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56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博士生们眼中的2017年 ―新闻―科学网

[复制链接]
156 0





吴桐

北京大学空间物理学



李元杰

中国科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



张洋

武汉大学新闻学



王芳

中央民族大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许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郝宗娣

韩国明知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

回顾2017年,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吴桐:2017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有幸能够在中国南极中山站工作、生活一年。我在这儿承担的任务主要是照看十多台进行高空大气物理和极光观测的科研仪器。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和我的队友们获得了可以装满几十块硬盘的观测数据,领略了南极独特的自然风光,交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尤其是,我从本科开始到博士生阶段,都在进行与极光相关的学习与研究。在南极极夜期间,我终于可以亲眼见到它的真实面貌,这种感觉实在是妙不可言。

李元杰:2017年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在学业上的进展,无论是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了一定的转变和进步。前两年的积累开始有所质变,自己也开始真正理解科研的严谨性与科学性,这也让我面对未来的科研任务充满信心。

张洋:对我而言,2017年最大的收获就是顺利完成硕士学位的攻读,留在本校继续博士阶段的学习。三年前,我从理科转入文科读研时,便决心以学术为志业,希望能在象牙塔中从事学术研究,今年起正式走上了这条道路,甘苦于斯,歌哭于斯。刚刚转入文科时,我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有了大量的时间可以自由读书,徜徉于东西方思想的万神殿之中,涵泳优游,其乐无穷。时间稍长,论文发表的压力袭来,便不免心生惶惑,在东西方哲人睿智目光的睽睽注视之下,意识到自己的平庸和浅陋,不断怀疑自己研究的价值,陷入频繁的自我否定之中。如今心态渐趋坦然,不再奢求宏大叙事的理论美感,转而寻求从中观问题入手,在经验材料与理论框架之间往复穿梭,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王芳:2017年我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学习上的进步。在准备论文开题的过程中,我通过阅读文献和研究相关理论,对于研究对象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知识体系和思考构建能力方面也有了提高。但如果从科研量化的角度来衡量的话,那我今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南大核心期刊(CSSCI)上发表了一篇华裔文学研究方面的论文。

郝宗娣:2017年是我博士生涯的最后一年。经过四年的学习,我终于即将毕业,这应该是我最大的收获了。读博的酸甜苦辣,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而博士期间最后一年的个中滋味,更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博士学习的前期,我一直都在无止境的论文里寻觅着,在一再失败的实验里执着着,并且习以为常地认为“时间还长着呢”。然而,在某一时刻停下来观望的时候,猛然发现三个春秋已经悄悄溜走,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于是开始以延长自己工作时间的方式加快进度。这个时候,我无比感谢我的导师张德镇教授一直以来对我的严格要求。正是他一贯接近苛刻的严格,使得我在过去几年里愈加训练有素,此时即使加快进度也很少出差错。我的内心也更加从容和强大,不会再因为实验中出现问题而不知所措,也不会因为论文被拒稿而心灰意冷,更多的是冷静思考,寻找对策。读博同生活一样,更是生活的一部分,虽然“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但是“对策总比问题多”。

许伟:自2016年9月份博士入学后,我花费了半年的时间去完成博士毕业所需要的学分以及相关的一些事情。自2017年3月份起,我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文献阅读、野外地质调查、第一手资料的整理、做实验和数据分析上。回顾2017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对于自己的研究课题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实验技能也得到了锻炼,同时我还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基础地质素材用于文章和大论文的撰写。

以10分为满分,给你这一年的学业生涯打个分。

吴桐:我会打8分。总体来说,过去一年在南极的生活是丰富多彩且颇有收获的。觉得有些遗憾的有两点:一是部分仪器的故障因为自己能力和当地条件有限没有能够顺利解决,对观测数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还得麻烦下次考察队的队员进行维修工作;二是在过去的一年中感觉自己的学习和科研工作的进度相比于国内还是慢了不少,回国之后还得更加努力赶上毕业进度。基于以上两点原因,各扣一分,所以给自己过去一年的学业生涯打8分。

李元杰:我会打7分。虽然自己的学业有了进步,但并非一帆风顺,平时的科研工作还是走了很多弯路,最后的成果依然不太令自己满意,没有完成之前制定的计划。当然,如果与导师的要求相比,差距就更大了。所以,我还有更大的努力空间,希望能在新的一年里做到心目中的满分。

张洋:我想给自己打7分,略高于及格,远未达优秀。从数据上看,2017年我读了100多本书,看了100多部电影,去了几个新的城市,认识了几位新的朋友,发表了两篇旧作,新写了两篇论文。吃喝玩乐不谈,论文写作和发表的成果实在乏善可陈,跟理工科同仁比起来更是相去甚远。

王芳:我会给自己打8分。这一年,我发表了文章,参加了学术会议,听了许多讲座,论文开题工作也即将完成,总体来说,学习状态不错。扣掉2分是因为深知自己有懈怠和心浮气躁的时候,有表面作出“努力”实为自欺欺人的时候,在学习计划上也有拖延的现象,学习中也会有情绪化的倾向。想要踏踏实实做学问,这些毛病都得克服。

郝宗娣:过去的这一年里,我深刻认识到了“厚积薄发”的含义。作为即将“出山”的“修道者”,我给自己过去一年里的学业生涯打8.5分。在充实的2017年,我虽然深知自己依旧有很多不足,但在这期间的成长和进步却是前所未有的。学业上的成绩,让我看到了刻苦之于进步正如耕耘于之收获;心智的成熟,让我更加敢于面对未来,不惧挑战。这一年里的遗憾,就是自己太过集中于学业而忽略了对于时间和个人生活的安排。这一点不但对于日常生活有影响,对于学业也很重要。科学管理时间和自己的业余生活,可以令我思路清晰,心情明朗,更重要的是身体健康。然而,我却以学业之忙为借口,缺乏锻炼和娱乐,导致多数时候状态不佳。我想,若是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我可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许伟:我会为自己的2017学业生涯打6分,不能再多了,有一部分辛苦分在里面。因为这一年我虽然做了很多工作,阅读了大量文献,也积累了不少实验数据,但是就成果来讲,进展不大,特别是文章撰写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障碍。

在2017年中,给你压力最大的事情是什么?

吴桐:即将过去的一年给我压力最大的事情反而与南极无关,而是因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不确定性而感到的焦虑。现在离我计划博士毕业的时间还有一年半,正是处在对于博士毕业之后是要继续走科研道路、去推荐的对口单位工作还是去参加校招的“迷茫”时期。但是未来无论走哪条路,都需要尽早确定方向并且为之进行相应的准备。而在南极,可以说人是处在一种“半脱离社会”的状态,不仅沟通交流不像在国内那样顺畅,很多有益于未来学术或者职业生涯的事情,比如参加学术会议、公司实习等都无法进行。总的来说,我既还没有确定自己未来的方向,也无法为之进行相应的准备,这就是给我压力最大的事情。

李元杰:最大的压力还是论文的压力,更确切地说是毕业门槛的压力。这种压力可能来源于两个方面:自我评价和与他人对比。

一方面,2017年很多工作都没能按照预期进行,在研究项目和论文发表方面都落后于既定计划,觉得自己当初考虑问题太过草率、过于理想化,造成压力增大。

另一方面,班里其他作数据分析或算法优化的同学基本上都达到了毕业要求,有的开始实习和找工作,反观自己却是比他们差一截,虽然可能有研究方向差异的原因,但这种现实总会在无形之中造成自己的心理压力。

张洋:平心而论,2017年我在学术上的进展确实低于自己和师友的预期。一方面,陡增的事务性工作占据了大量精力,读书思考写作的时间被拆分为碎片;另一方面,是自己的惰性使然,论文写作的执行力不够,一拖再拖,时间利用的效率太差。当下学术界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利用好时间,提高自己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也成为我当下最大的压力来源。

王芳:对于我来说,2017年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博士论文开题的准备工作。这一整年的时间,我都一直在准备着博士论文的开题,从搜集文献到建构论文的框架,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反复的论证和修改,兴奋的时候整夜工作停不下来,沮丧的时候甚至对自己的科研能力都产生了怀疑。我相信很多博士生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也都经历过这种痛苦和压力。但正如导师所说,“慢工出细活”,做学问是一种耐心和毅力的修炼。还好,2017年即将过去,而我也准备在开题之后立即进入博士论文写作的阶段。

郝宗娣:依旧是毕业。毕业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当我意识到自己博士生涯即将结束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我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完成我的研究计划。并且,现有的结果不能只让我自己知道,一定要整理成文来发表。于是,我每天都不知疲倦地做实验和改论文。导师对于我的勤奋是很满足的,但我并不满足于自己只用“勤奋”二字来迎接毕业。同时,因为期望比较高,所以压力便随之而来。庆幸的是,压力适当地转化成了动力和信念,我的学业成果也初见端倪。我想,虽然严格要求会让自己有很大的压力,但正所谓“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最终取得的成绩会让自己相信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毕业还意味着“失业”,所以毕业给我的压力还在于就业。由于一直苟安象牙塔,接近而立之年,我却从来没有找过工作。缺乏社会经验的我虽然忐忑于步入社会,但我相信,已经过无数次历练的自己可以应对所有的挑战。

许伟:主要有两方面压力。一方面是生活压力,另一方面就是毕业就业的压力。

作为一名已经26岁了的博士生,我一直没有用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在这个年龄阶段,父母会开始操心我的婚事,以前的同学有的已经工作、发展得很好,有着丰富的经济来源,有车有房,诸如此类的东西给我带来了不少生活上的压力。

除了生活上的压力,我还面临学业上的压力。有一篇SCI论文是博士毕业的关键因素,但是英文的SCI论文并不容易写出来,这是毕业不得不面对的压力。即便顺利写出一篇英文SCI论文进而顺利毕业,但是从目前地质专业的就业情况来看,也很难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也是一种压力。

谈一谈对2018年的期待或计划。

吴桐:希望来接替我工作的南极考察队友能够把中山站的科学观测工作越做越好。希望自己在过去一年中写出的论文能够顺利发表。从回国之后到毕业之前,留给我的时间只有大概一年半左右,希望之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能够一切顺利,并且能按时博士毕业。另外,对于博士毕业之后自己何去何从这个问题,希望自己能够在2018年找到答案,并且为之付诸相应的行动。

李元杰:对于即将到来的2018年,我希望能在研究领域进一步提高,无论是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是具体研究问题的手段、方法,都希望能更加严谨、熟练;同时也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论文顺利发表,尽快达到毕业要求。此外,我也将多一些科研之外的阅读、旅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总之就是要在科研之外更加充实自己。

张洋:首先在学术研究上,我要求自己少读闲书,多写论文。只有通过动笔写作,才能迫使自己带着明确的问题意识读书思考,将有限的精力收敛到核心的问题域之上,将浮光掠影式的泛读转化为掘井及泉式的深究,将知识的消费转化为思想的生产,希望尽早确立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奠定在学术场域中安身立命的根本。

同时,还应当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开阔学术视野,希望能够直接参与到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之中。

其次,社会科学研究者应当与自己的研究对象保持真切的联系,而非借助书斋的荫庇,隔绝与现实生活的气息感应。我希望在新的一年,能够更多地走出校园,扩大与各行业人士的交往,理解当下中国现实问题的复杂性。作为新闻学研究者,我尤其希望2018年能抽出时间进入新闻编辑室从事田野调研,考察在这个传统媒体风雨飘摇的时代,新闻从业者应当如何为人们的理性交往和民主实践作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两个月之后,我即将迎来自己的27岁生日。看着校园中意气风发的“95后”“00后”小朋友,不免有年华老大,一事无成的感慨。梁任公曾有诗云“男儿三十无奇功,誓将区区七尺还天公”。既然选择学术道路,自然也断了建功立业的念想,只是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能够变得更加成熟,能够为自己的家庭和朋友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推动周遭事物的良性发展。

自读研以来,每逢岁末年初,我都会仪式性地盘点过去一年的得失,给新的一年立下若干flag,然后再在新的一年眼睁睁地看着它们相继倒下。今年的愿望实现起来多半也很困难,不过取乎其上,得乎其中,立下一些目标督促自己总是好的。

王芳:2018年,我期待自己能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能够按照计划进行博士论文的写作,能尽快完成另外两篇期刊论文的写作并发表。

郝宗娣:我期望自己在新的一年里能够改进,尤其是要学会科学管理时间:忙碌的学习之余,留出适当的锻炼和娱乐时间,学会享受生活和调节自我,以更好的姿态来面对更大的挑战。

一直以来,我都以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为傲,更为她取得的骄人成绩打Call。我国政府对于留学归国人才的政策愈加优越,这令海外留学的游子更加心系祖国。作为其中的一员,我热切地期待自己能够投身于祖国建设的大潮之中,为推动中国这艘飞速前进的巨轮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在海外学习的四年时间里,我得以从另一个视角观察和思考祖国的方方面面,包括一些不可回避、必须直面的问题。我来自环境问题突出的河北,作为环境工学专业的科研工作者,我期望能够用自己所学为家乡环境改善作贡献。

许伟:正常来讲,我会在2019年6月份毕业,所以迫在眉睫的事情就是文章的撰写。因此,我对于2018年没有过多的期待。2018年,我希望在健康平安度过的基础上,能够有一篇英文SCI文章被接收。至于其他的计划主要也是围绕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简单来讲就是阅读文献和撰写文章。

(本版内容由本报记者温才妃、王之康,见习记者许悦采写整理,郭刚制版)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

关注

15

粉丝

4246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1-15 05:21 , Processed in 0.027705 second(s), 31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