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2365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ZT: 六大手段,商家让你荷包失血

[复制链接]
2365 0
商店吸引人的方式可谓花招百出,各种促销或减价手法的推出,只为了让你在店裡多停留一点时间,并且再多掏一点腰包。识破商家常见的六大诱惑手段,你就能保证荷包不再于不知不觉的情况中流失!

1、双重折扣

商家知道多数人对于算术并不拿手,因此这也成了他们经常利用的顾客弱点。因此目前,越来越多的商店使用双重折扣的方式大赚客人的银两,同时还是客人以为自己捡到了便宜。例如,当你购买一个100元的产品,商家提供你45%折扣、或是给20%再额外给30%的折扣,你会选择哪样?多数人可能就选后者,因为他们认为,20%和30%加起来,就等于50%的这扣。
不过当你冷静计算,你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若你选择45%折扣,100元的商品最后要价55元。但如果你先拿20%折扣,100元商品成了80元,再拿30%这扣,最后它的售价将是56元,并不比45%折扣还要划算。一项于2007年发表在消费者研究学报的调查指出,顾客感觉双重折扣对他们而言,商品会显得更加优惠。

破解方式:在购买之前先做好算术。如果你无法做出清楚的运算,不妨随身携带计算机陪你一起购物。请记住,若你看到双重折扣的商品项目,此时正是商店试图要让你相信,你拿到一个好价格。

2、9.99元与10元两种定价

研究发现,当商品的价格以9作为数字的结尾,消费者最终将花费更多金钱。这种说法听来也许有点奇怪,但有各种理论解释为何会有这种情况。多数研究都认为,当人们处理资讯时,第一个数字比后头的数字更加令人印象深刻,也因此,9.99看来似乎比10还要低。

另一个理论则认为,当商家以9的方式去定价时,会让消费者更难比价、或是计算商品的单位价格。例如,某项商品的200盎司包装要价3元,400盎司包装则要价5元,你很轻易地就可算出后者比较划算.

但当同样的商品分别以2.99元和4.99元定价,此时消费者就迷惘了,看来两种包装的单位价格似乎没差,因为在价格的第一数字部分,后者正好是前者的两倍。

破解方式:购物时不要仅看标价的第一个数字,尽量仔细计算商品的单位价值,这也是你应该带个计算机一起购物的原因。此外,不妨将以9结尾的价钱,加上1美分钱成为一个整数,这也许能帮助你容易计算,并且看轻商品的真实价格。

3、三项9.99元

许多商店经常将多项商品一起提供一个定价,譬如三项9.99元。多数人便因此认为,一次非得买上三个,他才能拿到这个特别的优惠价格,最后买下了比需要还要多的商品。

不过真相是,除非商品另有标记一个更高的单独价格,或是商家有注名优惠价格仅适用于一次购买多项,否则你其实可以3.33的单价,买下一项商品即可。

破解方式:培养正确的购物习惯,购买你所需要的份量即可.

4、买一送一

这也是另一个误导客人、让你以为拿到了好价格的促销手法。你很难判断你是否可以用半价,买到某种商品的一项即可,还是你非得用原价、甚至是已遭抬高的价钱,买下两个你也许用不了那麽多的商品。因此很多时候,买一送一并不代表你真的捡到了便宜。

破解方式:在购买这种买一送一的商品之前,请了解该商品真正的单价,再考虑你是否真的该买下两样。

5、Sale不一定代表打折

商家另一个可利用的促销手法,是来自于消费者错误的假设。Sale的字样已将消费者训练出反射动作,以为看到这个字眼,就代表店内有便宜可捡,并且这些东西总在商店的走道末端,以清楚、放大的标示写着。问题是,当商店摆出Sale字样时,并不保证他就必须提供你好价格,往往你买走了商品,价格却还是高得可以。

破解方式:不要假设在走道末端或标记Sale的商品,都拥有着最好的售价。请拿一本商家当週的折扣手册,或是保持头脑清晰地清楚比价。

6、中层货架的商品最昂贵

当你走在商店的走道中,你总是关注置放在眼睛高度的货架上的商品。这些商品会是哪些东西?答桉就是最能帮商家赚钱的东西,或是价格最昂贵的东西,因为商店知道,你关注这些商品的机率,比上层或底层商品的机会高得多.

破解方式:购物时多留意上层或底层货架,你往往能找出价格更好的类似产品。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1

粉丝

30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5-1-15 16:52 , Processed in 0.020525 second(s), 2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