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16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格力52亿要约收购被叫停 多元化跨界为何频遭质疑?

[复制链接]
116 0

  本报记者 蒋毅?

  6月12日,格力集团要约收购的长园集团股价在下午的交易中“闪崩”。盘后各种猜测纷起,其中包括“部分要约收购失败”。当日晚间,长园集团发布的一则公告,证实格力集团终止对长园集团部分要约收购。

  根据要约收购协议,若本次要约收购未达到生效条件,则本次要约收购自始不生效,且收购人格力集团的一致行动人将计划在要约期满之日起6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大宗交易等方式,减持其合计持有的长园集团全部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2.05%)。这意味着,接下来格力集团将要为手中的2.05%长园集团股份寻找“接盘侠”。

  52亿要约收购被叫停

  今年5月18日,格力集团发布了《长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要约收购报告书摘要》,计划要约收购长园集团不超过20%的股份,要约收购价格19.8元/股,并提示本次要约收购需报送珠海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和事前备案。

  随后,格力集团向珠海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报送了《关于珠海格力集团有限公司要约收购长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相关事项的请示》,并于6月12日收到珠海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回复,不同意格力集团报送的收购方案,格力集团因此决定终止本次对长远集团的要约收购。

  而在当天早些时候,还没收到消息的长园集团已经先跌停。下午开盘,长园集团股价持续走低,最后半小时尾盘跌停。加上晚间要约收购被叫停的消息,不知长园集团2.7万户股东心情如何。(图一)

  格力集团此次要约收购未获批准,有分析认为可能涉及潜在的同业竞争问题。

  在交易所《关于对格力集团要约收购报告书摘要的信息披露问询函》中,监管特别要求格力集团结合公司、一致行动人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所控制的公司从事的业务,说明上述主体与长园集团的业务是否存在同业竞争或者潜在的同业竞争,其中包括格力电器近年来开拓的新领域如新能源领域等。而长园集团在电动汽车领域里有相关的材料业务板块。

  根据要约收购协议,若本次要约收购未达到生效条件,则本次要约收购自始不生效,且收购人格力集团的一致行动人将计划在要约期满之日起6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大宗交易等方式,减持其合计持有的长园集团全部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2.05%)。这意味着,接下来格力集团将要为手中的2.05%长园集团股份寻找“接盘侠”。

  要约收购被叫停的原因,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此前因这起收购,格力集团与格力电器之间的“母子之争”再度引发市场热议。

  一年半以前,长期将格力集团董事长与格力电器董事长两大职位“一肩挑”的董明珠卸任格力集团董事长。随后格力集团新领导层提出“二次创业”,试图再造新格力。那么此次要约收购长园集团,是“二次创业”的一次尝试吗?

  公开资料显示,长园集团是一家专业从事电动汽车相关材料及其他功能材料、智能工厂装备、智能电网设备的研发、制造与服务的科技公司。作为新能源汽车材料制造商,长园集团与格力电器近年押注的珠海银隆在业务上有所重合。

  而格力集团在回复上交所的问询函时,从产品类别和功能、拓展领域、目标客户等方面对格力电器和长园集团的业务进行了解释,尤其对二者在新能源方面的产品和业务模式专门进行了说明,还强调格力电器与长园集团目前从事的主营业务中不存在实质的同业竞争。

  但解释似乎并没有赢得市场的信任,业内仍普遍认为格力集团要约收购长园集团,是想进军曾被格力电器看上的新能源车领域,“母子之争”的猜想再一次被放大。

  业内人士表示,出现集团收购对象和子公司业务方向重合的情况,说明格力集团和格力电器的沟通出现了问题,格力集团在计划进行这次收购时,没有考虑到格力电器和董明珠的感受。

  跨界业务频频失败

  作为国内网红企业家之一,董明珠对于格力的贡献有目共睹,帮助格力进一步建立了市场优势,并且在营收和利润上不断创造佳绩。不过,近两年,董明珠开始“不安分”起来:先是要做手机,接着又投入大笔资金造车,现在又要研发芯片。

  而就在董明珠的野心不断扩张的同时,跨界业务却都没有按照预期的样子发展。

  格力做手机的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手机是未来智能家居物联网的核心终端,有利于格力建造属于自己的一个家居闭环。另一方面,手机确实也是当下硬件市场中最为火爆的品类,未来的潜力也更大,否则也不可能有接二连三的品牌入局。

  2015年3月,董明珠宣布格力手机已经做出来并在使用。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格力又推出了两款新机型,但都是既不叫好也不叫座。从格力商城官网可以看出,所有手机加起来的销量也不到12万台,相比较主流品牌商上亿上千万台的销量,可以说是毫无竞争力。

  销量是一款产品好不好的最直观体现。

  三年时间,格力做手机可以说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完全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市场上几乎也是没有任何声音,还不如一些“山寨品牌”,只能算是小打小闹,自娱自乐。

  但是,手机业务上的不成功并没能阻挡董明珠进一步拓展的信念,下一步迈得更大,直接进入汽车领域。

  造车不同于做手机,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在资金成本上都不在一个量级。不过,董明珠的动作却很快,相继在多个地方建厂,势头凶猛。据悉,2017年以来,银隆先后在8个城市扩建或新建新能源产业园,投资总额高达700亿元。但是,过多的布局建厂却并没有带来更多的收益,反倒成为了累赘,导致产能过剩。

  对于银隆遇到的困境,有业界人士透露称,未来银隆的部分工厂可能会出现转让或向乘用车转型的情况。目前,整个新能源市场,乘用车的发展势头较猛,产量和销量上都在大幅增加。

  此前,在多次谈及银隆时,董明珠都表示,新能源是未来的趋势,目前市场还有巨大的空缺,现在入局是非常好的时期。只是,对于董明珠和银隆来说,确实抓住了时机,但是能否走得更远就不得而知了。

  投资芯片或成最靠谱跨界

  在过去的2017年,格力电器交出了一个不错的财报。数据显示,格力电器2017年营业收入1500.2亿,同比增长36.24%,净利润224.02亿元,同比增长44.78%。但是,亮眼的财报背后,格力电器2017年度没有分红计划,而上一次没有分红计划还是在2006年度。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格力将重点布局智能装备、智能家电、集成电路等产业领域。

  不过,投资者并不买单,在格力电器宣布不分红后,其市值大跌上百亿元。分析认为,格力电器要加大技术投入造芯片,这本没有错,也是未来长远发展的基石。但造芯片是需要长期地资金投入,更像是一个无底洞,肯定会对格力的利润造成影响,并且接下来几年内都会有不利的影响,自然也就损害了投资人的利益。

  与此同时,董明珠还表示格力电器今年的营收目标是2000亿元。对于处于血海中的空调行业,格力电器要想一年内增加500亿元的营收,可以说是十分困难,加上芯片的资金投入,更是对让格力未来的投资回报预期不明朗,导致很多投资者第一时间不看好。

  不过,对于董明珠来说,一旦决定的事情便会持续做下去,直到成功。这种性格有利于推进企业前进的进程,但是也意味着一旦前行就没有回头路。对于格力来说,与其它品牌合作,通过收购的方式,可以加快芯片的研发。但即便如此,未来也需要投入资金、人力和时间进行试验和规模量产。

  有人、有钱、有技术,能够承受资本市场的压力,格力造芯片就已经成功了一大步。而一旦研发成功,对格力将会是革命性的转折。纵观这几年格力的转型变革,造芯片可以说是最靠谱的了,就看其能否熬得住了。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

关注

15

粉丝

4246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1-19 12:53 , Processed in 0.021264 second(s), 29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