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练工作已整整20年了,如果从做运动员算起,接触田径项目有30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成功的地方,主要是后期,前边很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确实也有很多的教训。可以说这么多年来,自己一直在不断地找问题、找出现问题的原因,不断地加以总结和反思,发现了很多问题和值得改进的地方,特别是近几年,在训练观念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通过三个步骤来体现的:第一,是自己做运动员时的经历;第二,是从教过我的11位教练身上学到的东西;第三是自己做教练后在对知识改造更新过程中得到的提高和升华。
我做运动员时训练非常刻苦,经常是一天四练(早上、上午、下午和晚上),一周24次课,可成绩还是不提高,还总觉得练的不够,于是周日上午就再加一次课,一共练25次,训练的刻苦程度当时在上海队是出了名的。可结果是成绩水平却没有提高,当时在组里虽不是最差的,也是倒数几位的。不仅如此,还带来一身的伤病,到1978年就再也练不下去了,只好考入上海体院去上学。读了四年书,留校做了两年教师,1984年又回到上海队做教练。
过去写过一些关于训练的东西,现在看来只是当时的想法,不够成熟,当然也不是说现在的就都正确,有些东西还是在摸索、思考和完善中.今天主要讲一些对跨栏训练比较成功的地方和一些问题,都是个人想法,欢迎批评指正。
大约两年前我写了一篇文章,但一直没有发表,基本上和现在的想法吻合,中心内容是怎样更好地将专项素质与专项能力结合起来,来提高运动成绩。专项素质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有机体在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专项与训练和比赛有关的各种能力;专项能力就是专项素质的综合体现。因此说,素质和能力是密不可分的。根据现代竞技运动的发展,特别是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越来越趋向于专项化训练,过去的一些训练理论正在逐步地被替代或者是有了新的补充。我们田径也是如此,训练方法和理论同样有了很大的变化。
一、现代田径运动的发展趋势
1.重新划分训练周期
众所周知,中国田径过去大部分都是学习和沿袭了前苏联的训练体系,全年分三个大周期,即准备期、比赛期和休整期。准备期主要是冬训和夏训,时间比较长;比赛期主要是春秋两季为数不多的几个比赛;然后是过渡期,就是全年比赛结束后的休整。但现在,特别是近10余年,这个模式已经被打破,全年都可以安排比赛,高水平运动员全年比赛可达几十次。比如刘翔,2003年仅大的比赛就超过20次,而且强度密度很大,如世界室内锦标赛,一天之内跑三个赛次,都是大强度的,而且一次比一次跑的好,这与我们平时就已经把比赛作为训练的一个部分或者说是一种延伸,融入整个训练过程中是密切相关的。
在上海队时,我们教练员之间也经常进行业务交流,当时普遍感觉存在这么一个问题,即冬训一般是从10月中旬左右开始,到了春节前后,运动员身体疲劳的程度会达到最深,每到这个时候,身体能力往下走,训练、强度和质量也往下走,基本上都是这样一个趋势。而刘翔正好相反,他是不断地往上走,近几年的训练都是这样,比如到目前为止,我们已冬训两个月了,按照常规或其他人的规律,疲劳已经很深了,不可能在专项训练上表现出很高的强度水平,但刘翔不同,他可能会在机体的某个部分或某个系统上有些疲劳,但整体状态不会下降,最近几次训练不但没有往下走,而且训练水平还提高了。比如,我们专项训练的手段之一:10个栏架,7.5米缩短栏间距离跑,过去他最好成绩是9.02-9.03秒,上周跑8.92秒,整整提高了0.1秒;而在另一个训练手段中,即拉长栏间距离的训练中(正规是9.14米,我们为口长到9.20米),成绩同样提高了。按照常理,训练这么长时间了,肯定有疲劳,但是他只要对自己稍加动员,就能表现出不错的状态,不光是刘翔,其他几个队员如曹靖等也都有提高。这与我们采用的新的训练周期有关,即摒弃过去那种长时间的大周期训练,采用小周期,不要使疲劳积累太深。
摘自《田径》—孙海平指导谈训练
感言:孙海平教练敢于否定中国田径几十年的许多约定成俗的落后训练理念,大胆创新 ,非常值得敬佩和信服。正缘于此,才有了改写中国短跨历史的刘翔。孙海平教练的贡献决不仅仅在于培养出了创造世界纪录的刘翔,更重要的是他对中国田径、中国体育落后观念的改革创新。在未来的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中,将愈加彰显其里程碑意义!
名将之约博客整理[s:119]:lianjie-64.blog.163.com
[ 本帖最后由 名将之约 于 4-7 04:37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