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起航的圆明园海外寻宝行动,在世人目光聚焦之下,已悄然搁浅。150年前的那场冲天大火中,究竟有多少文物流失国外,100万,还是150万,至今尚无清晰答案。
截至今年10月,已回归修复的圆明园文物数字为150件,而最早可追溯至1861年的海外圆明园文物拍卖,每一次都会触痛国人记忆中那处最敏感的伤疤。
让珍宝回家,即使在150年之后的今天看来,也仍然只是中国人心底的一个梦,一个持续百年的强国梦。
南都记者 杨晓红 实习生 李晓荣
数量成谜
《陈设清册》无踪,遗失文物无法确证
咸丰十年10月6日,对圆明园来说,是劫难之始,也是大批珍稀文物流散的发端。
这天傍晚,英法联军几乎畅通无阻,就踏进了这座被欧洲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中国夏宫。
最先进入圆明园的法军后来回忆,第一批进入圆明园的人以为自己是到了一座博物馆,那些摆放在高高低低架子上的东方玉器、金器、银器、漆器、佛像等,无论材料还是造型,都足以让他们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第二天,“出于一种习惯上的谨慎,大家先是仔细观察……还是有人经不住诱惑,先动手了,魔法破除了……”,据当年参与抢劫的英法士兵回忆,先是法军开抢,然后是因迷路迟到的英军加入,到第二天时,1万多名各种肤色的英法联军一涌而入,抢劫陷入“印度大麻吸食者的幻梦般”疯狂状态——
只见英国人、法国人、军官、士兵,一窝蜂向宫室内大堆大堆的金银财宝扑去,一些人埋头在皇后那一个个上了红漆的首饰匣里翻找,另一些人则几乎淹没在丝绸和锦缎堆里,有些人胸前挂满大串珍珠,把那些红宝石、蓝宝石、珍珠、水晶往衣袋、内衣、军帽里满揣满掖,而对拿不走的珍贵瓷器木器,就用木棍斧头打烂;英军甚至拆走了一处宫殿的纯金屋顶。
这样的抢劫整整持续了两天,英法联军的营房帐篷堆满了各种奇珍异宝。最后迫于军需供应不足,贪婪的部队才在强征来运宝的成队骡车伴送下,于10月8日离开圆明园,向北京城内进发。10天后,圆明园化作一片火海。
英法联军究竟掠走了多少珍宝?150年后,居然仍是不解之谜。
“按照清朝宫室管理惯例,通常各园各殿都会有一本由内务府负责管理的《陈设清册》,如清漪园36个景区,现还存有36本物品清册,每一个宫殿景区内陈设的物品都有详细记录”,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专家王道成介绍,比如清漪园的清晏坊,就明确记载有两层建筑,石舫船分头舱、中舱、尾舱三部分,第一层一进门放了什么桌子,墙上挂了什么字画,桌上正中放有一本用金丝玉片刻就、可以自由翻动的乾隆手书《石舫记》等。
但让后世研究者遗憾的是,“万园之园”圆明园的《陈设清册》至今音信全无,不知是在庚申大火中化为了灰烬,还是被英法联军一道掠走?150年来,人们再也没有寻获这些清册的任何踪迹。而且圆明园大火后仍残延了近半个世纪的清王室,也从未向外界披露过圆明园相关损失。
2005年,法国学者布立赛通过对国外140-150种资料的归整研究,第一次将火烧圆明园的经过详细披露。其在书中写道,抢劫数天后,英法联军撤离圆明园时,在从北京到通州的大路上,满载财宝的大车络绎不绝。“每个士兵除了规定的背包外,全部都有沉重的包袱,有些士兵还强迫当地农民为他们搬运东西,除此外,法军随行的300多辆征来的大车上,全部是战利品”。
圆明园遗址公园文物科科长秦静表示,此前圆明园海外流失文物达150万件的数字,是根据现保存下来的故宫、熙和园文档清册推算出来的,“皇家宫殿居所陈设大体相同,比如制造某一器物时,通常是故宫一份,圆明园一份,熙和园一份”。
“100万件?还是150万件?其实至今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楚”,目前国内最年轻的圆明园学术委员会委员刘阳称,正由于《陈设清册》遗失,圆明园流失文物的数量、种类将一直成谜。
四散飘零
150年陆续回归修复150件
远征中国的英法联军,在中国发了一笔横财,这在19世纪的欧洲根本不是秘密。
签订《北京条约》之前,大饱私囊的英法联军已开始抛售抢掠所得。可以说,圆明园文物交换,从英法联军士兵军官们抢到手的那一刻起,150年来就从未停止过。
在当时堆满奇珍异宝的英法联军帐篷前,每逢有人打听有无物品售卖时,个个显得诡秘无比的士兵们,马上就能掏出一些金表、宝石项链、玉质饰品或者皮货之类,当场进行交易。连未能参与抢劫的法国外交官,也亲自跑到英法联军军营,以低廉的价格,从士兵手中购买战利品。随便用价值480法郎的金条去换几瓶苦艾酒的士兵,也大有人在。
10月11日,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公开举行非法战利品拍卖会,按拍卖原则,除挑选出一批最好的战利品送给英、法两国王室作礼物外,其它最珍贵部分将现场拍卖,所得全部由英法联军均分。据参与者英军吴士礼中校估计,仅这一次非法拍卖收入,就已达到12.3万美元。
此后,大发战争横财的英法联军在撤退途中,一直借机出售圆明园珍宝。在天津,法军士兵向中国人兜售皇宫抢来的丝绸、皮毛、豪华服装、玉制花瓶、景泰蓝等,售出所得居然达到三四千万法郎。在香港,即便是短暂停留,英军也将大批从圆明园抢来的物品脱手。
英法联军撤出圆明园后,清廷即派兵重新占领了已是一片断壁残垣的圆明园,并张贴告示,勒令四周村民凡持有园中流出之物品者,一个月内上缴归公。京城几个小偷因藏有圆明园器物甚至被砍头,但严刑峻法依然不起作用,园中之物最后也只收回了寥寥少数几件。
然而自1861年4月起,在英国伦敦就已有大批来自圆明园的物品被拍卖,包括玉器、珐琅、瓷器、钟表、丝绸等。1862年世博会期间,伦敦水晶宫展出了大批圆明园物品。1865年,参战的英军内格罗尼中尉在水晶宫再次拍卖了大批圆明园物品。另一名法籍士兵为了能顺利拍出所掠物品,不惜先退出部队,再到民间拍卖行公开拍售。
据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海维亚统计,1861-1866年期间,伦敦大约进行了15次包含中国掠夺物品的拍卖。而此时以及此后100多年间的中国,仍在半殖民半封建的泥沼中苦苦挣扎,对圆明园流散物品无暇顾及,而圆明园自身也仍在继续遭受火劫之后的“木劫”、“石劫”、“土劫”之灾。
百年风雨后,这座曾经金碧辉煌、美轮美奂的皇家宫苑,早已变得满目疮痍、禾黍离离。1976年,圆明园遗址公园管理处成立。这是继1908年圆明园撤销管园大臣,68年后再一次专设管理机构。
1977年10月,北京大学一住户在疏浚水沟时,挖出一块刻有“柳浪闻莺”的汉白玉门楣。这架汉白玉门楣虽呈灰暗漫漶状态,但雕花极细,似非常之物。经圆明园遗址管理处甄辨,其确为乾隆28年御题门楣,楣之背面还刻有乾隆“柳浪闻莺”诗:十景西湖名早传,御园柳浪亦称璇,栗留叽啭无端听,讶似清波门那边。同时在北大一湖滨处,还找到了散失其间的5座石屏风、2块石鼎。这些旧物,最初都安置在圆明园观水法清帝宝座后边。
经调查,原来1924年溥仪被赶出故宫后,贝勒载涛曾管过圆明园之事,正是载涛在管园期间,将一批圆明园残留石件、雕刻等运回了自己的赐园——朗润园。
在北大支持下,圆明园遗址管理处用绞盘和撬杠,一点一点地将这重达3-5吨的石雕石屏,挪运回了园中,并将观水法宝座后边的石屏石鼎,重新安放回原处。“这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园内文物回归,以前都是流出,但这次是流入”,圆明园遗址管理处文物科负责人秦静强调:“意义非同一般”。
在圆明园被焚147年后,经长期调查摸底,2007年6月8日,圆明园遗址公园管理处正式向全社会征集圆明园流失文物。当时,不少北京单位、居民纷纷向管理处通报文物信息。位于西城区西交民巷的国务院某机关服务中心,一次就送回雕工精细的西洋式石洗一对、石狮一对、雕花石桌石墩等20多件文物。海淀一居民在翻盖自家旧房时,也主动将发现的圆明园石砖、须弥座等石质构件送回。据统计,截至今年10月,圆明园共陆续收回修复150件文物。
稍感遗憾的是,与国外大量流失的文物相比,国内目前发现的圆明园旧物,大多属北洋政府时期“石劫”过后残留下来的石雕、石梁、石础、石板等物,其它书画、瓷玉金银器等珍品罕见。而法国学者布立赛称,即使今天,在欧洲、美国街头,仍有人兜售圆明园珍贵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