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204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中国探月重磅发现公布 美国当年没做到

[复制链接]
204 0
                       



  5月16日报道,5月16日,在嫦娥四号落月4个多月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由该台研究员李春来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嫦娥四号探测数据,证明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存在以橄榄石和低钙辉石为主的深部物质――而此前,人们并不确定月球深处究竟有什么。北京时间5月16日凌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布了这一重大发现。该发现为解答长期困扰国内外学者的有关月幔物质组成的问题提供了直接证据,将为完善月球形成与演化模型提供支撑。图为:(a)A(CE4_0015)探测点VNIS获得的600nm图像(b)S1探测点VNIS获得的600nm图像(c)全景相机拍摄的探测点S1(CE4_0016)处的全景图像。

  国际上有关月球早期演化的理论认为,月壳是由岩浆洋中较轻的斜长石组分上浮结晶形成,而如橄榄石、辉石等较重的矿物下沉形成月幔。然而,这一关于月幔组成的推论至今被没有很好地证实。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和仪器研制单位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光谱数据的分析发现,嫦娥四号着陆区月壤光谱的吸收特征与月球正面月海玄武岩质月壤光谱的吸收特征存在着显著差异,展现出低钙辉石的光谱特征,并暗示有大量橄榄石的存在。进一步的分析证实,嫦娥四号着陆区月壤物质中橄榄石相对含量最高,低钙辉石次之,仅含有很少量的高钙辉石。这种矿物组合很可能代表了源于月幔的深部物质。

  


  对覆盖着陆区域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数据和高光谱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着陆器和月球车位于玄武岩“平原”的撞击溅射物上,这些溅射物来自东北方向的芬森撞击坑。李春来说,40多亿年前南极-艾特肯盆地形成时已将月壳减薄或完全剥离。芬森坑是由小天体撞击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表面而形成,其犹如在南极-艾特肯盆地表面打的一口“深钻”一般,进一步将南极-艾特肯盆地表面以下月球更深部物质挖掘出,产生的溅射物四处抛射,呈辐射线撒布在冯卡门撞击坑“平原”上。因此,嫦娥四号红外成像光谱仪分析到的对象,正是芬森撞击坑挖掘、抛射到冯卡门撞击坑表面的月幔物质。图为:(a)S1探测点附近岩石的全景相机图像(黑白)。(b)第二月昼石块探测区域岩石的全景相机图像(彩色)。

  来自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消息称,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月球背面的软着陆就位探测,而此次基于探测数据的研究结果,则成功揭示了月球背面的物质组成,证实了月幔富含橄榄石的推论的正确性,加深了人类对月球形成与演化的认识。李春来说,美国阿波罗任务和苏联月球任务返回的月球样品中没有发现与月幔准确物质组成有关的直接证据。
                                                              ?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

关注

9

粉丝

52895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5-1-20 08:59 , Processed in 0.019275 second(s), 2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