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66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科研玉米被盗,这让科研人员很“受伤”

[复制链接]
66 0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科研玉米被盗 科研人员很“受伤”

  近日,湖南农业大学位于浏阳市沿溪镇的浏阳教学科研综合基地,发生了一件令人尴尬不已的偷盗事件:基地刚刚熟了的“盛夏果实”――玉米棒子,被当地几名村民给盗了。

  这并非普通玉米,而是学校玉米科研材料。尽管基地师生竭力阻止并报警,但这场“浩劫”却已无力回天。经现场勘查,有1725份玉米科研材料被损毁。其中,包括某玉米原原种,总破坏面积约1亩,占全部玉米试验田的1/3。

  科研玉米,是科研材料的一种。科研材料则是育种家在田间种植的种质资源材料的统称。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俊介绍,育种家的科研材料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从全世界收集到的种质资源。这类资源一般都有备份。不过,资源收集需耗费大量时间。另一类,则是育种家根据自己的科研思路,通过各种育种技术对资源材料进行改造后形成的创新种质。这些创新种质的改造过程,有些甚至耗时在十年以上。“要知道,创新种质,会经常出现改造出来后达不到预期目标或出现新问题的情况,因此需进一步改造。过程或需大量反复,耗时不可预计。”

  除创新种质花费的时间不可预估外,被盗品种的损失价值也不可估量。吴俊解释,一方面,由于很多创新种质经过了不同来源品种的多次杂交、选择,花费了科研人员大量时间、精力和智慧,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一旦丢失就无法挽回。这部分无法“计价”。另一方面,国内常报道的“某一创新品种转让价值上千万”,这样的品种也是从若干诸如此类的科研材料中脱颖而出的。

  事实上,近年来,科研农作物被盗案件时有发生,尤其是在每年毕业季。这反映了对民众在科研农作物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上的短板。民众根本意识不到破坏了这部分资源后,会带来多大的影响。比如,此次事件中材料被损,直接导致学校2015级农学专业一班作物学科研技能竞赛的一个实验项目泡汤。其中该学院一名学生的毕业论文也因试验材料被损毁而不得不改题重做。被盗的还包括一种培育了近十年的原原种。原原种,指育种专家育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的品种或亲本的最初一批种子,其纯度为100%,是繁育推广良种的基础种子。其价值尚无法确定。

  记者还从湖南农业大学获悉,学校将进一步明确受害班级作物学科研技能竞赛善后处理办法,调整受害学生毕业论文试验方案。同时,将定期、不定期组织农业基地周边民众开展科研农作物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当地民众对科研农作物的价值认知,帮助大家了解盗窃科研农作物的严重后果和法律风险。当地镇政府也表示,将加大安保力度,保护基地材料安全。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

关注

15

粉丝

4246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1-20 03:36 , Processed in 0.051545 second(s), 31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