员  发表于 2007-8-8 18: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悲情皇帝
  
  
  
  
  自古英雄爱美人, 美人配英雄。
  五代之时, 后梁、后汉的太祖找的皇后都是一等一的美女、才女, 与之相比, 后周太祖的正妻丝毫也不逊色。
  
  太祖圣穆皇后柴氏,邢州龙岗人,世家豪右。原本是后唐庄宗的嫔妃,庄宗死后,被明宗遣归其家。行至河边,会大风雨,止于馆舍数日。忽一状貌奇伟、形神魁壮的丈夫走过其门,衣衫褴褛却气宇轩昂。柴氏见之,惊呼:“此何人耶?” 认为其气度样貌迥异常人,心欲嫁之,请于父母。父母责备:“汝帝左右人,归当嫁节度使,奈何欲嫁此人?” 柴氏回道:“此贵人,不可失也。囊中财物分半与父母,我取其半。” 父母知不可夺,遂应允。而此丈夫,即后周太祖郭威。于是,后唐天成初年( 公元926年 ),二十二岁的郭威与邢州同乡柴氏在洛阳结为夫妻。由此看来,郭威与柴氏的姻缘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
  
  郭威素喜饮博,好任侠,不拘细行,婚后对妻子却是言听计从。柴氏常规其过失,实有内助之力。柴氏十分爱怜侄子柴荣,郭威因此将柴荣收为养子。柴氏较早弃世,郭威成了后周太祖之后,对柴氏的恩情始终是念念不忘,下制曰:“义之深无先于作配,礼之重莫大于追崇。朕当宁载思,抚存怀旧。河洲令德,犹传荇菜之诗;妫汭大名,不及珩璜之贵。俾盛副笄之礼,以伸求剑之情。故夫人柴氏,代籍贻芳,湘灵集庆。体柔仪而陈阙翟,芬若椒兰;持贞操以选中珰,誉光图史。懿范尚留于闺阃,昌言有助于箴规。深惟望气之艰,弥叹藏舟之速,将开宝祚,俄谢璧台。宜正号于轩宫,俾潜耀于坤象,可追命为皇后。仍令所司定谥,备礼册命。” 将柴氏追谥为“圣穆皇后”,并将柴荣指定为自己的皇位继承人,此后再没有册立过其它女人为皇后。显德初年,太祖神主入庙,柴后附于其室。
  
  郭威的第二任妻子杨氏同样是一位改嫁的妃嫔。
  杨氏的第一任丈夫王镕。祖上是回鹘人,被唐朝镇州的将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改姓了王,传到王镕时已经是第八代。王镕割据一方,称为“赵王”。后梁太祖朱温和后唐庄宗李存勖先后将女儿嫁给了王镕的两个儿子。王镕虽未正式称帝建国,却也享有帝王之尊。杨氏是镇州真定少尹杨弘裕的女儿,因为貌美而被选入赵王宫中,成为王镕的嫔妃。后唐天祐十八年( 公元921年 )十二月,王镕被养子张文礼所杀,杨氏成了寡妇,在一片混乱中流落民间,嫁给一个叫石光辅的人为妻。几年后石光辅也死了,杨氏再次成为寡妇。是时,郭威的发妻柴氏已经逝去,郭威正在后晋朝廷的太原留守、河东指挥使刘知远手下担任“侍卫亲军都虞候”之职,听说杨氏貌美贤淑,便娶其为继弦。杨氏与郭威并没能白头偕老。后晋天福年间( 公元936-947年 ),杨氏逝于太原。后周广顺元年( 公元951年 )九月,太祖皇帝郭威追封杨氏为“淑妃”。
  
  郭威还有两个妻子张氏、董氏,皆是杨氏的镇州同乡,而且都与杨氏同病相怜--少年守寡。
  郭威登基后将被后汉隐帝所杀的张氏追封为贵妃。而把在后汉王朝的屠戮中侥幸逃脱的董氏封为德妃掌管后宫。董德妃死于后周广顺三年( 公元953年 )夏,享年三十九岁。此后郭威再也未册立后妃。
  董氏之死对郭威的打击是极大的。他的身体迅速垮了下去,仅仅过了半年时间,五十一岁的郭威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后周显德元年( 公元953年 )正月,郭威病逝于滋德殿。追谥为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
  遵照郭威的遗嘱,他的前后四任妻子共计一后三妃,和他同葬于嵩陵。
  
  一个男人婚娶的妻子是寡妇并无稀奇,稀奇的是婚娶的四个妻子皆是寡妇,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这个男人还是天下最有权力和财富的男人--皇帝!
  这个另类皇帝空前绝后的婚恋史不禁让人啧啧称奇!
  
  由于郭威的儿子都被后汉隐帝杀死,后周的皇位便由郭威的养子柴荣继承,是为后周世宗。而柴荣的婚姻则是同样的传奇。
  
  柴荣的原配妻子刘氏死在后汉朝廷的屠刀下时,为彭城县君。郭威称帝后封柴荣为澶州( 今河南濮阳 )刺史、镇宁军节度使,追册媳妇刘氏为彭城郡夫人,又安排柴荣迎娶符氏为继弦。
  
  符氏出身名门,是一代名将魏王符彦卿的长女,祖父则是梁唐争霸时期赫赫有名的十三太保之一--秦王李( 符 )存审。
  符氏曾嫁为人妇,第一任丈夫是后汉河中节度使李守贞之子李崇训。李守贞为人自负,请术士为家人判断吉凶时,术士听见儿媳符氏的声音后,肃然说道:“贵当为天下母!” 李守贞不由想入非非:儿媳尚且能母仪天下,那我这当公公的夺取天下肯定是毋庸质疑的!于是,利令智昏,起兵造反。结果兵败,自焚而死。李崇训也随父自尽。符氏不愿白白送命,躲藏了起来。
  符氏寡居一年后,郭威代汉建周成为皇帝,可能是自己娶寡妇娶上了瘾,食髓知味, 郭威还想让下一代也娶寡妇。由于柴荣的妻儿都尽丧于后汉变乱,后周广顺元年( 公元951年 ),符氏便在郭威的策划下成为了柴荣的第二任妻子。这年柴荣三十岁,符氏二十一岁。
  后周广顺三年( 公元953年 ),郭威做出决定,将义子柴荣封晋王,符氏封卫国夫人。当郭威病逝,柴荣登基后,符氏又由卫国夫人而升为皇后。
  符氏母仪天下,当年术士说过的话语当真应验了!
  
  后周显德三年( 公元956年 ),周世宗亲征淮南,久未回还,符后非常忧虑,又遇上大暑大雨热冷夹击,终于成疾,于当年七月二十一日逝于开封宫中,时年仅二十六岁。柴荣追谥符氏为“宣懿皇后”,为她在新郑营建懿陵。符皇后临终时表示放心不下三岁的儿子柴宗训,要求柴荣立自己的二妹为继后,让其代替自己把柴宗训抚养成人。柴荣答应了妻子的要求。虽然小符氏不久便被接入皇宫,但直到大符皇后三年丧满,柴荣才于后周显德六年( 公元959年 )夏末册立符氏的妹妹为皇后。
  后来这位小符皇后的小妹又嫁于了大宋太宗赵光义,这使得魏王符彦卿成为两朝三后之父,和北朝时期侧帽风流、潇洒倜倘的著名岳父独孤信齐名!
  
  郭威病重期间,任命晋王柴荣为开封府尹兼侍中,掌内外兵马事,同时任命自己的外甥、后周名将李重进为殿前都指挥使领武信军节度使。郭威又任命王溥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命他起草诏书,并嘱托说道:“晋王荣可于柩前即皇帝位。” 郭威又让李重进对柴荣跪拜,以定君臣的名分。
  郭威有两个儿子,但都死于后汉内乱。他没有把帝位传给与他有着血缘关系的外甥李重进,而是传给了无血缘关系的义子柴荣。柴荣登基后,既没有改国号,也没有改年号,直到柴宗训退位时,年号还是“显德”。相对于封建社会一个皇帝通常更换几个年号的情况说来,后周三个皇帝共用一个年号的情况是中国历史上十分罕见的。
  
  后周显德元年( 公元954年 )二月,郭威去世、柴荣登基的消息从汴梁传向四面八方。北汉国主刘崇立即联兵契丹,打算趁柴荣年轻势薄、登基不久之机报复郭威杀子夺国之仇。
  此时,大臣皆以“陛下刚刚即位,人心容易动摇”为由,劝柴荣不要亲征。柴荣毫无畏惧,说道:“刘崇趁朕刚遭丧事,欺朕年轻,妄图并吞中原,朕必征讨。” 而后点兵亲征北汉。
  后周与北汉的军队在高平一带正面交锋,刘崇看到周军人少,骄傲地说道:“早知此,何必借兵契丹!” 开战不久,后周大将樊爱能、何徽竟临阵倒戈,率军奔逃,柴荣身陷重围。身边只有数千亲兵。危急之刻,赵匡胤挺身而出,引兵突围,左臂中箭仍然不断冲杀,和柴荣的妹夫张永德各率两千兵士冲锋陷阵。诸将及士卒在其引导指挥下勇不可挡。最终是反败为胜。周军奋力冲杀,刘崇则兵败将亡,狼狈逃窜。
  柴荣班师回京后,封赵匡胤为殿前都虞侯、严州刺史,让其负责整顿禁军、广训精兵。赵匡胤从此走入了权利核心,正式成为柴荣的左膀右臂。并且结交了一大批精兵良将,形成了自己的势力。
  
  安顿好边境后, 柴荣把目光转向了民生民情。
  柴荣自身生活十分俭朴,对于生在乱世中的平民百姓,则存有怜悯之心。他整顿经济,兴修水利,治理运河、黄河、汴河,五丈河等,鼓励农桑。
  
  乱世中崇佛侫道现象非常严重,寺院占有土地和劳力,僧尼不耕不织,虚耗国力。同时,寺院还销熔大量铜器乃至钱币铸造佛像,致使铜价上涨,钱币奇缺。 柴荣在即位的第二年便下令毁铜佛铸钱币以促进商业发展。
  历代帝王禁佛者共有四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大唐武宗李炎、后周世宗柴荣,史称“三武一宗”。世宗即是这“三武一宗”中的“一宗”。
  后周世宗即位第二年,即下诏“毁佛”,诏曰:“释氏贞宗,圣人妙道,助世劝善,其利甚优……近览诸州奏闻,继有缁徒犯法,盖无科禁……创修寺院,渐至繁多,乡村之中其弊转甚。漏网背军之辈,苟剃削以逃刑;行奸为盗之徒,托住持而隐恶……” “曾有罪犯,遭官司刑责之人,及弃背父母、逃亡奴婢、奸人细作、恶逆徒party、山林亡命、未获贼徒、负罪潜窜人等,并不得出家剃头。” “僧尼俗士,自前多有舍身、烧臂、炼指、钉截手足、带铃挂灯诸般毁坏身体、戏弄道具、符禁左道、妄称变现还魂坐化、圣水圣灯妖幻之类,皆是聚众眩惑流俗,今后一切止绝……”
  此诏导致全国废除寺院30336所( 所存寺院2694所 ),还俗僧尼61200人。世宗因此招来万世咒骂,佛家称此“浩劫”为“法难”。
  面对社会各界的疑问困惑,柴荣说道:“平定乱世乃千秋功业,佛云以身世为妄,而以利人为急,佛祖在世时,曾言如有益于世人,手眼尚且可布施,区区铜像又何足道?!” 在上下“毁佛”进行地如火如荼之时,突传镇州有一尊观音塑像显灵,谁也不敢动手毁掉。于是世宗亲赴镇州,沉着坦然地拿起斧头向塑像砍去。世宗身体力行,毁佛铸钱的计划得以实行,“毁佛”增强了后周的力量,稳定了后周的政治。由此后周的社会秩序日益安定,经济逐渐发展、强大起来。
  
  同时,柴荣精兵简政,认为农民养活军队官员不易,因此军队一定要选用精良善战之士,绝不能让老百姓的血汗钱白白浪费。他又整顿吏治,对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加以重处。以各种名目向百姓征收苛捐杂税的官吏一经发现就处以死刑,虐待民夫、滥杀降人者也从不轻饶。没有真才实干靠欺诈手段当官的都被贬放罢官。
  
  做为一个武将出身的帝王,柴荣称帝之初不免有些统帅之风,时常控制不住情绪处治臣属,事后又追悔不已。大符后深知其性情,时常在旁善加劝导,柴荣也知自己的过失并痛加悔改,从称帝的次年之后,情形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柴荣还重整礼乐,广邀文人儒士,考制度、修《通礼》、定《正乐》、议《刑统》,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其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莫过于柴荣对混乱残忍的刑律的修订。柴荣禁止官员随意处死犯人,废除凌迟腰斩等等酷虐之刑,并下令善待关押在监的犯人,不允许官吏虐待敲诈犯人家属,更不允许牢中有犯人无故丧命的事情发生。与此同时派人修订刑律,并广泛征求意见,完成了《大周刑统》,成为北宋《大宋刑统》的雏形。
  
  文治并不是周世宗帝王之才的全部。作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英武雄主, 柴荣自从继承皇位以来,他就定下了一统中原,恢复汉唐地域的雄心壮志。
  
  柴荣登基之时仅三十三岁,虽满怀雄心壮志,却又担心以太快的速度一统天下会导致功败垂成,一天世宗向精通术数的宰相王朴询问:“朕当得几年?” 王朴答道:“臣固陋,辄以所学推之,三十年后非所知也。” 世宗大喜:“若如卿言,寡人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然而不幸的是天不假年,命运只给了他六年时间来驾驭这个混乱到极点的时代。
  
  在统一中国的问题上,“先南后北”本是世宗柴荣的既定方针,他仅用半年时间,就将后蜀西四州( 秦、成、阶、凤州 )收回。又经历了三次亲征,将南唐江北十四州六十四县收入囊中,迫使南唐中主李璟臣服于后周。
  后周显德六年( 公元959年 )年三月,柴荣在得到南唐淮北之地后中断了原定战略,毅然挥师北上, 意在当年石敬塘为做皇帝而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此次征伐,柴荣领兵亲征,赵匡胤领兵随行。只用去四十天时间,后周就从契丹人手里夺回了燕南三州十七县。在后周军队获得大胜,前锋直指幽州之际,柴荣猝然病倒,大军被迫班师。
  后世有人认为,世宗敢与强敌相抗,雄才大略,英明果决。赵匡胤则一直采取“先易后难”即世宗原定的“先南后北”战略,虽削平了各方的割据势力,但是终其一生未能夺回燕云十六州,造成了北方少数民族长期威胁中原的恶果。后世亦有人说,世宗姓柴,之所以攻打不下燕云十六州,是因为“燕”乃“烟”也,“柴”遇燕云十六州就会化为“烟”,柴荣命该如此。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不足为信,但世宗的雄才大略与满腹遗憾,确实令后人感叹!
  
  虽然北伐中止,但柴荣的病情由于治疗不当而被耽搁,返回汴梁后,又恰逢他心爱的小女儿夭折,深受打击的柴荣病情更加严重。
  后周显德六年( 公元959年 )六月,自知不起的柴荣册立自己的爱子柴宗训为梁王,定为皇储,又将柴宗训的姨母小符氏封为皇后,定为未来太后。
  十天后,周世宗柴荣溘然长逝,享年三十九岁。此时后周王朝仅存在十年,北方却已稳定发展, 形势大好。
  壮志未酬身先死,是为柴荣一生的写照。短短数年间,后周国力大振,回鹘、鞑靼、女真、高丽……这些久未露面的使节都纷纷出现在汴梁城里。五代十国的其它国家也因此对后周望而生畏。
  
  《旧五代史》评价柴荣的一生说:“嗣守鸿业,不日破高平之阵,逾年复秦、凤之封,江北、燕南,取之如拾芥,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加以留心政事,朝夕不倦,摘伏辩奸,多得其理。……驾驭豪杰,失则明言之,功则厚赏之,文武参用,莫不服其明而怀其恩也。所以仙去之日,远近号慕。……渐用宽典,知用兵之频并,悯黎民之劳苦,盖有意于康济矣。而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
  《新五代史》则称“区区五六年间……威武之声震慑夷夏……其为人明达英果,论议伟然。……英武之材可谓雄杰,及其虚心听纳,用人不疑,岂非所谓贤主哉!其北取三关,兵不血刃,……此非明于决胜者,孰能至哉?”
    
  后周显德七年( 公元960年 )赵匡胤陈桥驿兵变,废掉只有七岁, 仅当了八个月皇帝的柴宗训。赵氏的北宋王朝得以稳定发展和统一大半个中国,后周为它奠定了基础。
  
  世宗柴荣的儿子们结局也很悲惨。
  新、旧《五代史》上记载:“世宗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 下面的两个儿子 )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宜哥与其二,皆为( 后 )汉诛……世宗崩,梁王( 宗训 )即位,是为恭皇帝。其年八月……熙让,封曹王;熙谨、熙诲……封纪王……蕲王。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
  实际情况是:
  陈桥兵变后,恭皇帝被贬为郑王,公卿大臣皆承旧职。宋太祖见熙让不知其所终,而熙谨、熙诲仍在宫中,就问诸臣:“此复何待?”此时,太祖的左右侍卫意欲斩之。后周开国上将军卢琰冒死谏阻:“尧舜授受不废朱( 丹朱 )、均( 商均 ),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这时名将潘美以手捏殿柱,垂头不语,太祖问他:“卿亦以为不可?”潘美说道:“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耳。”太祖听后,默然。事后,潘美抱养了柴熙谨,更名为潘惟正( 一说潘惟吉 ),卢琰抱养了柴熙诲。
  乾德二年十月,潘美抚养的柴熙谨不明原因地夭折。而卢琰为避人耳目,把柴熙诲更名为卢璇,当作自己的儿子。卢琰有八子一女,柴熙诲更名后,被列为第三子,与卢琰的八子并立。后来卢琰又把自己唯一的女儿卢锦嫁给了卢璇。
  在柴熙谨死后,宋太祖又追问柴熙诲的下落,卢琰敷衍了过去。公元968年,卢琰向宋太祖请求归农。在征得太祖认可后,卢琰带着熙诲在内的家眷连夜出京。起初寓居于吴越国都杭州,卢琰觉得自己是后周重臣,义不臣宋。而此地居者非宋土,食者非宋粟,后来因形势有变,又从杭州遁于永康灵山( 今磐安县新渥镇 )。
  于是祖籍洛阳的卢琰,成为浙江著名的“九支卢”的始祖。
  在“九支卢”中,卢璇的第三支被称为“女支”或“柴卢支”,子嗣最旺,至今约有两万人。卢璇在宋真宗时曾任殿前防御使、节度使、同知枢密院事,仁宗天圣元年( 公元1023年 )被封为武烈侯,其妻卢锦被封为吴国夫人。
  至于被废为郑王的柴宗训,大宋王朝建立后,先和继母小符氏一起幽居西宫。北宋建隆三年( 公元962年 ),年刚九岁的柴宗训被贬居房州。贬居房陵十一年后,即宋太祖开宝六年( 公元973年 )三月,柴荣与大符氏唯一的血脉柴宗训还没来得及成婚就孤独地死在了荒凉的居住地。离他的二十岁生日还差五个月。柴宗训死后的待遇是令人目眩地。赵匡胤闻之震恸,为这个昔日主公的爱子是穿孝发哀,辍朝十日,还派专人办理丧事。并送了个“恭皇帝”的谥号。令人扼腕!
  
  北宋嘉祐四年( 公元1059年 ),年已半百的宋仁宗忽然想起了后周王朝的皇子们来,下令找来柴氏族谱,从柴氏家族的旁支诸房中找一个辈份最长的人,由他及他的后人承担奉祀后周皇族之职--但这位柴氏后人,已经与柴荣没有什么关系了。
untitled.bmp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就是一枪  管理员  发表于 2007-8-8 18: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梦里落花主是谁
  ----吴和南唐的君主们
  
  
  
  
  
  文学大师罗贯中的不朽著作《三国演义》中,开篇即云: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大唐帝国历经了三百年的“合”后,在黄巢起义军的打击下,天下大乱,渐成“分”势。
  中央朝廷, 虚弱不堪,名存实亡。地方藩镇,乘机扩张,据地称雄。
  这些藩镇将帅崛起于草莽,挺立于季世,大多身具两点:一是孔武有力;二是仪表不凡。
  前者可保在千军万马、刀光剑影里立而不倒;而后者则能在芸芸众生中光彩夺目、脱颖而出。
  吴国太祖杨行密的戎马人生就充分展现了这些。
  
  
  
  
奠基者
  
  
  
  
  杨行密,字化源,庐州合肥( 今安徽合肥 )人。少年时即长得高大魁伟,能“手举三百斤,日行三百里”。性格内向,喜欢独处。
  
  晚唐时期,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杨行密为了生存也参加了江淮的起义军,后来兵败被抓。一般情况下不是处死就是入狱,但是庐州刺史郑綮见杨行密力大善走,仪表堂堂,相貌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简直就是帅呆了,酷毙了,让人实在是下不了手,于是这位帅的惊动了地方官的杨行密,居然就被郑刺史给释放了!
  
  杨行密遂入庐州为州兵,不久又当了队长,被派到朔方( 今宁夏灵武 )守边服役。
  一年后期满回来,上司却不喜欢他,时常挑衅。中和三年( 公元883年 )三月,再次让其去边疆戍守,军吏假意好言劝说,还问他需要什么,杨行密冷笑一声,呵斥道:“惟少公头尔!” 话音刚落,手起刀落,即斩其首。杨行密又号令诸营,自称为“八营都知兵马使”,此时的庐州刺史郎幼复是束手无策,落荒而逃,杨行密就趁势接收了城内的军队,占领了庐州。
  其时,僖宗君臣已逃往四川,无力顾及地方之事,朝廷只好承认了既成事实,杨行密被封为庐州刺史。由此,杨行密以庐州为根据地,堂而皇之地开始了拓疆殖土的割据之路。
  
  庐州起兵之时,杨行密与田頵、安仁义、李神福、朱延寿、刘威、徐温等心腹兄弟,号称“江淮三十六英雄”。颇有江湖豪杰之气。成为庐州刺史后,杨行密继续招兵买马,延揽文士为羽翼。袁袭、高勖、戴友规、台濛等谋士武将纷纷被其网罗于帐下。杨行密实力大增,成为活跃于江淮之间的一支强大力量。
  
  不久,杨行密的军队占据舒州,并击败了来自中原地区的强悍流寇秦宗权和寿州刺史张翱的进攻,进一步提高了杨行密的实力和威望,使他在庐州的地位稳固下来。
  
  四年之后,杨行密已拥兵数万人,开始参与江淮地区权力的争夺。
  
  当时淮南的中心是淮南节度使的治所--扬州( 今江苏扬州 )。
  中唐以降, 扬州即是东南第一重镇。长江与大运河相结合的优越地理位置使扬州成为朝廷庞大的水路运输网络的中枢。也成为各地商贾的聚集之所。虽然殷实繁华的成都素以富庶与优美闻名,但是面对“扬一益二”这句流传甚广的市井之言,显然是扬州的地位要来得重要。
  
  扬州在黄巢起义时即在淮南节度使高骈控制之下。
  高骈治理初期施政得当,声望尚佳。不过时日一久,岁数一大,便逐渐懈怠放纵,进而迷信神鬼,委任术士吕用之代行权力,部属怨言日增。
  
  光启三年( 公元887年 ),高骈麾下牙将毕师铎联络宣歙观察使秦彦,自高邮起兵反叛,攻打扬州。高骈任命杨行密为淮南行军司马,令其率庐州兵火速增援扬州。
  未等杨行密赶到,扬州城已被秦彦、毕师铎攻破,高骈被拘禁。秦彦自称淮南节度使,以毕师铎为行军司马。于是,杨行密在扬州城外设置营寨围城。
  
  六月,秦彦派毕师铎等领兵出战,西击杨行密。兵败,退回城内。
  
  七月,城中乏食,守军动摇。  
  
  八月,秦彦和毕师铎的军队数万人再次攻击杨行密,杨行密假装败退。接着杀了个回马枪,宣歙军惨败,毕师铎单骑逃回城中,经此一战,秦彦元气大伤。气恼之余,下令杀了高骈。
  
  杨行密得讯后,命三军将卒为高骈穿孝,自己则向着城内高骈遇难的方向大哭了三天,然后杨行密下令攻城。士卒们被杨行密哭得是情绪激昂,怒气满胸,进攻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
  
  杨行密攻围弥急,城中却食尽,当时斗米售价四十千,居人相啖略尽。到最后宣歙军更是掠人诣肆卖之,驱缚屠割如羊豕,讫无一声,积骸流血,满于坊市。
  此时的扬州,居民大半饿死,真是哀鸿遍野,饿殍满城。
  
  十月,终于是攻下扬州, 秦、毕两人夺路逃向东塘,杨行密入城,辇外寨之粟米以食饥民,即日粮价回落至斗米三千。
  
  占领扬州后,杨行密派遣使者到了汴州( 今河南开封 ),向兼任淮南节度使的朱温递上了归降书。奸雄朱温表面上答应了杨行密的请求,但暗中却又安排部将充任淮南留后,接管扬州。杨行密觉察出朱温的计谋,就派兵驱逐了来将。朱温此时和中原群雄攻伐正酣,无力南顾,不得已让杨行密担任了淮南留后的职务,但双方的关系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裂痕。
  
  由于扬州城已然满目疮痍,且一无粮草,二无兵员,无法坚守。杨行密考虑放弃扬州,移镇他处以求发展。
  
  未及行动,孙儒的大军就排山倒海般地逼迫了过来。
  
  孙儒是黄巢义军的领袖。
  
  黄巢义军的首领历经王仙芝、黄巢、秦宗权后,即是孙儒。
  孙儒原是朝廷的一名低层军官,后来投奔了秦宗权。秦宗权派其弟弟秦宗衡出兵淮南时。孙儒跟随着一起过来。 
  
  乱世之中人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孙儒觉得自己的机遇到了。于是便先杀了秦宗衡,接着又杀死了投奔自己的秦彦、毕师铎,吞并了二人的军队,然后发兵围攻扬州,想一举消灭杨行密,最终将扬州收归己有。
  很快,孙儒攻破了高邮。
  
  面对呼啸而来的义军,杨行密审时度势地采纳了谋士袁袭的建议--放弃扬州,先退守庐州,再袭击宣州( 今安徽宣城 )--这条战略转移的道路。  
  
  光启四年( 公元888年 )三月,僖宗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己亥,上疾复作,壬寅,大渐。
  昭宗继位的十天后:壬午,孙儒拿下了扬州,自称淮南节度使。
  
  杨行密回到给养充足的庐州,清整军容,恢复实力后,攻克了守备空虚的宣州,然后趁势向东、南、西三个方向发展,占领了苏州、常州、楚州( 今江苏淮安 )等地,势力急剧扩大,领地包括了现在的江苏、浙江和江西、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区。反而对孙儒形成了合围之势。
  
  孙儒性情凶残,凡出征必自将其军。
  
  在杨行密进据宣州、常州之时,孙儒攻掠淮南各地。他在当地强迫丁壮当兵,扩充军队,声势浩大,号称拥有雄兵五十万。庐州守将蔡俦抵抗不住孙儒的进攻,也投降了孙儒,给杨行密造成很大压力。
  
  杨行密与孙儒的这场战争从昭宗文德元年( 公元888年 )开始,断断续续有来有往大小无数进行了五年,直到景福元年( 公元892年 )才告一段落。
  
  景福元年( 公元892年 )正月,孙儒率大军围攻宣州。面对数倍于己的军队,杨行密采纳部将刘威、李神福的建议,据险而守,坚壁清野,固守宣州。双方相持四月余,义军攻城不克,士气低落。
  
  孙儒继承了前任首领吃人恶魔秦宗权的给养办法--以人尸为军粮。不过由于其时防腐手段不过关; 腌制方法落后,加上天气变热,六月,军中开始蔓延严重的瘟疫,部队战斗力急剧下降,最后连孙儒自己也得了重疾卧床不起。
  
  杨行密见时机来临,大举反攻,破五十余寨,一战击溃孙儒。擒斩孙儒,传首京师。余众皆归降杨行密。
  
  孙儒的将士十分凶残,从黄巢开始,一直驰骋沙场,以KB闻名,少有败绩。即使孙儒的残部继续南下,也是战无不克,直到在湖南境内建立了十国之一的楚。
  作为老对手的杨行密自然知晓孙儒将士的厉害,虽然孙儒被当众斩首,但对于孙儒的部下,杨行密却没有滥杀--所得孙儒余众,皆淮南之骁勇,选五千人豢养于府第,编为亲军,厚其衣食,驱之既战,靡不争先。甲胄皆以黑绘饰,号称“黑云都”。此部成了杨行密作战时冲锋陷阵的主力。这也是五代期间,南方最负盛名的职业亲军。
  
  七月,杨行密攻破扬州。一度富庶甲天下的扬州,及经秦、毕、孙、杨兵火之荼,江、淮之间,东西千里扫地尽矣。
  
  八月,昭宗任命杨行密为淮南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至此,以争夺扬州引发的孙儒和杨行密之间的对决正式结束。

  景福二年( 公元893年 )七月,杨行密派部将李神福攻占了庐州城,杀了守将蔡俦。其后又占歙州等地。
  
  乾宁二年( 公元895年 ),杨行密平定了抗命不服的寿州刺史江从勖,夺取寿州。
  
  杨行密完全取得了淮南八州。
  
  战乱之后,江淮地区财政极为困难,杨行密想专卖茶叶和盐以得钱款,部属中的有识之士劝其不可与民争利,说道:“兵火之余,十室九空,又渔利以困之,将复离叛。不若悉我所有,易邻道所无,足以给军。选贤守令劝课农桑,数年之间,仓库自实。” 杨行密采纳了谋士的建议,实行“招合遗散,与民休息,政事宽简”的政策。奖掖农耕,鼓励桑织。另以与外地贸易的方法来筹募军费。《资治通鉴》称:“淮南被兵六年,士民转徙几尽。行密初至,赐与将吏,帛不过数尺,钱不过数百;而能以勤俭足用,非公宴,未尝举乐。招抚流散,轻徭薄敛,未及数年,公私富庶,几复承平之旧。” 百姓安居乐业,市面繁荣。千里江淮“旷土尽辟,桑柘满野,国以富强”,重又出现了繁华景象。可见go-vern-ment想要富足,向百姓搜括并不是好的办法。赋税轻,征发少,对百姓仁厚;经济上控制越是宽松,与公与私就越是富庶。如果仅是公富而私不富,公之富也会有限。
  
  乾宁三年( 公元896年 )七月,杨行密表请朝廷迁都江淮,以摆脱朱温的控制,未果。
  
  乾宁四年( 公元897年 )二月,朝廷任命杨行密为江南诸道都统。
  李承嗣在朱温攻打朱瑾的时候被李克用派出相救,但被朱温击溃,回河东的退路也被朱温截断,只好和朱瑾南下投奔了杨行密,“淮南旧善水战,不知骑射,及得河东、兖、郓兵,军声大振”。
  杨行密的强盛及迁都的建议,激怒了盘踞汴梁、野心勃勃的朱温。八月,朱温大举进攻杨行密:遣庞师古以徐、宿、宋、滑之兵七万屯清口,趋扬州;遣葛从周以兖、郓、曹、濮之兵屯安丰( 今安徽寿县 ),趋寿州;自将兵屯宿州,以策应两路人马。
  清口在今江苏淮阴以西,是泗水( 清水 )入淮之口,南北交通咽喉。
  若由此而南,直趋扬州,地处运河沿岸,就没有任何险阻了。
  庞师古担任的是主攻方向,如果一战而胜,淮南势必为朱温所有。
  
  杨行密与朱瑾将兵三万拒汴军于禁州( 今江苏淮安 ),另遣张训自涟水( 今江苏涟水 )引兵会合。
  
  九月,杨行密与朱温在清口展开决战,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是役庞师古恃众轻敌:安营的地点,地势低洼,杨行密在淮河上游,用沙袋壅水,准备放水淹敌。在得到淮南军蓄水的情报后,庞师古非但不信,反而以惑众的罪名,将报告之人斩首。交战前,朱瑾带五千骑兵偷渡淮河,由北而南打着汴军旗号突袭中军,汴军仓皇抵御时,淮水滚滚而下,将士惊惧大乱。张训趁势逾栅而入,与朱瑾夹攻,汴军一败不可收拾。庞师古战死、将士万余被杀。
  葛从周部先已受到挫折,得知庞师古败亡,迅速北撤。却被淮南兵沿路追击,汴军四日不得食,又遇大雪,冻饿毙命多人,最后生还汴州者不足千人。
  
  清口之役前后,杨行密又攻取了开、常、鄂等州,使杨行密的统治区域扩大到二十余州。
  
  此后朱全忠数度遣大军相攻,甚至折了儿子朱友宁,却始终无法取胜。
  朱温吞并南方的幻想最终破灭,再也没有用兵淮南,其他藩镇亦不敢轻易南向挑衅。
  杨行密保住了统治江淮的局面。
  
  杨行密的处世原则是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对付威胁最大的敌人。
  最初联合朱温、钱镠对付凶残的孙儒。及至孙儒灭亡,朱温拥兵自重,他就联合李克用、王建、李茂贞来抵制朱温,并打出拥唐讨逆的旗帜,以牵制敌人,保存自己。
  杨行密的用兵策略是能够吞并的就坚决吞并,无力吞并的就谈判讲和,避免无谓的人力财力消耗。他和钱镠为争夺江浙地区,屡动兵戈,形同水火,杨行密命人以大索为贯,号曰“穿钱眼”,钱镠闻之,也不示弱,每岁使斧砍柳,因杨柳是柳树的泛称。谓之“斫杨头”。
  一来一去,几同儿戏!
  但当双方打成平局,杨行密自料钱氏不易消灭时,就主动讲和修好,又将女儿嫁给了钱镠的儿子,与其结为亲家,从此两方罢兵,和平相处。此后两国保持了数十年的和平共处局面。这对双方都有利,不失为明智之举。亦可看出杨行密是颇有政治远见的。
  
  杨行密少年时曾为盗。《新五代史》对其评价却颇高,称赞他:“盗亦有道”,“行密为人,宽仁雅信,能得士心。” 《十国春秋》则推许他:“宽简有智略,善抚御将士,与同甘共苦。”
  杨行密有个亲从张洪,后来拔剑欲行刺杨氏,不中,被杀。杨行密继续让张洪的老友陈绍负剑随行左右,却毫不猜疑。所以“行密起于盗贼,其下皆骁武雄暴,而乐为之用者,以此也。”
  在封建社会祖坟被毁掉是奇耻大辱,淮南部将蔡俦叛于庐州,悉毁杨氏祖坟。蔡俦败亡,诸将皆请毁其墓以报前仇。杨行密叹道:“蔡俦以此为恶,吾岂复为耶?”
  不过在封建社会,对于人名的避讳还是非常重视的,特别是皇帝和官吏的名字:在东汉时期曾经因为要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一度将秀才改称“茂才”;到了杨行密这里也不例外,他的名字在江淮一带同样要避讳,当地的“荇( 音行 )溪”要改称“菱溪”,还有平时人们常吃的“蜜”也要改称“蜂糖”,因为此类物品和杨行密的名字同音。
  
  天复二年( 公元902年 ),杨行密受封为吴王,成为大唐王朝的藩王。拥扬、楚、泗等三十多个州,淮南、宁国等五个节镇。
  此后,杨行密继续出兵扩大地盘,将淮河以南和长江以东的大片领土都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为未来雄居江南第一大国的吴国和南唐的疆土奠定了基础。
  
  正当杨行密功成名就,成为一方霸主之时,大将田頵、安仁义、朱延寿等却先后叛变。
  田頵本是杨行密手下战功最著的功臣,被封宣州刺史。田、安、朱三人本性猛悍难制,杨行密早有防范之心。为了限制田頵的发展,在其进攻吴越钱镠,快要攻陷杭州之际,却令田頵撤兵,使其愤愤不平。田頵谋反之后为了联合同僚李神福,竟然擒获李神福全家以为人质。李神福对杨行密却非常忠心,不仅杀了田頵的使者,甚至当田頵拉出自己的儿子做挡箭牌时,“神福叱左右射之,” 如此决断,田頵之乱很快就被李神福平定了。
  
  安仁义当时是润州刺史,响应了田頵的号召,起兵谋反。
  安仁义,沙陀人,是杨行密手下颇具实力的将领。史载:“吴之军中,推朱瑾善槊,志诚( 米志诚 )善射,皆为第一,而仁义常以射自负,曰:‘志诚之弓,十不当瑾槊之一;瑾槊之十,不当仁义弓之一。’”
  不仅武功了得,安仁义智谋上亦十分厉害,常州刺史李遇与其对阵,大骂不止,安军不忿,欲直冲上去恶拼,被安仁义制止,说道:“李遇敢辱我如此,必有伏兵。” 故意引兵退却,果然发现伏兵,使得李遇不敢再与之正面作战。
  杨行密惜才, 欲招降安仁义。犹豫未决之际, 负责平叛的将领王茂章乘其怠,挖地道而入其屋,执安仁义,斩于扬州。
  
  而朱延寿,则是杨行密夫人朱氏的弟弟。
  朱延寿拥兵于外,杨行密心中不安,想除掉自己的小舅子,便听取了大将徐温的计策--假装目疾,接见朱延寿的使者时,常常东指西望,故意说错。有一日在房中行走,突然在柱子上一撞,昏倒于地。朱夫人扶其起身,杨行密良久方醒,流泪说道:“吾业成而丧其目,是天废我也。吾儿皆不足以任事,得延寿付之,吾无恨矣!” 朱夫人信以为真,急忙派人去召朱延寿,准备接班。朱延寿大喜,兴高采烈的来见姐夫。被杨行密安排的人手在宫中刺死,朱夫人则被贬出宫廷随便嫁给了他人。
  杨行密为了翦灭部属,扫除障碍,竟然在同床共枕,朝夕相处多年的夫人面前逼真地演了这么一出大戏,确实是令人匪夷所思。
  
  大唐天佑二年( 公元905年 )十一月,五十四岁的杨行密病死。
  
  杨行密一介武夫出身,知人善用,是以手下人才济济;对付异己,却又残忍阴毒,而这恰是混沌乱世、群雄共处的共同特点。
  杨行密城府之深,毅力之坚,当世罕见,确为其时一大枭雄。
  只是所生的几个儿子皆为昏庸之辈,杨吴的江淮政权延续了三十余年,最后在四子杨溥手中让国于自称李唐宗室的徐知诰,终被南唐取代。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就是一枪  管理员  发表于 2007-8-8 18: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吴三兄弟
  
  
  
  
  大唐天佑二年( 公元905年 ),杨行密病死,世子杨渥被张颢、徐温拥举为吴王。张颢既是杨行密托孤重臣,又拥立杨渥有功,所以妄自尊大,欲比周公,仪仗车驾与吴王相仿。
  
  吴王杨渥生性懦弱、难主政事,张颢便以首辅之尊,邀文武众人在相府议事。他对众人说道:“今新主继承王位,吴国大事当由何人主持?” 众人皆不敢语,张颢见无人应声又言道:“我受先王恩惠,内担托孤重臣,外结诸侯和善,非相国一职可担当。今欲立大丞相一职,以便总领国政,不知谁人客堪当此职?” 左右大臣纷纷附和道:“相国之才,可担此任。” 是以张颢大权独握,执掌国事。但杨渥不甘权力旁落,于是上下猜忌,剑拔弩张。
  张颢先下手为强,联合徐温于后梁开平二年( 公元908年 )五月杀杨渥。并拥戴杨行密的次子杨隆演( 杨渭 )继位。杨隆演袭位时,年仅十二岁。不久,徐温火并张颢,杨隆演任其为吴国大丞相、东海郡王,自此吴国朝政皆由徐温把持。 
  
  后梁贞明元年( 公元915年 ),徐温命长子徐知训在扬州管理国政,自己屯军润州( 今江苏镇江 )进行遥控。
  
  杨隆演性格忠厚谨慎,面对徐温父子的专权,从来都是逆来顺受。对此徐温很是满意,平时恪守君臣之礼,表面功夫作足;但是徐知训就截然不同了,仗着父亲大权在握,徐知训是骄横淫暴,全然不把杨隆演放在眼里。
  
  有日,徐知训在杨隆演宴请时喝醉了,居然逼着杨隆演和他一起演戏:他扮演参军,让杨隆演跟随身后,扎起头发,衣着褴褛,扮演僮仆。杨隆演不敢拒绝,只得照办。
  后来,杨隆演和徐知训泛舟同游。小舟靠岸后,杨隆演先登岸,徐知训认为这是对自己不敬,竟用弹子抛击杨隆演。幸亏侍卫挡住,才未受伤。至禅智寺赏花时,徐知训还怒气未消,又用污言秽语辱骂杨隆演。杨隆演惊恐莫名,不禁泪如泉涌。侍从们实在看不下去,趁徐知训不注意,便扶着杨隆演上船迅速离去。徐知训发觉后是暴跳如雷,立即乘上轻舟追赶,结果没有赶上,恼羞成怒之下,用铁挝砸死一个吴王侍从方才罢休。
  
  后梁贞明四年( 公元918年 ),吴将朱瑾痛恨徐知训对己不敬且经常侮辱杨隆演,便设计在自家的内室杀死了徐知训。行事之时,朱瑾在廊下拴了两匹悍马,马匹相互撕叫踢咬,掩盖住了刀斧之声。事后,朱瑾奔进王府,报告杨隆演说道:“微臣已为大王除去此害。” 并举起徐知训的头颅示之,望其奋而振作,有所作为。不料杨隆演全无其父杨行密气吞山河、纵横驰骋的魄力, 吓得是魂不附体,慌忙用衣袖遮住脸面,浑身颤栗地说道:“此事我不知亦不管。” 边说边后退,竟一溜烟地逃进了内宫。朱瑾悲愤不已, 厉声骂道:“竖子无用,不可成大事!” 狠命地将徐知训的首级向立柱扔去,转身欲出王府,却被赶来的徐知训部下包围,朱瑾知道不能免祸,昂首言道:“我为万人除害,后果一人承当。” 语毕,拔剑自杀。
  
  早先,徐温看上了养子徐知诰镇守的昇州( 今江苏南京 ),和其对调换迁驻地后,在此筑金陵城,供自己居住享乐。事发,徐知诰身在与扬州一江之隔的润州,即刻渡江勤王,稳定局势,恢复秩序。待徐温赶回扬州,徐知诰已然控制了首都,徐温其余的儿子皆年幼,只好令徐知诰接替徐知训, 管理扬州政事。
  
  虽然徐知诰言语尊重,面色和蔼,但杨隆演多少还是有自尊的。长久以来处在受辱的地位,过着有名无实的吴王生活,一直是怏怏不乐。见了徐温父子又不得不强作笑颜,只有借酒浇愁,终于病倒。
  后梁贞明六年( 公元920年 )五月,杨隆演病危,召四弟杨溥回京城监国,不久病死于扬州。杨溥立。
  
  徐知诰稳重精明,既对徐温以恭孝著称,又颇得民心。
  
  后唐天成二年( 公元927年 ),徐温死,徐知诰囚禁了徐温的儿子徐知询,代为执政。其后拥杨溥称帝。
  杨溥追尊父亲杨行密为武帝,庙号太祖; 长兄杨渥为景帝, 庙号烈祖; 次兄杨隆演为宣帝,庙号高祖。
  徐知诰自任为中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执掌吴国大权。徐知诰势力成为吴国唯一的势力。
  
  后唐长兴二年( 公元931年 ),徐知诰以告老为名出镇金陵,使长子徐景通留扬州总理国政,任宋齐丘为吴国宰相,辅助徐景通。
  
  后唐清泰二年( 公元935年 ),徐知诰加尚父、太师、大丞相、天下兵马大元帅,进而强迫杨溥封自己为齐王,划升、润、宣、池、歙、常、江、饶、信、海等十州为齐国,几乎相当于吴国一半的版图。不久,又改金陵为西都、扬州为东都,请齐王加九锡、诏置百官、建天子旌旗。
  
  后晋天福二年( 公元937年 )十月,徐知诰受吴国“禅让”,废吴帝杨溥,自称皇帝( 南唐烈祖 ),建国号为唐,改元升元,定都金陵。
  
  从来没有掌握过一日国家权力、名不副实的杨氏兄弟就这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杨吴灭亡!
untitled.bmp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就是一枪  管理员  发表于 2007-8-8 18: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权臣
  
  
  
  
  徐温, 海州胊山( 今江苏东海 )人,私盐贩子出身,杨行密庐州起兵时的“江淮三十六英雄”之一。杨隆演( 杨渭 )、杨溥当政时的第一权臣, 代杨吴建南唐的开国皇帝徐知诰的养父。
  
  吴国的奠基者杨行密晚年多疑好杀,帐下一众兄弟日见稀少, 临终托孤世子杨渥给右衙指挥使徐温与左衙指挥使张颢。
  
  杨渥继立,骄纵奢侈,属下颇感不安。徐温便与张颢发动政变,杀杨渥,立杨行密次子杨隆演,杨氏大权自此旁落。不久,徐温又杀张颢,遂独揽大权。
  
  徐温个性一贯多疑,所信任的只有谋士骆知祥、严可求等少数几人,对待部下也不像老上司杨行密打天下之时的豁达大度。史载:行密尝骂其将刘信,信忿,奔孙儒。行密戒左右勿追,曰:‘信岂负我者耶?其醉而去,醒必复来。’明日果来。
  同样是刘信, 徐温派其出战,却一直担心他反叛。刘信知道后,心中愤懑; 得胜归来,徐温设宴慰劳,酒足肉饱后大家掷骰赌博。史载:信敛骰,厉声祝曰:‘刘信欲背吴,骰为恶彩,苟无二心,当成浑花。’温遽止之。一掷,六子皆赤。温惭,自以扈酒饮信,然终疑之。
  
  后梁贞明元年( 公元915年 ),徐温受封为管内水陆马步诸军都指挥使、两浙都招讨使、守侍中、齐国公。命长子徐知训在扬州管理国政,自己则屯军润州( 今江苏镇江 )进行遥控。
  
  徐知训骄横淫暴,贞明四年( 公元918年 )被吴将朱瑾所杀。徐温的养子徐知诰从与扬州一江之隔的驻地进京勤王,稳定局势,后来就接替了徐知训的位置。
  
  后梁贞明五年( 公元919年 ),吴国正式成立, 改元武义,自是与中央断绝关系。
  
  徐温被封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诸道都统、镇海、宁国节度使、守太尉兼中书令、东海郡王。

  建国不久, 和朝廷关系一向良好的吴越王钱镠就声称敬奉后梁皇帝之诏令出兵征伐。
  
  四月, 两国水军在狼山交战, 在这次试探性的战争中, 吴军被钱传瓘所领的吴越军打败, 损兵折将不少。
  
  七月, 两军又在无锡开战。此次处于防守一方的吴军是徐温亲自指挥; 而进攻的吴越军仍然由钱镠的七子钱传瓘率领, 所不同的此次交锋是陆战。
  
  双方攻守的重点是徐温坐镇的吴军左翼大营, 在喊杀震天的沙场上, 徐温仔细而冷静地观察两军的形势。其时长久干旱, 天气炎热, 地面草木枯黄, 加之风向朝于吴越军。徐温灵机一动--火攻! 在草木一点就着的情况下, 火随风势、风疾火猛, 吴越军登时大乱。三万将士, 四下溃逃, 伤亡无数, 连主帅钱传瓘也是夹杂在乱军中才侥幸生还。
  
  吴军大胜, 徐知诰请求领兵继续追杀吴越的残兵败将, 其他部将大都点头附和, 徐温却摇头叹息道:“敌已远遁,何必穷追。天下离乱,已是多年,连兵不解,反为国忧,如敛兵示惠,休战安民, 君王臣属则高枕无忧, 岂非益事? ” 乃下令收兵。
  
  杨行密出身农家,为人宽厚仁信。其故所治之处安定富庶。徐温耳濡目染之下,同样是怜贫爱民: 早年跟随杨行密东征西伐,将领们常抢夺金银珠宝,徐温却是占据谷仓,取米煮食,救济百姓。及至杨隆演朝,徐温独掌大权后仍体谅军民, 轻徭薄敛, 不愿穷兵黩武,是以深得人心, 故有此举。
  
  过了些时日, 徐温遣使者携吴王杨隆演的书信觐见吴越王钱镠, 晓以大义, 并释放了无锡战役中的俘虏。钱镠深受触动,也派使者入吴和解。两地释怨,休兵息民,吴王所属数十州军民,平和度日达二十余年。
  
  后梁贞明六年( 公元920年 )五月,杨隆演病危,徐温自昇州入朝,与群臣商及继位事宜。有人提醒:“从前蜀主刘备临终时,尝语诸葛武侯,谓嗣子不才,君宜自取。” 徐温不待言毕,即正色道:“此何言? 我若有意,诛张颢时即可做得,何必待至今日?杨氏已传三主,就使无男有女,亦当拥立,如有妄言,一律斩首!” 乃传吴王命令,召其四弟杨溥回京城监国。未几杨隆演病逝,年仅二十四岁。杨溥顺利继承王位。
  
  徐知诰稳重精明,处理政事一丝不苟;亲情方面则对徐温毕恭毕敬,以孝顺著称。
  
  徐温每次过生日,徐知诰都会送给喜着白衫的养父一件用料考究、做工精细的白袍;平日会面,对徐温也是殷勤敬奉、无微不至。
  
  有日,徐温留宿徐知诰的府邸,因身体不适,早早就寝。半夜醒来,床前侍立一人,问话,知是徐知诰,徐温就让其休息;老年人睡眠浅,再次醒来,发现徐知诰还站在床前,便说道:“汝亦有要事,不可如此,耽搁了公事!” 徐知诰听命退下;不料三度睡醒,又见徐知诰的正妻在旁侍奉。徐温称赞了几句,要其也去休息。
  
  徐温十分满意徐知诰的举动,曾感叹自己的几个亲生儿子各方面皆不如此养子。
  
  不过始终“老婆是别人的好;儿子是自己的亲!” 徐温还是想把在扬州辅政的徐知诰替换成自己的次子徐知询,不过历史没有给徐温这个机会--后唐天成二年( 公元927年 ),徐温病死。
  
  徐温死后,徐知询当上了镇海、宁国节度使兼侍中。年纪轻轻、手握重权;目空一切、薄情寡恩,结果是人心大失,以致三弟徐知诲、四弟徐知谏都倒向了义兄徐知诰这一边。
  
  眼见时机成熟,徐知诰诱骗徐知询入扬州,夺其兵权,留滞不遣。后见徐知询庸碌无能,遂令其袭父之东海郡王爵位,外放为官;徐知询自知无力抗争,终日宴饮,数年后终于任上;而徐温其他几个儿子在徐知诰的安排下也都善终。
  
  后晋天福二年( 公元937年 )十月,徐知诰自称皇帝( 南唐烈祖 ),建国号为唐。追谥徐温为武帝,庙号太祖。徐知诰恢复原姓,改名李昪后,再改徐温庙号为义祖。
  所作所为, 多少也表达了一些对这位养父、这位杨吴第一权臣徐温的丝丝敬意。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就是一枪  管理员  发表于 2007-8-8 18: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螟蛉烈祖
  
  
  
  
  昭宗乾宁二年( 公元895年 )三月,淮南节度使杨行密进军泗州。后西攻濠州,拔之,执刺史张璲。
  
  期间,淮南军军卒掠得徐州人李氏之子,此子外形俊美, 让以帅气著称的杨行密心生怜爱, 养以为子; 怎知其长子杨渥性格乖张, 憎恨这个不速之客; 杨行密无奈之下, 谓其心腹徐温道: “此儿质状性识,颇异于人,吾度渥必不能容,今赐汝为子。” 徐温遂为其取名曰知诰。
  
  杨行密真是棋差一着, 把这个本该属于自己的螟蛉义子供手于人。虽然徐知诰后来鸠占鹊巢、谋朝篡位, 但好歹也将养父徐温之牌位摆祭宗庙, 逢年过节还前往纪念一番; 并且所有义兄弟也都好好地过完了后半生。不过对于奠基了吴国朝廷的杨行密来说却是尴尬的--改朝换代、化吴为唐也还罢了, 问题是几个儿子皆为悲剧的一生。而这本来自己是可以避免的!
  
  徐知诰, 字正伦, 徐温名义上的长子。生父姓李名荣, 是徐州乡下一个游手好闲的贫农, 崇佛好道, 经常遁迹于宗教场所, 当地人称之为“李道者”。徐知诰六岁时成为孤儿, 只好去濠州的开元寺出家, 当了个小和尚。
  
  成为徐温养子后, 徐知诰倚靠父荫逐渐发迹。大唐天佑二年( 公元905年 ),杨行密病死,徐温的权力膨胀, 徐知诰也开始平步青云: 后梁开平三年( 公元909年 ), 进迁昇州防御使; 乾化二年( 公元912年 ), 进迁祐州刺史; 乾化四年( 公元914年 ), 进迁检校司徒; 贞明四年( 公元918年 ),徐知诰进入扬州平息动乱, 开始参与吴国的军政大事。贞明五年( 公元919年 ),徐知诰被封为左仆射、参知政事, 正式进入权力核心。

  徐知诰一路走来, 顺风顺水; 除了背后有徐温这棵大树, 就是对人才不拘一格的态度: 唯才是举、不问出处。而这可以从徐知诰身边最重要的谋士宋齐丘身上看出。
  
  宋齐丘胸怀大志,才华超群; 徐知诰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与之交谈,被其见解吸引,不顾其出身微寒,穷困潦倒,甚至一度要依靠娼家魏氏的资助方可度日; 立即引入府中,请为上宾。
  
  宋齐丘自然也没有辜负徐知诰对自己的知遇之恩,频频为其出谋划策、献计进言。
  
  正当宋齐丘在徐知诰身边如鱼得水,准备大展鸿图、一偿宿愿之时,他的激情高调却让杨吴第一权臣徐温心生不快--原因十分简单--养子徐知诰本就政绩出色、声望颇佳,如果再有雄心壮志的谋士一旁辅佐,无异于如虎添翼,将来极有可能会尾大不掉,难以控制,进而威胁到自己亲生儿子的地位,此类的例子可以说是举不胜举。在得知宋齐丘客居在自己熟知的石头和尚的寺院内,便对和尚说道:“宋措大在吾儿门下,甚非纯信之士。虑其近习,不以忠孝为务。望大师察之。” 和尚乃伺其所为。宋齐丘察觉到徐温的用意,自是晨出暮返,归必大醉,或以花街柳巷的淫歌艳曲示之。和尚果然中计,乃谓徐温道:“措大盖一狂徒,不足为虑。” 徐温这才放心,由是不再留意。
  
  从贞明元年( 公元915年 )开始,徐知诰就担任了昇州刺史。徐知诰把昇州当作自己的根据地,休整城墙、改造官衙、发展生产、广招人才,是精心呵护; 凡事是亲历亲为,毫不马虎,昇州在其治理下日益富庶繁华。后来徐温来昇州视察,看上了养子的地盘,想在此居住享乐。便提出对调换迁驻地,让养子担任润州团练使。徐知诰自是万般不愿,犹豫不决之下请宋齐丘前来商议。
  
  徐、宋二人在府邸的顶楼密室中相会。事先遣人撤去室中所有的屏风,以防隔墙有耳、他人旁观。雪夜风寒,室中摆置了一尊火炉,平日密商二人对坐皆不言语,只是用拨火棍在炭灰上书写,即写即抹,仿佛手谈; 宋齐丘了解到徐知诰的苦恼后,便在炭灰上草就了扬、润州的地图,另在扬州一侧留言数字,又特别注明“徐知训”三字。徐知诰见后,考虑良久,不禁微微一笑,点头称是。翌日,徐知诰即启程赴任。
  
  其实宋齐丘提醒徐知诰的很简单:徐知训骄横淫暴、飞扬跋扈,时刻都会出事; 而扬、润州仅一江之隔,扬州旦有风吹草动,徐知诰即可渡江、争取主动。所以调任润州,对于徐知诰来说实在是一大机遇。
  
  果然不出所料,贞明四年( 公元918年 ),徐知训被吴将朱瑾所杀,扬州骚动。徐知诰第一时间从润州进京勤王,稳定局势,恢复秩序。待徐温赶回扬州,徐知诰已然控制了首都,徐温其余的儿子皆年幼,只好令徐知诰接替徐知训, 管理扬州政事。
  
  宋齐丘从此以后就成为徐知诰的首席谋士,徐知诰对其达到了言听计从的程度。
  
  其后数年,徐知诰是内谋其家,外谋其国,劳心役虑,厚重清俭,深得人心。
  
  后唐天成二年( 公元927年 ),徐温病死。徐知诰拉拢名义上的三弟徐知诲、四弟徐知谏到自己这一边后,诱骗二弟徐知询入扬州,夺其兵权,留滞不遣。
  
  徐知询是徐温职位的继承者,徐知诰不便公然杀之,以免落下养父刚亡、尸骨未寒就屠其子嗣,不仁不义的话柄,但又如刺在喉、不除不快。
  
  一日,徐知诰宴请徐知询。歌舞升平,酒肉酣畅之际,徐知诰倒了满满一大金杯的醇酒,递到徐知询面前,说道:“愿吾弟长命千岁!” 徐知询心机一闪,暗知不妙,接过酒后不饮,却从桌上拿起一只空金杯,把酒倒出一半,然后一杯握在手中,一杯献于徐知诰,说道:“愿与兄各活五百年!” 徐知诰没有想到平时庸碌无能的二弟会反客为主来这么一手,登时面色大变,张口结舌,不知所措,左顾右盼之余,却不接杯; 而徐知询也是手举金杯,不肯退让; 喧嚣热闹的酒席突然间鸦雀无声,安静下来, 好似四周的一切都凝固了。众人束手无策、一筹莫展之时,有个在旁吹奏助兴,名叫申渐高的伶人擅自走上前来,一边说着俏皮话; 一边夺过酒杯,把酒倒入口中,然后把金杯揣入怀中,仰天大笑着扬长而去。等到徐知诰清醒过来,派人送去解药,申渐高已毒发身亡。申渐高用自己的生命进谏,让徐知诰一生铭记,没有再发生兄弟相残之事,名义上的几个弟弟皆为善终。甚至在徐知诰当了皇帝后,有人向其密献毒方,徐知诰还说道:“犯人自有常刑,何需用此!” 是以不用。
  
  长兴二年( 公元931年 ),徐知诰出镇金陵,使长子徐景通留扬州总理国政,任宋齐丘为吴国宰相,辅助徐景通。
  
  后晋天福二年( 公元937年 )十月,徐知诰受吴国“禅让”,自称皇帝。又恢复李姓,并取名为昪( 音变 )。
  
  徐知诰( 李昪 ) 建国号为唐,改元升元,定都金陵。
  
  李昪声称是李唐王朝的后代,想编造一个辉煌的家世,以便使自己听起来更像是一个出身正统、根正苗红的皇帝。
  
  想要编撰家世,首先要编造一整套皇族世系。
  
  李昪准备认血统高贵、文武双全的唐太宗李世民的三子、吴王李恪为始祖。但有人提出李恪被朝廷诛杀而亡,不祥; 不如认唐高祖李渊之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郑王李元懿为佳。李昪就让礼部官员彻查李恪与李元懿后裔的表现。
  
  考察的结果:李恪一脉的子嗣更有出息。
  
  李恪的孙子李祎( 音衣 ),唐玄宗时被封为信安王; 其子李岘( 音现 )为唐肃宗朝的宰相。
  
  经过反复斟酌,李昪敲定吴王李恪为始祖。
  
  接下来有关方面就编造出了从李岘到李昪的世系:高祖李岘生曾祖李超; 曾祖李超生祖父李志; 祖父李志生父亲李荣。毋庸质疑,李昪的这些祖宗的名字都是有关人员杜撰出来的:曾祖李超、祖父李志居然与徐温的祖宗同名!
  
  见到礼部官员呈上的这份精心制作的世系族谱,李昪却不满意,认为其中有个很大的漏洞:大唐享国三百年,历任皇帝二十人; 而自家这根血脉从高祖李渊算到自身,仅仅十代。如此看来,不仅礼部的官员没有什么专业精神,而且这份劳动成果也可以说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那么,是否发还重来,要求相关人员再多编造几代、多取几个子虚乌有的名字呢?
  主管此事的官员见李昪面色不悦,也不惊恐,详细解释道:“十二年为一纪、三十年称一代; 陛下诞于文德,距今已五十年矣!” 听了这番自欺欺人的解释,李昪自我催眠,点头称是。
  
  根据这份“皇帝新衣”般的家世,李昪大兴土木、建造了外形壮观的祖庙。在祖庙里最显赫的位置上,摆放的是唐高祖李渊的神主、其后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排在第三位的则是李昪养父徐温的,并被尊为“义祖”,有些见识浅薄的大臣上疏:“‘义祖’仅为诸侯,不可与高祖、太宗同享祭祀。” 李昪回复道:“朕自小跟随‘义祖’,非其于杨吴安身立命,朕岂可使大唐中兴!” 李昪素以恭孝著称,并且爱惜羽翼,知道要是得势后翻脸,会落个薄情寡恩的恶名,不如做个顺水人情、鼓吹“义祖”、皆大欢喜。
  
  李昪在位数年,对比中原的纷繁战乱,治内是一片祥和,生意盎然。
  不过李昪为了长寿,犯了一个与名义上的李唐祖宗一样的弊病—迷恋丹药!
  服食丹药,初始于战国、发展在秦汉、至于魏晋则风行天下、流风余韵,续唐不绝。而唐代帝王热衷于长生不老、永享富贵,所服丹药基本上是五石散,即以石钟乳、石硫磺、石白英、赤石脂、紫石英这五味主药搭配调和,放入丹炉中烧炼,最后制成红色的丹丸,称之为“灵丹妙药”。其实此类金石之物皆蕴涵酷烈热毒,加之长年累月的烧炼,内火十足,人体是万难承受的,服用后不但不能延年,反而会中毒毙命; 企求长生,实则寻死。
  李昪抵挡不了永生的诱惑,进食丹药,不久便口干舌热、身体不适,进而焦燥不解、真阴灼涸,最终是一命呜呼!
  
  天福八年( 公元943年 )二月,李昪去世,终年五十六岁。被谥为南唐烈祖。帝位由从徐景通改名李璟的太子顺利继承。
  
  南唐开始进入风花雪月的时代!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9

关注

75

粉丝

937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0-2 09:29 , Processed in 0.039110 second(s), 2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