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10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面对同类的尸体,乌鸦为什么会兽性大发?

[复制链接]
110 0


图片来源:凯莉?斯威夫特

  来源:环球科学ScientificAmerican

  面对同类的尸体,乌鸦为什么有时会做出无法描述的行为?答案或许与乌鸦处理复杂信息能力的欠缺有关。

  2015年4月,凯莉?斯威夫特(KaeliSwift)将一只死乌鸦放在樱桃树边,然后开始等待。

  斯威夫特博士在华盛顿大学研究鸟类行为。此前,她就已经观察到乌鸦会聚集在同类的尸体附近鸣叫,似乎是在为同伴举行“葬礼”。现在,一个摄制组试图记录这种行为。

  像是收到某种信号,另一只乌鸦落在了樱桃树枝上,凝视着地上的尸体。它并没有在远处啼叫,而是飞下来靠近了尸体。斯威夫特没有预料到这种反应。更加出乎意料的是,随后,这只乌鸦垂下了翅膀,竖起尾巴,以一种乌鸦在求偶时独有的姿态来回踱步。果真,活着的乌鸦骑在了同伴的尸体上。

  和大多数鸟类一样,乌鸦没有阴茎。它们的交配只是简单地让彼此尾巴下方的泄殖腔接触,而不是插入式的性行为。为了完成这个动作,雄性乌鸦需要在雌性尾部下方旋转自己的尾部,但由于死乌鸦倒在地上,这个姿势是不可能的。“就像是一个孩子站在纸板上,却试图把脚底的纸板捡起来,”斯威夫特说,“这只乌鸦笨拙地翻来覆去。”

  本月,斯威夫特在博客发表了一篇名为《乌鸦也是恋尸癖》的文章,并在文章中写道,摄制组中有人认真地发问:活着的乌鸦是不是在给死去的同类做心肺复苏?她与她的导师约翰?马兹卢夫(JohnManzluff)互相望了一眼,摇着头“尴尬地留下了‘交尾’这个词”。平静下来后,这对搭档准备通过实验研究乌鸦中恋尸的普遍程度和出现原因。“能有什么比撞见这一景象的是两位科学家更走运呢?”她告诉我,“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用科学解答。”

  

撕碎同类的尸体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注意到,乌鸦、渡鸦、松鸡和等鸟类都会关注同类的尸体,并发出警报或召集其他鸟类前来。这些“葬礼”很容易被理解为是悲伤的表现,或是类似人类对待死亡的方式。但是斯威夫特和马兹卢夫等研究人员认为,乌鸦将死亡的个体视为危险的信号,以及了解潜在威胁的机会。在一项研究中,他们发现乌鸦会对发现同伴尸体的地方保持警惕,还会攻击处理尸体的人或鹰。但如果乌鸦将尸体视为危险的信号,为什么它们会接近尸体,甚至与其交配?

  为了找到答案,斯威夫特需要一些死乌鸦,而这在西雅图并不难找。当地康复机构无法救活鸟类时,会将鸟类的尸体捐献给当地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当市民发现撞到窗户或电线上的鸟类时,也会捐献这些鸟类。斯威夫特购买了几十只博物馆冰柜里的乌鸦,她的同事乔尔?威廉姆斯(JoelWilliams)将这些乌鸦制成了标本。然后,斯威夫特开车穿越西雅图和邻近城市寻找乌鸦巢穴。找到乌鸦巢穴后,她会耐心等待几个小时,直到巢的主人离开。之后再在人行道上放一只死去的乌鸦。“人们常常会报警,”她说,“因为他们看到有一个带着双筒望远镜和照相机的可疑人员在他们家附近。”

  连着三个夏天,斯威夫特测试了数百只乌鸦对死去同伴的反应。她发现,它们最常见的反应是在远处或是俯冲攻击尸体。这种反应与乌鸦一般把死去的同类看做危险信号的观点相符。但是在24%的案例中,这种本能被压制了,乌鸦反而会触摸、拉扯、拖拽或啄尸体。在4%的案例中,这种反应发展成了性行为。

  “在最引人注目的案例中,乌鸦在接近死去的同类的同时发出警报,在与其交配期间,被假想的伴侣感染得无比狂热,最后把尸体撕成碎片,”斯威夫特记录到,“在研究过程中,我耗费了超过一打死乌鸦,有些标本只经历了一次实验就被损坏了。”

  

原因:无法处理冲突信息?



  这些乌鸦并不是以同类的尸体为食。乌鸦食用同类的现象鲜有报道,而斯威夫特发现,乌鸦对待同类与其他动物,如松鼠或鸽子尸体的态度不同。乌鸦也不会将尸体误认为活着的入侵者。斯威夫特发现,对制作得栩栩如生的标本和维持死亡时姿势的标本,乌鸦的态度也不一样。

  乌鸦也不会因为渴望伴侣而与任何东西交配。的确,繁殖季节刚开始时,恋尸现象会更为普遍。但是斯威夫特发现,即使有时伴侣在附近,乌鸦也会试图与死亡的同类交配。在一次令人震惊的实验中,一对乌鸦看到一具尸体时,竟然都试图与它交配。

  斯威夫特推测,在繁殖季节,由于缺乏经验或大脑内激素紊乱,少数乌鸦会失去应对反常刺激的能力。死乌鸦同时具备食物、入侵者和伴侣的部分特征。面对这些相互冲突的可能性,乌鸦选择了对所有可能作出应对。这就是他们反常地同时表现出侵略性和性冲动的原因。她说:“这种反应是它们无法正确处理这些信息,干脆全部予以反馈的结果。”

  这是首项对于野生动物中恋尸普遍程度的实验性研究,但已经有很多其他物种的相关趣闻。宽吻海豚、座头鲸、地松鼠、蟾蜍以及蜥蜴都曾被发现与同类的死尸交配。最臭名昭著的例子是荷兰科学家凯斯?莫利克(KeesMoeliker)记录的:一只野鸭与撞死在他家窗户上的野鸭尸体交配。这个观察报告为他赢得了诺贝尔奖,甚至还有一部歌剧演绎了这个故事。

  除了性,还有许多动物为同类哀悼的例子被记录在案。人类学家芭芭拉?金(BarbaraKing)将这种现象定义为“对死亡的反应超越了好奇或探索的界限,包括日常活动的改变和情感上的困扰”。人们注意到,大象、海豚和大猩猩都会守着或带走同伴和婴儿的尸体。

  这些行为一直被人忽视,因为“长久以来,认为动物也可能会悲伤或有与人类相似的体验是可笑的,”斯威夫特说,“但有趣的是,现在这方面的研究已成为一个正统的科学领域。这些案例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自然世界,而这从来都不是一件坏事。没人会因为学到这些知识,变得更差劲。”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

关注

15

粉丝

4246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5-1-24 05:03 , Processed in 0.018199 second(s), 29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