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244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决战扎马:当战神遇到战神

[复制链接]
1244 0
http://www.youtube.com/v/G0_ZKw03PCg

1.暗流



大平原之战以后,西庇阿已经主宰北非大陆,他并没有立即举兵攻城,反而停战过冬,并与迦太基开始谈判。这样做似乎给迦太基一个喘息的机会,其中有政治上的原因,也有军事上的原因。军事上,当时攻坚并非那么容易的,不要说迦太基城本身,就是一个尤提卡,从登陆到现在西庇阿还是没有攻下来呢。汉尼拔就要从意大利回来了,西庇阿一心准备与汉尼拔决战,他可不打算在坚城之下腹背受敌。政治上,西庇阿不是一个追求彻底征服的帝国主义者,从他几次与迦太基,马其顿,安条克的和谈来看,更象一个殖民主义者,他想达成的,并非吞并,而是让被征服的国家在罗马的权威下俯首贴耳,成为罗马外围的附庸和缓冲国,因此西庇阿的和平条件历来都比较宽厚。我猜测,这次和谈西庇阿有可能是具有诚意的。另外还有一个个人方面的原因:西庇阿在非洲的成功来得太快太彻底,罗马本土的元老们,当初反对他远征非洲,现在也想来分一杯羹了。西庇阿希望在罗马任命新的执政官统帅之前,尽快达成和平,这样就不必与他人分享征服非洲的荣耀。


西庇阿给迦太基提出的和平条件,主要内容是从意大利和地中海岛屿撤军,承认马西尼沙的努米底亚国王身份,交出舰队,归还战俘,加上战争赔款。应该说按照这份条件迦太基没有失去什么重要的东西,当时的情势下,迦太基不可能指望更好的和平条件了。迦太基元老院批准这份和约很痛快,然后条约被双方联合使团送呈罗马元老院讨论。在此期间,西庇阿和迦太基之间,处於停战但未正式缔结和平的阶段,跟现在朝鲜半岛的局势有几分类似。


可是和平没有维持多久,迦太基城里的主战派又占上风。当一支满载给养的罗马运输船队被风暴吹到迦太基港外的时候,迦太基舰队出航,俘获了这支补给船队。西庇阿一开始还希望和平解决,派遣使团进城交涉,责备迦太基人说,破坏正式停战是你们理亏,况且刚刚收到正式消息,罗马元老院已经批准和约,可以说战争已经结束了,希望你们归还船和物资,大家可以好说好商量。可是迦太基人不予理睬。更离谱的是,虽然限於外交礼仪,迦太基人不能公然袭击罗马使节,但他们趁罗马使团回航的路上,让哈斯德鲁巴-吉斯戈率军舰截杀,杀死了一部分罗马人,剩下的使节在海岸边抢滩登陆,碰到巡逻的罗马步兵才幸免于难。这下子,彻底惹翻了西庇阿。


公允地说,迦太基人这手实在有点反复无常的小人味道,你想接着打下去也就罢了,可是趁停战抢了敌方补给船队,就类似于不宣而战,后来当面欢送使团,再派人半路截杀,在什么时代也算卑鄙行为。是什么给了迦太基人这么足的底气,居然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地惹起罗马人的冲天怒火呢?


原来,他们的战神,纵横天下的汉尼拔,已经回来了。


2.遭遇


汉尼拔这次从意大利回师南下,没有受到罗马本土大军的任何干扰。在北非登陆的,不仅有他久经考验的2万4千意大利军团老兵,还有一支他的弟弟马戈所率领的残部,为数总共1万2千左右,以高卢人为主。登陆不久,又会合了努米底亚一个部族首领Tychaeus率领的2千骑兵,和马其顿王腓力五世派出的4千马其顿兵。马戈的军团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当初在西班牙伊利帕大战惨败之后,迦太基的两位主帅,哈斯德鲁巴-吉斯戈和马戈分道扬镳,吉斯戈回到北非继续指挥对西庇阿的战争,而马戈先退守半岛西南部迦太基最后的据点加的斯港Gadiz。他在加的斯坚持了近两年,但是和以前率军进入意大利试图增援汉尼拔的哈斯德鲁巴一样,马戈心里还是时刻惦记着在意大利半岛苦战的长兄汉尼拔。后来有一次马戈率迦太基军出击,想要奇袭罗马驻军,结果不但失败,而且回到加的斯发现基地已经倒戈,连家也回不去了。马戈索性放弃西班牙,只身逃到高卢招兵买马。高卢人一向是汉尼拔的朋友,马戈在高卢聚集起3万大军,而且训练有素。公元前203年,也就是西庇阿火烧连营和大平原之战的同一年,马戈率军从利古里亚翻越亚平宁山脉,进入意大利北部的波河流域。这一次,马戈几乎重蹈哥哥哈斯德鲁巴的覆辄,在与罗马军团的战斗中失败,自己也身负重伤。不过马戈没有全军覆没,他率领残部撤退。在这年的晚些时候,马戈奉迦太基本土的征召,跟汉尼拔一样,上船回师北非。马戈在回程中,因为伤口恶化而死。这样,汉尼拔的三个弟弟已经全都为国捐躯:哈斯德鲁巴和马戈先后死于援助汉尼拔的努力之中,哈诺在北非跟西庇阿交手时阵亡。


汉尼拔登陆之后集结起大约4万大军,虽然成分复杂,但是骨干是他自己带回来的身经百战的2万意大利军团老兵。西庇阿的兵力反而弱于对手。此时双方的位置,都在北非海岸附近,离开迦太基城不太远。公元前202年,西庇阿做了一个决定:他不但不向迦太基城和汉尼拔野战军挺进,反而转向西南方,溯巴格拉达斯河而上Bagladas,一路上对河谷乡村肆意蹂躏。这是一招相当高明的机动。如果西庇阿径直进攻汉尼拔,对手既有数量优势,又有坚城堡垒,不用说胜算极微,就算侥幸战胜,汉尼拔还是可以自由退入迦太基城这个基地,凭险据守。而西庇阿向内陆兜圈子,一来向助战的马西尼沙靠拢。马西尼沙从国内带领6千步兵和4千骑兵正兼程赶来,会合之后将改善兵力对比。二来,巴格拉达斯河谷是迦太基最重要的经济来源,城里的粮食供给都要靠这里运输。西庇阿打击对方的经济基地,不怕迦太基不着急,汉尼拔就势必被迫尾追而来。这是一个反客为主的思路。


汉尼拔对西庇阿的想法看得也很清楚。起初他不愿意启程去跟西庇阿兜圈子,但是经不住迦太基元老院的催促,於是拔营率全军尾追西庇阿。另一个说法是,汉尼拔根本不听迦太基元老院的招呼,他尾追西庇阿是为了在马西尼沙的援军赶到之前,击败对手,汉尼拔的情报出了错误,并不知道西庇阿和马西尼沙会师比他预想的要快,两军在扎马筑垒对峙的第二天,马西尼沙赶到了。无论哪种说法正确,夏秋之交,汉尼拔和西庇阿两军在扎马相遇。两位战神,终於要石破天惊地交手了。


两位统帅之间的初次见面很有传奇性。汉尼拔开始按照惯例派出特工,刺探罗马营地的情报。罗马军抓住一些侦探,押到西庇阿面前。本来这是两军交战很平常的事情,可是西庇阿又开始玩心理战的把戏了。他不但不为难这些侦探,而且来了个“君子坦荡荡” ,请他们随便参观,想看什么看什么。看完了?满意了?再礼送回营。西庇阿意在给迦太基士兵一个心理震摄:我就是那么自信,让你刺探又有什么了不起,一样能打败你。汉尼拔得知以后,心里暗惊,跟罗马作战15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会故弄玄虚的罗马将军。这次,自己是在与一个堪称对手的统帅相对抗。


后世麦克阿瑟曾经说过,“高于众人之上的战士祈求和平。” 汉尼拔和西庇阿,都是优秀的统帅,也都是具有宽宏的人格。扎马决战之前,汉尼拔派遣使者谒见西庇阿,建议两人在中立地带会一面,争取最后的和平机会。西庇阿经过上次议和被骗,这次是绝对不想和平了,但是并不拒绝见一见这位前辈传奇人物。


那一年,汉尼拔45岁,西庇阿34岁。两人各带1名翻译,会于两军之间的无人地带,双方的卫队等距离远远留在身后。


李维的罗马史记述了这次历史性的会面,严肃的历史学家很难相信这段描述是精确的而非小说杜撰。另一方面,李维在此是转述波利比乌斯,而波利比乌斯与西庇阿家族后代和部将都过从甚密,他的记述,在当时已经流传开来。所以一般历史学家认为,对两人会面的记叙,虽然细节肯定有杜撰,但大致内容应该不差。


据李维说,当两位统帅相向立马,互相看到对方的时候,顿生仰慕之情,都惊呆了一时无语。真所谓英雄相惜。


汉尼拔先对西庇阿致敬,开始演说,汉尼拔的主题,从战争命运的不可知切入:“就拿我本人来说,胜利曾是如此近在咫尺,今天却要来主动提议和平。更加巧合的是,当年入侵罗马的第一战,对手是你的父亲,今天竟是向儿子来谈论和平。罗马被敌人兵临城下,转瞬间,迦太基也尝到被敌人兵临城下的味道了” 。言下之意,既然命运是不可知的,胜利是如此难于保证,你凭什么认为必胜呢?


为了增加说服力,再加上自己的例子:“我亲身体会过命运女神的不可预测,你,年轻的普布利乌斯,被胜利女神垂青的人物,可能不信忠言,可是你想想,当年我在特拉西米尼湖和坎尼,不比你今天更不可一世么?想想吧,我请求你,不要过於骄傲。”


在西庇阿心里先播下怀疑的种子,然后表达美好的希望:“罗马和迦太基,如果各自约束野心,不出意大利半岛和非洲,双方和平共处,平复战争的创伤,那将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啊。”


然后,话锋一转,承上启下:“去日已矣,来日可追” ,


行了,该谈到实质性的和平条件了:“西西里,撒丁岛,西班牙,这些都是罗马的势力范围。迦太基承诺未来的领土野心,将不超出非洲的范围。稳握在手的和平,总胜于前途未卜的胜利。”


最后,还要以自己的信用,来消除西庇阿对和平的疑虑:“经过最近的事件,如果你对我方和平诚意有所怀疑,那也是自然的。可是我,我是汉尼拔,我才是迦太基说话算数的人物。汉尼拔的承诺,一诺千金。”


好一篇滔滔雄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逻辑,有底气,软中带硬,绵里藏针。


西庇阿,不为所动。


西庇阿何等聪明之人,他的头脑一下子就绕过那些对命运的感叹,抓住背后的事实: “您所提议的和平条件,实际上是把罗马上次战争已经占领的地方承认给罗马。”


然后,再用逻辑的力量来加以反驳:“这个条件比上一个和约还要后退很多。当初是迦太基背约,难道,背信弃义的行为,应该受到如此的奖励么?”


最后,毕竟对方是令人尊敬的战神汉尼拔,因此要表达自己的难处,也是为拒绝对方留一点面子“这个和平条件,就算我答应了,元老院也肯定反对,我自己一定会下台的。” 言外之意,我是尊敬阁下的,不想驳你面子,但形格势禁,实在难免一战。


好一篇答辞,有理,有利,有节,既一口回绝,又给对方留足了面子。回答的精彩,不亚于汉尼拔的开篇。


协议没有达成。两位当世的大英雄,带着对对手由衷的尊敬,各自回营,准备明日的终极之战。



3.风暴


第二天清晨,汉尼拔和西庇阿两军空营而出,双方心里都清楚,两国国运,就在今天的乾坤一掷。汉尼拔军力占优,据利德尔-哈特说,是5万到5万5千之间,外加80头战象;而西庇阿军队总数大约3万6千。具体说,西庇阿骑兵占优,而汉尼拔步兵更强。但是汉尼拔的战略形势更加险恶:因为如果这一战击败西庇阿,罗马日后还可以源源不断派来大军征讨迦太基,而如果这一战自己输了,迦太基将万劫不复。


扎马决战,汉尼拔和西庇阿不仅斗力,而且一直都在斗智。


双方的布阵,都很合乎常规:步兵三线式配置,汉尼拔将战象摆在前列,步兵第一线是马戈军团的1万2千人,以利古里亚和高卢雇佣军为主,这批战士虽然不是迦太基人,但是跟随马戈在意大利作战,经验丰富,战斗力不弱。第二线是迦太基和非洲其它地方召来的新兵,外加马其顿军,人数和第一线相当。第三线是汉尼拔从意大利带回来的2万精锐老兵,迦太基[s:102]中的[s:102]。汉尼拔事先预料,由自己首创的两翼迂回的战法,西庇阿也会使,而且精通,因此汉尼拔牢牢控制住自己的第三线主力,与第一二线拉开距离,一二线前进投入战斗的时候,三线甚至不跟随前进。这支精锐预备队,进可攻退可守,一方面可以防止西庇阿两翼迂回的打击,另一方面,汉尼拔步兵实力比罗马军团强很多,当前两线步兵跟罗马人消耗得差不多的时候,投入第三线精锐,可以一举定乾坤。在步兵两翼,左侧是努米底亚骑兵,面对马西尼沙的努米底亚骑兵,右侧是迦太基骑兵,面对莱利乌斯的罗马骑兵。


西庇阿的阵势,也是传统的三线步兵两翼骑兵,他的骑兵比汉尼拔强大许多,这是他多年精心笼络努米底亚人的结果。步兵方阵,做了一些改动:原本各线步兵大队的方阵,是成棋盘格排列,后一排步兵大队掩护前一排步兵大队之间的空隙,这样既有互相掩护,又留出足够空间可以疏散队形,让士兵挥舞兵器。今天西庇阿改成了让各排步兵大队正对前一线步兵排列,在步兵队形中间,有意留出通道。这是为了对付汉尼拔的战象精心设计的阵势。


战斗开始,双方轻步兵交锋,迦太基的战象犹如古代的坦克一般对准罗马步兵冲了上来。罗马人早有准备,西庇阿预先留下杀招,就是让几百号兵突然一起吹响号角,同时辅以密集投射火力。大象毕竟是动物,不是真正的坦克,几百支号角齐鸣的强大噪音,顿时惊了战象,而作为动物,趋利避害是它的天性,既然罗马阵地射出密集火力,而迦太基一方不可能伤害自己的大象,那么这群大象惊慌之下,大多数向后转,直接朝本方阵地冲来,结果不仅没有冲乱罗马阵势,反而惊吓了迦太基骑兵的战马。迦太基骑兵本来素质就不如罗马骑兵,阵脚一乱,两翼骑兵很快被莱利乌斯和马西尼沙驱逐出战场。剩下的不少战象,被赶象人驱使着,没有回头乱跑,但同样趋利避害的天性,却让这些大象冲向罗马步兵阵线中火力伤害最弱的地方,也就是那些无人的通道。这批大象,安然从罗马方阵中间预留的空隙穿过。


前哨战交手,看来是西庇阿大占上风,实际不然:汉尼拔对西庇阿能够把战象的冲击轻易消解于无形,也许有点意外,但是骑兵交锋的结果,是汉尼拔早就能够预料到的。后世研究这段历史的评家认为,很可能汉尼拔根本就没有指望自己的骑兵能够打败西庇阿的骑兵,但他战前就做了安排,要骑兵退却的同时,尽量引诱罗马骑兵也脱离战场,并且尽力拖住罗马骑兵。这是一个诱敌计,让罗马骑兵优势在一定时间内无法发挥作用。汉尼拔的王牌,是步兵,他的步兵数量和质量都优于西庇阿,前两线步兵可能较弱,但单凭第三线的2万到2万4千名身经百战的勇士,实力就与西庇阿全部步兵实力不相上下。汉尼拔计划先用前两线步兵消耗罗马实力,第三线谨防西庇阿变阵两翼迂回,等罗马兵疲,第三线一个冲锋,就能决定整个战局。


因此,直到此时,情势基本还是按照汉尼拔的预想在发展,也许只除了对战象没发挥应有作用稍稍感到失望。现在,步兵决战的时刻来临了。


两位名将互相对对方可能使用的战法,都有准确的估计,并制定了周密对策。仗打到这个份上,彼此心中有数,反而没有施用花巧的余地了。大刃无锋,大巧似拙,就让士兵的刀剑和血肉,来决定这一天的归属吧。



罗马第一线步兵挺进。


迦太基第一线步兵挺进。两军对撞。


短剑相向,圆盾相抵,


剑尖刺入躯干,锋刃劈进头颅。


血流成河。


一开始,迦太基的高卢兵与罗马青年兵战成平手,谁也不服输,谁也不后退。渐渐地,高卢兵的阵线厚度不如罗马人,他们开始支持不住。他们的勇气无可置疑,但他们需要二线兵力的支援。


汉尼拔岿然不动。他禁止第二线步兵上前增援。


一位常胜的统帅,在必要的时候,是必须冷酷的。汉尼拔现在就很冷酷。


汉尼拔的计划,是用前面两线步兵逐次消耗罗马人,用第三线主力打出决定性的一击。为此,前两线步兵是可以牺牲的,他不要混战,他要严格的战术纪律。



因此,迦太基第一线兵力退却了,转向己方阵线寻求庇护。而迦太基的第二阵线森严壁垒,拒绝放第一线溃兵通过,两线步兵自相砍杀起来。大多数迦太基一线步兵绕阵而走,从自己战线两端退入后方。汉尼拔的第二线生力军击退了罗马一线青年兵的初次冲击,第二线罗马壮年兵发生恐慌,但是随即镇定下来上前增援,罗马人毕竟训练有素,性格上也有种泰山崩于前不变色的沉稳。



激战良久,第二线迦太基军队又败。这一部分迦太基军队,是由迦太基和非洲新兵组成的,再加上马其顿的4千正规军,部队混杂,素质不齐,与罗马精兵面对面死战,毕竟还不够格。



战役打到这个时候,是大家亮出底牌的时候了。



史籍对这个时候西庇阿投入的罗马军队是一线还是二线,记载互相矛盾。这里,我采用康奈尔大学罗马史教授Scullard的考证,姑且认为罗马使用的,是一二线大部分兵力,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罗马人需要阵前重组。西庇阿和汉尼拔都意识到,最后的时刻到来了。汉尼拔第三线2万4千精兵远远地列阵以待,准备给西庇阿致命的一击。西庇阿此时还有第三线老兵和第二线壮年兵的一部分未用,但是罗马军团体制,第三线老兵的数量,只是前两线的一半,西庇阿的可用之兵,总数大约2万人。西庇阿的脸色有点变。他知道凭借这些兵力正面对冲,未必便输于汉尼拔的三线主力,但是要赢得压倒性的绝对胜利,确实不可能。他意识到步兵决战的调子,正在一步步按照汉尼拔的设计起舞。但是他还有王牌未用,那就是得胜的骑兵。西庇阿必须等待他的王牌,两翼骑兵回到战场,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这些该死的骑兵,什么时候才会赶回来呢?



西庇阿不愧一代名将,决非听天由命之人,他命令罗马军团暂时停止战斗,重整队列,把一线的青年兵阵线缩短,加厚。同时,让后面第二线和第三线兵力从中间分开,接到第一线已经死伤枕籍的青年兵左右两翼,全军成单线排列,一方面摆出决一胜负的阵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全军投枪火力的全面发挥。



汉尼拔没有匆忙命令三线精锐主力出击,他也顿了一下,因为战况惨烈,两军阵线中间已经被鲜血和碎尸,盖了厚厚的一层,他也要调整部署,在冷兵器时代,战场地面因血流遍野而湿滑,是很严重的障碍。汉尼拔准备一击奏效,因此没有命令三线主力乘罗马人整理战线的时候出击。



在笔者看来,汉尼拔这个犹豫是他在扎马决战中所犯的唯一错误,就因为这一个犹豫,西庇阿争取到宝贵的时间,在千钧一发的时刻,马西尼沙和莱利乌斯的骑兵回来了。罗马骑兵回到战场,旋风般从两翼对汉尼拔主力步兵实施包围,并发动打击。西庇阿正面罗马军团,也适时发动最后的总攻。汉尼拔四面楚歌,精锐中的精锐被团团包围,迦太基军团尽到了他们的全力,死战不退,但是已经无力回天。

扎马战役的结果,汉尼拔的迦太基军死伤2万人,另有2万人被俘。换句话说,几乎全军覆没。罗马方面,史载仅仅阵亡1千5百人。这样的伤亡对比,在一场势均力敌的大战中,似乎难以令人置信。但是在那个时代,两军阵前成队列作战的伤亡,其实是有限的。真正的大量伤亡,发生在一方败退,士兵无组织地被追逐,被砍杀的阶段。这样看来,如此伤亡对比,也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

[ 本帖最后由 Timur 于 6-18 23:10 编辑 ]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

关注

4

粉丝

323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1-19 15:44 , Processed in 0.027511 second(s), 2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