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844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找到一段关于镍氢电池的介绍 方便你选择充电电池

[复制链接]
1844 0
镍氢电池(NiMH)是由镍镉电池(NiCd)改良而来的。它以相同的价格提供比镍镉电池更高的电容量、比较不明显的记忆效应、以及比较低的环境污染(不含-Cd)。它被称为是最环保的电池。但是与锂离子电池比较时,却有比较高的记忆效应,以及较高的自我放电反应。镍氢电池适用于高耗电产品,例如数码相机,而对于一些需要高放电速率的设备来说,镍镉电池会更好一些。
目录[隐藏]
[编辑]
充电当快速充电时,可以透过充电器内的微电脑去避免池过充的情况产生。现今的镍氢电池含有一种催化剂,可以及时的解除因为过充所造成的危险。( 2H2 + O2 --催化剂--> 2H2O )但是这个反应只有从过充开始的时间算起的 C ÷ 10 小时内有效 (C = 电池标示的容量)。当充电程序开始后,电池的温度会上升的很明显,有些急速充电器(低于1小时)内含风扇来避免电池过热。
有的厂商认为:使用一些简单的恒流(且电流要小)充电器,不管有没有计时器,都可以安全地为镍氢电池充电,允许的长时间充电电流为 C/10h (电池的标称电量除以10小时)。实际上,一些造价低廉的无线电话基地台和最便宜的电池充电器正是这样工作的。尽管这可能是安全的,但对电池的寿命可能会有不良影响。根据松下公司(Panasonic)的《镍氢电池充电指南》(链接在页面底部),长期使用涓流方式(以很小的电流长时间充电)充电有可能导致电池损坏;为了防止损伤电池,涓流充电的电流应限制在 0.033×C每小时 到 0.05×C每小时 之间,最长充电时间为20小时。
对于镍氢电池的长期保养来说,使用低频脉冲-大电流的的充电方式要比使用涓流充电方式更能保持好电池状态。
新买回来的,或者是长时间未使用的镍氢电池,需要一段“激活”时间来回复电池电量。因此,一些新的镍氢电池需要经过几次充电-放电循环才能达到它们的标称电量。
[编辑]
放电在电池的使用过程中,也必须小心。对于串联在一起的几颗电池(比如数码相机中4颗AA电池的通常排列方式),要避免电池完全耗尽电能,进而发生“反向充电”(Reverse charging)。这会对电池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害。不过,通常这些设备(比如之前提到的数码相机)能够检测串联电池的放电电压,当它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便自动关闭,以保护电池。
单颗电池并不会有以上的危险,只会一直放电,直到电压为0。这不会对电池造成损害,实际上,周期性地将电放完然后再充满有利于保持电池的容量与质量。
镍氢电池具有较高的自放电效应,约为每个月30%或更多。这要比镍镉电池每月20%的自放电速率高。电池充得越满,自放电速率就越高;当电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自放电速率又会稍微下降。电池存放处的温度对自放电速率有十分大的影响。正因如此,长时间不用的镍氢电池最好是充到40%的“半满”状态。
[编辑]
其他普通5号充电电池(AA)的电压为1.2V,容量在1100 mAh (3960 C)到2700 mAh (9720 C)之间。实际的容量一般都会低一点,并且与放电的速率有一定关系。镍氢电池中也含有碱性电解液。一般镍氢电池的能量密度约为 60 W·h/kg (220 kJ/kg),以体积计则为 100 W·h/L (360 MJ/m³)。
[编辑]
化学镍氢电池中的“金属”部分实际上是金属互化物。许多种类的金属互化物都已被运用在镍氢电池的制造上,它们主要分为两大类。最常见的是AB5一类,A是稀土元素的混合物(或者)再加上(Ti);B则是(Ni)、(Co)、(Mn),(或者)还有(Al)。而一些高容量电池的“含多种成分”的电极则主要由 AB2构成,这里的A则是(Ti)或者(V),B则是(Zr)或(Ni),再加上一些(Cr)、(Co)、(Fe)和(或)(Mn)。[1]
所有这些化合物扮演的都是相同的角色:可逆地形成金属氢化物。电池充电时,氢氧化钾(KOH)电解液中的氢离子(H+)会被释放出来,由这些化合物将它吸收,避免形成氢气(H2),以保持电池内部的压力和体积。当电池放电时,这些氢离子便会经由相反的过程而回到原来的地方。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1

粉丝

53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9-29 14:25 , Processed in 0.019949 second(s), 27 queries .