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3760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就是这篇文章惹得杨振宁夫妇那是相当的生气

[复制链接]
3760 6
流苏  曼省名人  发表于 2006-7-7 02: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讨厌这姓杨的.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流苏  曼省名人  发表于 2006-7-7 02: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华学生怒批杨振宁:不忠、不孝、不仁、不义》<br />杨振宁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很幸运地在每一个选择的关头作了对自己人生最有利的选择。他这样一语蔽之,掩盖了其言下之意,没有像邓稼先、钱学森等人冒死回国,是自己的幸运,因为这样才不会在国内艰苦的环境中早早过世,为祖国付出毕生精力而无法享受国家的富强所提供的优越条件和上帝最后的礼物。 <br /><br />关于杨振宁为什么不回国,杨先生的回答是:在我之前的中国人赴海外求学,都是学成即回国。可是当我拿到博士学位之时,韩战爆发,美国不允许理工科博士回国,因此滞留在美国。而为什么加入美国国籍?杨振宁的回答是因为他所持的中华民国护照在出国旅游签证时非常不方便,所以加入美国国籍。 <br /><br />在这里,我想说出心里觉得很不舒服的几句话:很多当时出国留学的杰出学者,拿的都是博士学位,他们也知道美国不允许他们回来,可是,国家正遭遇苦难,八年抗战、三年内战之后中国人民并不能完完全全地站立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国家作为世界的唯一霸主,不肯放弃在亚洲的势力存在,所以,当摆脱八国联军、摆脱帝国主义铁蹄侵略的中华民族正有机会一统中华板块,而日本作为战败国在亚洲已奄奄一息无法实现在亚洲的实力制衡之时,巧妙插手朝鲜战争,试图在与中国东北接壤的地方建立一个傀儡国,同时牵制中国与日本,也牵制了中国统一台湾的步伐。 <br /><br />也许此时,作为掌握世界先进物理科学技术的顶尖科学家,留在世界上最强的国家是一种“幸运”有一整套科研环境让其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也有优越的环境,在杨振宁七八年后获得诺贝尔奖即可拿到普林斯顿50万美元的年薪,可是杨振宁有没有想到,为什么美国在六十年代给他媲美国际巨星的待遇?为什么有同时赴美留学的钱学森与美国抗争一年零六个月,历经美国的软禁折磨直到周恩来用朝鲜战争的十名美国战俘把他换回国?为什么同样博士学位的邓稼先不顾当时禁止理工科博士回国的禁令一定要回国为国家完成原子弹研究的事业?没有这些掌握国际先进科研技术的学者回来为国家打下国防科技、核工业的基础,中国现在有杨振宁得以享受的环境吗? <br /><br />杨振宁回避并忽略了之前同一批出国留学人员的贡献,大大炫耀吹嘘自己在美的成就,并鼓励下一代科研人员走这种“有利于自己人生的选择”。对于祖国的认同因为国家的护照出国旅游不方便就抛弃了,他还有什么资格在这里宣扬自己的成就,更细致入微的比较和自己合作过的科学家在自己的科研成果中的投入,影射李政道是那种作出30%的贡献,一定要说自己有70%功劳的那种人。 <br /><br />为了抬高自己规范场的地位,把和自己合作的米尔斯教授说成是所在的俄亥俄大学五十年来所有科学上的论文、无论、生物、数学、化学、还是其它物理学成就,都没有米尔斯教授和自己发表的这篇论文重要。 <br /><br />以此类推,从来没有培育过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清华大学,这一百多年来所有科研方面的成就,恐怕也没有杨振宁任何一篇小文章的贡献,所以,他选择80几岁后回国养老,让科研落后的中国见识一下国际级大师,也就怪不得顶着国人这么大的质疑,迎娶一位离婚在职研究生,因为以他所作出的贡献和人生抉择的成功判断,在任何时候都要作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老年回国养老的杨振宁,不选择一位对自己追求不矣的年轻女人,还能作出什么体现其人生精明的判断和价值的呢? <br /><br />杨振宁这种回避重点的说法,在主持人挖掘71年回国听到邓稼先说原子弹是完全靠中国人自己研究做出来的成果时,杨振宁为什么落泪的原因,是否因为自己的祖国能作出这样自豪的成就,而作为搞这一行、物理研究的顶尖科学家,没有为国家尽一份力的遗憾?或是这项研究居然由自己的朋友、童年一起成长一起留学的邓稼先完成,而感到懊悔呢?杨振宁的回答是很多种感情参杂在一起,不是仅仅因为一种原因才止不住落泪。 <br /><br />对于杨振宁这种和李政道争执了半个世纪的顶尖科学家,他怎么会不在意国家关键性的科研成就有没有自己的参与呢?可是作为因为旅游签证不方便就把自己的国籍放弃的一位所谓美籍华人,他来讲爱国,恐怕台独分子都要耻笑,试问台湾两千四百万同胞有多少人因为世界上只有二十个国家承诺中华民国,而与世界上很多国家出现签证麻烦而放弃自己的中华民国国籍?杨振宁现在还用这个理由出来讲,是不是提醒国外留学人员,当你的中国护照不好用,赶快换一本美国的吧,管他爱国不爱国“有利于自己”才是优先考量。 <br /><br />清华在中国的历史上,虽然没有培养出获得诺贝奖的国际性科研专家,可是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扎实而不受政治风气影响的奉献。无论在国家科学、工业、等各方面建设领域,都展现着一种勤勤恳恳、实事求是、中流砥柱的作用。也许中国一路走来的国力,还没有条件作出世界顶尖水平的科学研究,可是国家各方面发展特别是工科类的基础和成就,清华培养出来的人代表一种风气、一种作风,这种风气和作风,是能够在各种政治风波和潮流中,依然把握国家建设的实际工作,哪怕在文革的环境中依然没有让国家的国防科研、基础研究停滞或放弃,为中国社会民生的发展,做出符合事理的种种实干与基本原则。 <br /><br />可是在今天清华园的这次访问中,我觉得很多东西扭曲了。通过暧昧与一脸微笑的王志,他所想讲又不敢直接讲的那些提问,通过杨振宁得意与自我炫耀的种种做法,通过一旁满足与欣喜地参与录影的翁帆,我只能说,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观念冲击真的太大了,大到半个世纪前不顾一切回国奉献的老一辈科学家的牺牲都得重新定义与思考了。也许通过这次的提问,杨振宁会回忆起当年他所做出的选择,当年听到老朋友原子弹是中国人自己研究出来的事实那种震撼。可是今天他的选择、清华的选择、翁小姐的选择、都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br /><br />更确切的定义是:这是一位 80多岁还回国养老享受国家特殊照顾的伟大美籍华人科学家,他身边是他晚年上帝所赐与的最后一个礼物,而这个礼物现在也属于美国,清华所做出的巨大投入是为这一对美籍华人在中国的价值宣扬作全面背书。杨振宁对中国最大的价值体现是其一生在任何时候都做出对的选择──当然是对他自己。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翁帆,一位28岁嫁给82岁美籍华人的年轻女子。这恐怕是中国社会本年度最有社会价值判断的选择了。而今晚,杨振宁为这一价值认定,作最完美的解释。 <br /><br />杨振宁的人格 <br /><br />一个人要想在这样一个清浊混杂的社会里干干净净地走完自己的一生,很不容易,若还能奉献全身心于自己的事业,且能取得伟大的成果,则更难。 <br /><br />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干干净净地走完了自己一生的人,他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他又是一个将整个身心奉献于自己的事业的人,因此赢得人们的崇敬;他更是一个成就丰功伟绩的人,因此使人们由衷地钦佩和敬仰。 <br /><br />扬振宁和邓稼先是同乡,初中同学,西南联大同学,一起坐船去美国留学。后来两人有着完全不通的价值取向,走上了完全不通的道路!扬振宁留在美国繁华世界,靠获得诺贝儿奖,出尽风头,晚年还不甘寂寞!邓稼先当年毅然回国,为中华民族的两弹一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惜的是由于当年的科研试验条件有限,人身防护条件简陋,邓稼先由于核辐射过多,身患癌症,英年早逝,实为国家民族之大殇!但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从历史和国家角度来说,邓稼先必将千古流芳,永垂不朽!是他,永远的奠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战略安全和民族地位!不管过多少年,所有炎黄子孙都将崇敬他! <br /><br /> 在一次爆炸失败后,几个单位在推卸责任。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有人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他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捧着,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就是这一次,伏下了他死于射线之下的死因。 <br /><br />邓稼先有一次开会在西湖,他拉着同仁在“精忠报国”那四个古意盎然的字前照了一张相片。许鹿希说,邓不爱照相,但这张照片是他自己要照的。当初随邓稼先一起搞原子弹的科学家,有些中途而退了。因为“没有科研成果,不能家庭团聚,不许亲友通信。作为知识分子和普通人的生活、乐趣、权益,是必须牺牲掉的了。 <br /><br />杨振宁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br /><br />不忠:杨振宁先生在祖国最困难的时候毅然加入美国籍,父亲劝说也无效,不肯归国效力。拿到诺奖的志得意满的杨因为买不到长岛的房子耿耿于怀(最后还是屈居在教授区买了房子) <br /><br />不孝:加入美国籍,为此事杨的父亲到死也没有原谅他,是为不孝。 <br /><br />不仁:在祖国富强时,又在与某名牌大学的互相吹捧炒作中,回国颐养天年,自从回国以来,东走走、西逛逛,忙着走穴炒作,不愿踏踏实实做工作。 <br /><br />不义:窃李政道的研究成果,得诺贝尔奖,还倚老卖老的将名字写在李政道的前边,并出书丑化李政道;杜夫人刚刚过世,大一的基础物理刚开课不到半个学期,就一心想着上帝的最后一个礼物... <br /><br />想想学位毕业7天,不顾美国阻挠毅然回国的邓稼先,为中国的国防核工业呕心沥血,年仅52虽因放射性影响身患癌症去世。 <br /><br />想想同道的李政道先生早年毅然回国,从70年代起,李政道教授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科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了在中国发展高能物理和建立高能加速器,后来成为建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北京谱仪和进行高能物理实验的骨干;1982年当我国高能物理事业举棋不定的关键时刻,他帮助我国选择了一个既先进又符合国情的BEPC方案,并成为当今世界上在c-τ物理研究能区唯一的高亮度电子对撞机,并做出了重要的物理结果。 <br /><br />想想刚刚过世的陈省身先生,生活俭朴、出钱出力、培养弟子、呕心沥血,一心祖国科学事业,真泰山北斗。身为科学家,应当规范言行,树学人之楷模; <br /><br />从一些以往的传记回忆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杨在人品上不及李正道,也不及大多数解放初回国的科学家。理由:从年龄上看,李比杨年轻而同时获奖,可以推知李更有创造力,而杨此后却经常纠缠于论文署名的事情,从中国社会传统可以知道,大概杨年长处于领导地位,而具体的事情大部分由李来完成(很难想象李不干什么事却去抢年长又干许多事的杨的功劳),奥本海默也调和不了。 <br />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summer  曼省名人  发表于 2006-7-7 02: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好!!!!!!!!
不求发帖多,但求一日三处。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meihuanggui  贵宾  发表于 2006-7-7 02: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牛吃嫩草]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流苏  曼省名人  发表于 2006-7-7 02: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纯粹是乱伦啊。苍天啊,简直就是一孙女跟爷爷。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流苏  曼省名人  发表于 2006-7-7 02: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比爷爷还老一辈的叫什么? 太爷爷?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平路,原名路平,祖籍山东,出生于台湾高雄。台湾大学心理系毕业,美国爱奥华大学数理统计硕士,作家;着有《玉米田之死》、《行道天涯》和《何日君再来》等小说。现任台湾驻香港光华新闻文化中心主任。 <br /><br /> <br />不久之前,音乐会中见到那位老科学家与他的新婚妻子。 <br /><br /> <br />其实,我见到的是他们的后脑袋,唧唧咕咕不时在私语。看起来,年轻妻子频繁请教,得过诺贝尔奖的老科学家耐性作答。小鸟依人一般,妻子时时把一头秀发靠了过去。 <br /><br /> <br />结束时他们起身,沿着走道往出口走,众人让路,眼光里有朝圣般的景仰艳羡。男士们大概也深受鼓舞,有为者亦当如是;女士们瞪着她光洁的面孔,这一刻优劣立判,是的,年轻就是胜利。 <br /><br /> <br />两人十指紧扣,走道两边频频轻呼: <br /><br /> <br />「好浪漫!」 <br /><br /> <br />「没见过的,真罗曼蒂克。」 <br /><br /> <br />这么样目光所聚,背叛了世俗?不,我要说,他们恰恰是切合于世俗。 <br /><br /> <br />* <br /><br /> <br />远远看着,白发红颜,像浪漫的佳偶。 <br /><br /> <br />几乎淹没了真相。尤其我们的儒家传统温柔敦厚,总为贤者讳。不像日本,作家习惯写作诚实的私小说,譬如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等人,将老之际,便用文字坦露面对年轻女性苍凉而异色的心境。 <br /><br /> <br />但在儒家传统的道袍之下,老夫少妻的匹配对照于社会期待,反而相得益彰:他们是常规的遵循者,不是顽勇的叛逆者。 <br /><br /> <br />男性家长制的权威操控,其实,正是儒家文化中被一再遵循的家庭模式。儒家的丈夫角色如父如兄,因之,最可以消受白纸白璧般无知无瑕的小女人:幼齿的「幼」、尚青的「青」、乃至雏妓的「雏」,对男人来说,意味着无须拼搏就可以轻松操控。 <br /><br /> <br />更何况,儒家文化对女性的训育也着重在妾妇之德:所谓的妇德、妇工、妇言,都教女人及早放弃自己的自主性,甘愿把心智停留在稚嫩的髫龄。 <br /><br /> <br />对妻子,毕竟是一种太长久的压抑,所以儒家文化的家庭结构包含着隐隐的暴力:日后,不满足的妇人用扭曲的欲望或变态的凌虐,掌理家、支使子媳、或顿挫那只无能的老兽。 <br /><br /> <br />* <br /><br /> <br />真相是…… <br /><br /> <br />老夫少妻怎么过日子? <br /><br /> <br />眼前飞着细小的蚊子,视网膜有破洞,膝盖头也飕飕地风湿骨刺,睡到夜晚有欲尿的感觉,站着,憋气,却又像滴漏一样迟迟出不来。 <br /><br /> <br />老男人的夜,实情像叶慈的诗篇《航向拜占庭》吗? <br /><br /> <br />An aged man is but a paltry thing/老年男人无非琐屑小事 <br /><br /> <br />A tattered coat upon a stick/竿子上汤着一件破布衫 <br /><br /> <br />还有彼此体温也解决不了的孤独。 <br /><br /> <br />见诸艾瑞丝.梅铎(Iris Murdoch)的丈夫John Bailey描述他们晚年相处的书(英文书名是《Elegy for Iris》,中文译成《挽歌》),写到「我们在彼此身上看到了孤独」,当杨振宁碰到翁帆,老年的孤独碰上青春的孤独,加起来,说不定正好是小说家马奎兹的题目: <br /><br /> <br />一百年的孤独。 <br /><br /> <br />无从跨越的还有……两人之间两个甲子的时代,其中难以跨越的时代感。他的生命章节已经写到最后,而前面那些关键的章节,萧条异代不同时,她甚至尚没有出生,又怎样用超前的心智一起去重数、去缅怀、去相濡以沫? <br /><br /> <br />即使两人偶有温馨的时光,不是昂扬、不是灿烂,像是站在晚霞的回光里,随处带着淡淡的哀愁,或许因为快乐而悲伤,或许因为悲伤而快乐…… <br /><br /> <br />问题是,谁会告诉我们这样的真相呢? <br /><br /> <br />* <br /><br /> <br />对隐然合于流俗的事,华人世界总喜欢锦上添花。因此,这「美丽的礼物」,目前看来,将为大师的晚年红袖添香;为传统老男人的生命,添加上令人羡慕的尾巴。 <br /><br /> <br />我在意于它强化的仍是某种「迷思」(Myth)。教导俗世男女,追求最传统的标的物。偏偏有人说他们充满勇气。这是混淆视听的说法。 <br /><br /> <br />其实,他们依着传统的模式相遇与相交,像是某种形式的郎才女貌、某种形式的各取所需,其实并非异类的情爱,亦算不上艰辛的苦恋痴恋,过程既不惊世、也不骇俗,后来婚礼果然祝福盈庭,如果要说当事人有勇气,他与她的勇气加起来也比不过任何一位毅然出柜的同志朋友。 <br /><br /> <br />明明是在传统架构里镶嵌得宜,却名之为浪漫、名之为勇气…… <br /><br /> <br />而我担心的尤其是,这浪漫的「迷思」将影响深远:它关系着女人继续把皮相青春当作本身可欲与否的唯一标准。 <br /><br /> <br /><br />杨振宁翁帆戏水 <br /><br /> <br /><br />杨振宁翁帆挤坐在一张椅子上聊天。 <br /><br /><br />据中国时报报道,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和妻子翁帆在最新一期的亚洲周刊中,联名发了一封公开信,强烈抗议与反驳,一月廿二日亚洲周刊上刊载的平路专栏《浪漫不浪漫?》在影射他们,并要求平路反省和道歉。联名信说:「她的文章中多处是在咒骂我们,我们是骂不倒的,可是她是否应该反省,应该道歉呢?」 <br /><br /> <br />作者无奈:杨翁没幽默感 <br /><br /> <br />「这是一篇好玩的文章,我真的不知道有这样强烈的反应,这是不是叫没有幽默感?」平路有点无奈的说。不过平路〔原名路平〕告诉记者:「他有他认为的真相,我有我的剖析,为什么要跟他们『道歉』呢?为什么我需要『反省』呢?」 <br /><br /> <br />根据杨振宁和妻子翁帆的联名信,他们对平路的文章的反应是「嘲笑和骂了老年人身体不好的窘态;嘲笑和骂了儒家传统的种种;用了多种言语描述老夫少妻婚姻有『解决不了的孤独』。在我们看起来,整篇文章缺少的是阳光、是希望、是同情、是爱」。 <br /><br /> <br />绝非咒骂再看就知好玩 <br /><br /> <br />目前是新闻局驻港单位光华新闻文化中心主任的路平说,她的文章绝对没有「咒骂」杨翁,更加没有对老夫少妻任何贬意。平路说:我只是说外界给予杨翁两人「浪漫」的称号,可能只会影响他们两人的快乐。 <br /><br /> <br />以写作见着的路平说,她希望杨翁「再看一遍我的文章就知道多么好玩」。路平还特别以书面回应杨翁的公开信。她写道:「一篇幽默与诙谐的文章,却说我『咒骂』他们,刚好旁证这代沟,得过诺贝尔的老先生与新现代女性的代沟确实很大。而这种『大男人』的心胸气量,突然让我明了,啊,难怪当年两位得奖的科学家会一朝反目,变成终身的仇家。」 <br /><br /> <br />剖析浪漫意在探讨迷思 <br /><br /> <br />路平继续说:「我顺便也剖析一下什么叫做『浪漫』,那是需要坚贞勇气与叛逆精神的精诚所致。而他们的婚姻,却隐含着对传统价值的归顺依从。其实我是在阐释有关『浪漫』的迷思。」 <br /><br /> <br />路平希望读者特别仔细了解她文章中所说的「明明是在传统架构里镶嵌得宜,却名之为浪漫、名之为勇气....其实并非异类的情爱,亦算不上艰辛的苦恋痴恋,过程既不惊世、也不骇俗,譬如老少配,这种诸种滋味备尝的相处,却可能由于男方是诺贝尔得主、或者是富商巨贾企业主,便也脱离了现实,烘托成为值得向往的浪漫情事」。<br /> <br /> <br />楊振寧夫妇的公开信:婚後快樂並不孤獨<br />[編按:楊振寧、翁帆共同執筆的反駁,以下是摘要----编者] <br />我們以前沒有?nbsp;說過平路女士,也沒有看過她的文章。但是她點了我們的名字,說三道四了一通。我們覺得有必要在亞洲週刊上作一回應。 <br /><br />图:楊振寧夫妇愉快和谐的新生活----老夫少妻一辆车。 <br /><br /> <br />平路在短短一千多字的文章中:嘲笑和罵了老年人身體不好的窘態;嘲笑和罵了儒家傳統的種種;用了多種言語描述老夫少妻婚姻有「解決不了的孤獨」。 <br /><br /> <br />在我們看起來,整篇文章缺少的是陽光、是希望、是同情、是愛。 <br /><br /> <br />文章中說:「或許因為快樂而悲傷,或許因為悲傷而快樂……問題是,誰會告訴我們這樣的真相呢?」 <br /><br /> <br />平路女士:我們現在就告訴你我們相處的真相:我們沒有孤獨,只有快樂;與你所描述的、或所期望的,完全不同。我們認為我們的婚姻是「天作之合」。 <br /><br /> <br />不管平路女士怎樣解說,在我們讀來,她的文章中多處是在咒罵我們。我們是罵不倒的。可是她是否應該反省,應該道歉呢? <br /><br /> <br />二零零五年一月中央電視台播出的《面對面》節目中曾有一節王志和楊振寧的對話。其中有這樣幾段: <br /><br /> <br />王志:其實很多的擔心都是出於關心楊先生。您不擔心翁小姐那麼年輕,她把您騙了嗎? <br /><br /> <br />楊振寧:是。我想是有人這樣想,但還有更多的人我想不是,(他們)覺得我做了不道德的事情,是我騙了一個年輕的女孩子。事實上呢,(我們)想得很成熟的,我想這個是最主要的條件。 <br /><br /> <br />王志:楊先生說過她是上帝給你的最後一件禮物。 <br /><br /> <br />楊振寧:是的,我寫這幾句話,是考慮了以後寫的,是我真實的感覺。你知道所有的詩句,含義是講不清楚的。這句話如果需要解釋,它的詩意就沒有了。<br /> <br /> <br />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评论 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1

粉丝

3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5-1-22 18:08 , Processed in 0.024588 second(s), 29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